① 阅读短文悠悠寸草心
我还从来没有握过母亲的脚,我只有母亲一个亲人,我要照顾好母亲,再不能让她受苦了。”
② 阅读理解
出自《诗经·采薇》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昔:指出征时。
依依:茂盛貌。一说,依恋貌。
思:语末助词。
霏霏:雪大貌。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这是诗经里一个著名的句子,它象一幅画,把一个出门在外的旅人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出门时是春天,杨树柳树依依飘扬,而回来时已经是雨雪交加的冬天。在一年的当儿,他经历了什么已经尽在不言中了。
我们可以想象,他的妻子在家等着他。我们可以想象他的恋人在故乡等着他。即便是一年中受尽苦难,也要等到相见的一天。
大雪中有一个人在独行,远处有一盏灯在为他亮着。那是他全部希望所在,是他活着的动力。为了杨柳依依,他可以忍受雨雪霏霏。整篇充满着人性的美。
“以哀景写乐”是指诗歌创作中的情景反衬手法,这种手法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效果,那就是“一倍增其哀乐”。《采薇》诗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4句运用了这种手法,但并不具有对应关系。运用对比的方式。将时序之“今——昔”,物候之“柳——雪”,人生之“往——来”剪接融汇,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典型画面。短短4句诗,看似平淡,娓娓道来,却充满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同一个“我”,但有“今昔”之分,同一条路,却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之别,而这一切都在这一“往”一“来”的人生变化中生成。
③ 作文高手进 1.心花 2.让灵魂在阳光下飞舞 这两题目该怎么下手
一、 命题作文 1. 心花 2. 生活在高科技时代 3. 过年的味道 4. 闪亮的一刻 5. 迈向光明 6. 我要开花给你看 7. “世界末日”的第二天 8. 天边飞来一只鸟 9. 让灵魂在阳光下起舞 10.有味 11.我的世界为你留住春天 二、半命题作文 12. 大 小 (举例:大城市小人物、大时代小英雄) 13. 大街中的 (举例:凄冷大街中的暖意) 14. 不 (举例:有为有不为、知足不知足) 15. 和 牵手 三、话题作文 16. 著名二胡演奏家刘天华有首流传很广的曲子叫“光明行”,你听过吗?它表达了对社会进步的热切期待。 请以“光明行”为题,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7.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如此之大,相见一场要远涉千山万水,穷尽一生也看不完世间万物。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又如此之小,丰富的感情、偶合的机缘、发达的科技,又使看似迢远的事物变得近在咫尺。 请以“原来世界这么大”或“原来世界这么小”为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18.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1)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郑愁予《错误》 (2)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山是不动的,那是光线加强了,是早春来到山中。当花瓣微微收拢,那就是夜晚来临了。小屋的光线既富于科学的时间性,也容于浪漫的文学性。 ——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 郑愁予认为,人的容颜,有如莲花的开落;李乐薇觉得,小屋光线的变化,犹如花朵的绽开与收拢。其实,人的心情,又何尝不像花一样呢?请以“我心如花”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19. 仔细阅读《别摔在熟悉的路上》中的这段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野兔是一种十分狡猾的动物,缺乏经验的猎手很难捕获到它们。但是一到下雪天,野兔的末日就到了。因为野兔从来不敢走没有自己脚印的路,当它从窝中出来觅食时,它总是小心翼翼的,一有风吹草动就会逃之夭夭。但走过一段路后,如果是安全的,它返回时也会按照原路。猎人就是根据野兔的这一特性,只要找到野兔在雪地上留下的脚印,然后做一个机关,第二天早上就可以去收获猎物了。兔子的致命缺点就是太相信自己走过的路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人生就像一场远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及看风景的心情。让心灵去旅行。 悠悠岁月,一路走来,洒下我们的欢笑与泪水。一路上,也许冗长而无味,也许辉煌而璀璨。但不管怎样,一路的行走,沿途的风景,似乎使我们明白了,无论接不接受它的平庸都要勇敢地面对,即使只是一瞬间的永恒,如烟花般短暂美丽,也值得称奇。 请你以“一路风景”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自选,题目自拟。 四、材料作文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鲁迅先生在1934年9月25日写的《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吗》一文中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的含义,选择一个适当的角度,以“脊梁”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自选,立意自定。 22. 一首歌中唱到:“想飞上天,和太阳肩并肩,世界等着我去改变;想做的梦从不怕别人看见,在这里我都能实现。我相信我就是我,我相信明天,我相信青春没有地平线……”请以“我相信”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600字,文体不限。 23. 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2010年6月,一名17岁的香港中学生在公交车上霸占两个座位,还不让座,让一位大叔站在旁边苦等,被人批评还连骂三声“死八婆”。该事件引发网络上的激烈讨论。新浪网中1840人参与“中学生为什么会有如此行径”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选 项 比 例 票数 家长、学校没有给予应有的道德教育 41.9% 771 社会氛围的熏染 41.6% 766 心智发育不健全 16.5% 303 24.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曾接受央视《东方之子》栏目的一次专访。访谈中,丁教授的连续多个“不知道”,令人感慨。 “我感觉您对自己每一个人生阶段都有很明确的选择,那么一个人怎么能够每一次选择都这么坚定和正确呢?”记者问道。丁肇中的回答却是:“不知道,可能比较侥幸吧 。” 记者又追问道:“在这里面没有必然么?” ““那我就不知道了。”记者还是不死心:“怎么才能让自己今天的选择在日后不后悔?”“我真的不知道。”记者无奈:“我发现在咱们谈话过程中,您说得最多一个词就是‘不知道’。”丁肇中这次做了正面回答:“不知道的,你绝对不能说知道。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的不要猜。” 相信丁肇中的“不知道”一定令你印象深刻。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请写成记叙文或者议论文。 25.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这样一幅壁画。壁画中,耶稣背着十字架往前走,一个小男孩泪流满面地拉着耶稣的衣服。小男孩说:“请不要走。你走了以后,谁来照顾我们穷孩子?”耶稣说:“太阳下山的时候,回头看!” 小男孩的问句,我们可以明白,但耶稣的回答却令人困惑不已。这不有点答非所问吗? 有一次,我出门在外,看到了太阳在海平面上慢慢消失的景象。当时我忽然有点害怕,因为我发现我身在一个非常荒凉的地方,天黑了,我会不会完全迷路呢? 我想起了耶稣的话,“太阳下山的时候,回头看。”我回过头去,发现山谷中虽然没有很多人家,但是家家户户都点起了灯。 我不害怕了。虽然太阳已经下山,但有这些人点灯,我就安全了。太阳将光和热带给了世界,但是太阳下山以后,仍然有一些小灯,用它们微弱的力量,带给世界光和热。 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自选角度,立意自定,除诗歌外,不限文体,且文体特征鲜明。
④ 急求初一语文阅读试题!!急急急!!
初一语文阅读试题三
2004-6-14
一、根据上下文拼音提示,写出这四个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果实的事业是(zūn guì)的,花的事业是(tián měi)的,但还是让我在默默献身的阴影里做叶的事业吧。
愿如夏的繁花,生得(ān zhuāng),愿如秋的落叶,死得(xiāo sǎ)。
二、有人以“桂林山水甲天下”,“冬去春来”打一古典小说中的两个人物,谜底分别是石秀、时迁。下边有四个谜面,分别打四大名著中的四个人物,请指出打的谁,出自哪部作品。( )
1、孔雀收屏 2、愚公移山谋非浅
3、因为不是人,多样做不成 4、爆竹声声除旧岁
三、(1)—(4)四个语句是下段文字横线上的语句,应怎样组合后填入?请排选出正确的组合次序( )(2分)
中国园林建筑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____正是体现了粗犷和细腻这么一种美学思想。
(1)湖里有湖的精巧布置(2)使园林境界辽阔起来(3)那些讲究借用远山近水陪衬(4)以及园中有园
A、(3)(4)(2)(1) B、(1)(2)(3)(4)
C、(1)(4)(2)(3) D、(3)(2)(4)(1)
四、“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将大自然的景物,根据他们的艺术趣味和对美的追求进行概括、提炼,创造出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使它成为艺术品。”(2分)
“概括、提炼”的对象指( )
A、对美的追求 B、他们的艺术趣味和对美的追求
C、大自然的景物 D、富有诗情画意的园林
五、下边句中六个“和”按意思可分两组,正确的是( )(2分)
a和b两数的和的平方和a 和b两数的平方和的和。
(1) (2) (3) (4) (5) (6)
A、(1)(2)(3)/(4)(5)(6) B、(1)(4)(6)/(2)(3)(5)
C、(1)(2)(4)/(3)(5)(6) D、(1)(3)(4)/(2)(5)(6)
六、读下面一段话,在理解话意,把握所用修辞方法的基础上,仿写一个恰当的句子,把它填在句中的横线上(2分)
书培育了每一代人。它是智慧的钥匙,开启了人类走向一个又一个未知世界的门扉;它又是一艘永远启动着的航船,把人们从狭隘的地方,载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洋;________________。因此,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道:“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
七、某客车玻璃窗上贴着如下图示,请用简明的语言准确说出它所表达的意思。(含标点不超过30字)(2分)
八、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的广告标语是“平时献出一滴水,难时拥有太平洋”,这应了中国哪一句俗语,并从修辞上分析一下这句广告词的妙处。(2分)
九、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10分)
悠悠寸草心
日本一名牌大学毕业生应聘于一家大公司。
社长审视着他的脸,出乎意外地问:“你替父母洗过澡擦过身吗?”
“从来没有过。”青年很老实地回答。
“那么,你替你父母捶过背吗?”
青年想了想:“有过,那是我在读小学的时候,那次母亲还给了我10块钱。”
在诸如此类的交谈中,社长只是安慰他别灰心,会有希望的。
青年临走时,社长突然对他说:“明天这个时候,请你再来一次。不过有个条件,刚才你说从来没有替父母擦过身,明天来这里之前,希望你一定要为父母擦一次。能做到吗?”
这是社长的吩咐,因此青年一口答应。
青年虽大学毕业,但家境贫寒。他刚出生不久父亲便去世,从此,母亲为人做佣拼命挣钱。孩子渐渐长大,读书成绩优异,考进东京名牌大学。学费虽令人生畏,但母亲毫无怨言,继续帮佣供他上学。直至今日,母亲还去做佣,青年到家时母亲还没有回来。
母亲出门在外,脚一定很脏,他决定替母亲洗脚。母亲回来后,见儿子要为她洗脚。感到很奇怪:“脚,我还洗得动,我自己来洗吧。”于是青年将自己必须替母亲洗脚的原委一说,母亲很理解,便按儿子的要求坐下,等儿子端来水盆,把脚伸进水盆里。青年右手拿着毛巾,左手去握母亲的脚,他这才发现母亲的那双脚已经像木棒一样僵硬,他不由得搂着母亲的脚潸然泪下。在读书时,他心安理得地花着母亲如期送来的学费和零花钱,现在他才知道,那些钱是母亲的血汗钱。
第二天,青年如约去那家公司,对社长说:“现在我才知道母亲为了我受了很大的苦,你使我明白了在学校没有学过的道理,谢谢社长。如果不是你,我还从来没有握过母亲的脚,我只有母亲一个亲人,我要照顾好母亲,再不能让她受苦了。”
社长点了点了头,说:“你明天到公司上班吧。”
1、写出文中插叙部分的起句和止句。
(1)起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止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青年在替母亲洗脚时发现了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答:第一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文中描写青年心理的语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对社长的神态与语言描写,你认为社长选聘职员的标准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速读《信念无敌》,然后答题(9分)
信念无敌
邓 皓
(1)一片茫茫无垠的沙漠,一支抢险队在负重跋涉。
(2)阳光很猛烈。干燥的风沙漫天飞舞。而口渴如焚的探险队员们没有了水。
(3)水是探险队员们穿越沙漠的信心和源泉。甚至是苦苦搜寻的求生的目标。
(4)这时候,探险队的队长从腰间拿出一只水壶,说:“这里还有一壶水。但穿越沙漠前,谁也不能喝。”
(5)—— 一壶水。
(6)那水壶从探险队员们手里依次传递开来,沉沉的。一种充满生机的幸福和喜悦在每个队员濒临绝望的脸上弥漫开来。
(7)终于,探险队员们一步步挣脱了死亡线,顽强地穿越了茫茫沙漠。他们喜极而泣的时候,突然想到了那壶给了他们精神和信念以支撑的水。
(8)拧开壶盖,汩汩流出的却是满满一壶_____。在沙漠里,干枯的沙子有时候可以是清洌的水——只要你的心里驻扎着清泉的信念。
(9)“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够使你倒下。如果你自己的信念还站立的话。”这是美国著名的黑人领袖手旁观马丁•路德•金的名言。
1、根据上下文,你能推测出“汩汩流出的”却是什么吗?请在第(8)段横线上填写这一事物名称(2分)
2、与文中故事情节类似的成语典故还有很多,请举出一个四字成语。(2分)
3、文中马丁•路德•金的名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请你再写出有关“信念”的名言
4、人生无常,又总是充满着挫折和坎坷,但只要信念不倒,就能从黑暗走向光明。那么请仿照第(8)段划上波浪线的句子,再写一句你对“信念”的生动描述。(30字左右)
十一、精读《论书和读书》然后答题
论书和读书
(1)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a,为所得之深浅b耳。
(2)能读无字之书,方可得惊人妙句;能会难通之书,方可参最上禅机。
(3)古今至文,皆血泪所成。
(4)《水浒传》是一部怒书,《西厢记》是一部悟书,《金瓶梅》是一部哀书。
(5)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
(6)读书最乐,若读史书,则喜少怒多,究之怒处亦乐处也。
(7)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
(8)文人读武事,大都____________;武将论文章,半属道听途说。
(9)善读书者,无之而非书:山水亦书也,棋酒亦书也,花月亦书也。善游山水者,无之而非山水:书史亦山水也,诗酒亦山水也,花月亦山水也。
(10)昔人欲以十年读书,十年游山,十年检藏。予谓检藏尽可不必十年,只有二三载足矣。若读书与游山,虽或相倍蓗,恐亦不足以偿所愿也。必也如黄九烟前辈之所云,“人生必三百岁”而后可乎?
1、请结合语境解释第(1)段中两个加点的“深浅”的含义。
2、文中在第(4)段举了三例证明“古今至文,皆血泪所成”,请你再举一例论证文中这一观点。
3、根据第(8)段加点句子的提示,请在该段横线上填一四字成语。
4、请你简要谈谈对第(9)段划横线句子的理解。
5、说起读书的心情,你一定也和作者一样津津乐道,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简要描述你读书的滋味。(50字以内)
十二、品读下文,然后答题(15分)
(1)雪花是世界上开得最( )的花。
(2)她绽放于九天之上,是碧空之仙女苍穹之公主,宇宙之天使。她的起点就是生命的最高点,白雪仙于天上来,世界上还有比雪花开得更高的花么?
(3)一旦雪花飘飘洒洒从天而降,轻轻盈盈铺地而来,使如女儿依偎母亲一般紧紧地贴着大地,尽情享受圣洁的母爱,她的下落不仅是生命的升华,更是包容万物的一种伟大的覆盖,她覆盖山脉和莽原,便有了“_______、_____”的宏大气象;她覆盖树木,便有了“___________”的神奇风光;她覆盖田野,便有了“万亩麦苗雪中青”的勃勃生机;她覆盖路,便有了“万径人踪灭”的无路之境。她于覆盖中随物赋形,形似一切,更( )似一切,以个体的最小变化实现了整体的最大变化,突出了它物而高大了自己。她静静地以大地之美为美,以人类之喜为喜,在大地的低处显出了生命高处的境界。
(4)雪花是百花中开得最朴素的花,她喜百花之艳而看重自己的朴素,慕春天之美而不弃冬季的荒芜。大自然最朴素的时候,就是她开得最美的时候。她默默地以自己的朴素装点大自然的美丽,无色而至色,大素而大美,从朴素的极致走向了绚丽而迷人的世界,将生命的足迹延伸了圣洁、美丽、善良的远方。
(5)每一朵雪花都有一颗至真至纯的童心。她,开也不浮不躁,落也无色无息。她说喜欢随着夜幕降临,在人们的睡梦中描绘童话世界,让世界改变模样,令大地鹤发童颜,给人以意外的惊喜,唤醒芸芸众生的颗颗童心。
(6)六角形的雪花,其形其状,岁岁依然,年年相似,似乎要以自己的单调显示与众不同的特点……最单调的雪花,实际上是最不单调的。她在单调中产生着丰富,在丰富中升华着创造,在创造中又发展着单调而丰富的生命境界。
(7)雪花是世界上开得最短暂的花。她总是在寒冷的时候降临,温暖的时候离去,有时甚至一落地即消融,一刹那就是一生,生命的诗意的舞蹈在一瞬间即成永恒。
(8)雪花又是世界上开得最长久的花。在北方和高原的许多地域,冬季有多长,雪花的生命就有多长;山峰活了多少年,她就开了多少年。我总觉得,那一座座千年不化的雪峰之上,不知有多少雪花。a见过汉时的明月,大唐的太阳,b见过盘古开天辟地的壮举,见过远古的人类走出洞穴和森林的身影,见过炎黄走向华夏文明的足迹,c见过我们中华民族历经的屈辱、坎坷与辉煌;我还觉得,雪花依然开在我们民族起步的源头,依然开在神话和《诗经》里,依然开在毛泽东的博大胸怀中,又将在我们民族辉煌的未来大放异彩。
1、根据(1)—(3)段提示,请在括号里分别填出符合语境的一个字。(2分)
2、联系上下文,请在两首诗词中找出恰当的句子,分别填写在第(3)段横线上。
3、在第(6)段中有两处词语在排版时颠倒了位置,请指出。(2分)
4、第(8)段划线部分的a、b、c三句话顺序不够合理,请写出正确顺序。(2分)
5、本文形散而神聚,请给本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2分)
6、读了本文,你对“雪花”是否有了新的认识,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请谈谈你的见解(30字左右)(4分)
十三、阅读《特别早》并回答问题。
特 别 早
周 忠
一次我起得特别早
却发现父亲蹑手蹑脚,正在园中
清除杂草
发现道路正由母亲清扫
发现邻家的大伯正在山坡上
栽下树苗
以及许许多多的人,一直就在
夜色里劳动
他们像星星一样密集地
遍布了大地
⑤ 求5篇中考阅读(3篇记叙文,2篇说明文)有原文,答案,题目,标清省份和年份
记叙文
1.(2011•四川省眉山市)
母亲的病友名单
朱成玉
母亲在肿瘤医院住院期间,认识了一些老姐妹,慢慢地,她们建立了一种相依为命的情感。回家那天,眼神不好的母亲,让我把她们相互留的电话号码工工整整地抄下来。长长的一排,算上母亲自己,一共12个危在旦夕的生命。
从此,家里的电话忙得不可开交,几乎每天都有母亲的病友打来电话,她们互相询问病情,嘘寒问暖,相互鼓励,俨然成了天底下最知心的莫逆之交。母亲每天都会守着电话,害怕错过每一个病友的问候。
我们特地为母亲买了个手机,让她可以随时随地接听病友的电话。我把那11个人的号码挨个儿存进了母亲手机的通讯录里,仿佛存进去一笔巨额财产。
那是一群在死亡线上挣扎着的人,她们共同筑起了一道生命的墙。不仅是母亲,她们每个人都有一本通讯录,那是她们要从死神手里抢回来的生命名单,每个人都是另一个人要拯救的对象。
起初,母亲是悲观的,治疗上不太配合,我们用尽了各种办法使她振作,可都无济于事……
后来,我们发现只要母亲和那些病友通过电话之后,就变得开朗了许多,心情舒畅。我们为母亲的手机多备了几块电池,保证母亲的手机一天24小时开着。
杨姨是12个人中最乐观的一个,其实也是病情最严重的一个。她的癌细胞已扩散到了全身。但每次母亲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打电话过去,杨姨都会兴高采烈地给母亲讲一些她的“奋斗”经历。通过电话后,母亲都会开心好一阵子,因为生命又有了新的希望。
又一个阴雨天,母亲疼得厉害,心情变得很坏。我们赶紧替她拨通了杨姨的手机,杨姨爽朗的声音很快传了过来:“喂,老姐妹好啊。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昨天去医院复查,医生说我的癌细胞控制住了,活个十年八年的不成问题。我现在忙着打太极呢,不和你说了,改天再聊吧!”杨姨的话像连珠炮一样,没等母亲问什么,那边就挂断了。虽然母亲没说什么话,但知道自己的病友又一次胜利了,心里顿时敞亮了很多,感觉身体也不那么疼了。
直到有一天,母亲打电话给杨姨,这次换成一个年轻人接电话:“我妈去世已经半年了,她临终前几天让我们替她在手机里录制了几段录音。告诉我们不能关机,免得你们打不进来电话。”说到这些,年轻人有些哽咽,“阿姨,我不能再瞒您了,这半年来,你们听到的,都是我妈妈的电话录音……”
挂了电话,母亲的手开始抖了起来。她拿过那本通讯录,用笔轻轻地把杨姨的名字圈了起来。那一堵生命的墙,忽然就裂开了一个缺口。我听到母亲喃喃地说着:“他杨姨啊,你先走了,等些日子,我去陪你。”
我们的心跟着凉了。母亲一直依赖的希望没有了,她的心会不会就此沉进谷底呢?
结果完全相反,母亲的做法让我们所有人都感到惊讶。一辈子没跳过舞的母亲,让我们替她报名参加秧歌队!穿着大红大绿的母亲,样子很滑稽,扭起的秧歌也很生硬,但不管在晨曦里,还是夕阳下,我看到的母亲都是最美丽的。我知道,母亲不仅仅是为她自己活着,也为她的亲人们活着,更为那些病友名单上的病友们活着,就像杨姨一样。
近来,躺在病床上的母亲虚弱得很,额头上沁着大颗的汗珠。有一天,母亲的手机响了,她颤巍巍地接过手机,看了看那个电话号码,马上示意我们静下来,然后清了清嗓子,用比平常高了八度的声音对着电话欢快地喊道:“喂,老姐姐,你好吗?我好着呢,刚刚扭完秧歌,你看把我累的,气喘吁吁啦……”
我们含着眼泪听着母亲撒谎。我们知道,杨姨走了之后,母亲终于成了那堵生命的墙上,那一块最坚强的砖。
(摘自《青年文摘》2010年8月下,有改动)
17.从全文看,母亲随着病情的发展变化,心情不一样,请根据方框中的提示,在横线上分别补出体现母亲心情的一个词语。(2分)
18.揣摩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句在文中的表达作用。(4分)
(1)她颤巍巍地接过手机,……“喂,老姐姐,你好吗?”
(2)我把那11个人的号码挨个儿存进了母亲手机的通讯录里,仿佛存进去一笔巨额财产。
19.在描绘文中两个主要人物杨姨和母亲时,作者运用了照应的方法,请从文中找出前后相照应的一组句子,并结合内容说说表达作用。(3分)
照应句子:
表达作用:
20.常言道:做人要诚实。文中杨姨和母亲面对病友,都说了假话,对此,你赞同她们的做法吗?请说明理由。(3分)
21.结合文意,说说母亲为什么值得崇敬,再从你的角度谈谈对困难的认识。(3分)
【答案】
17.后来:开朗(或舒畅),近来:乐观(或豁达,若答“坚强”等不得分)
18.(1)“颤巍巍”反映了母亲的病情严重,(1分),依然接听病友的电话,表现了她的高尚品格(1分)。(2)运用夸张性比喻,把“通讯录”比喻成“巨额财产”,表明通讯录的重要性,是赖以生存的坚强动力,有了彼此的问候、鼓励,生命就有了新的希望,这是无价之宝。(修辞1分,含义理解1分,意同即可)
19.示例1:“通过电话之后……新的希望”照应“母亲一直依赖的希望没有了……沉进谷底呢”;作用:前句写母亲通电话,受到杨姨乐观的影响,从悲观中渐渐看到生命的希望;后句写母亲知道杨姨已死,希望没有了,通过对比来照应,突出我们的担心,为下文起到铺垫作用。
示例2:“我现在忙着……再聊吧”照应“喂,老姐姐……气喘吁吁啦”;作用:杨姨用善意的谎言把乐观传递给母亲,母亲接过杨姨生命散发的火光,把坚强、乐观传递给另外的病友,把无限的希望与美好送给对方。
示例3:“母亲每天都会守着电话……问候”照应“告诉我们不能关机……打不进来电话”;作用:前句体现了母亲与其他病友间的相互关心,深厚友谊;后句体现了杨姨为给病友们传达希望和乐观,死后也不让后人关机,体现了杨姨的高尚品质。
(找准照应的句子1分,作用2分,意近即可,若未找准照应句子,则该小题不得分。)
20.要点:赞同;围绕谎言目的作答,如“善意的谎言,给病友鼓励,让病友看到希望”等,言之成理即可;若答不赞同,理由充分给满分,理由一般,给1分,不充分,不给分。(赞同或不赞同1分,理由2分)
21.示例:因为母亲乐观坚强,生命危在旦夕时,却以关爱和鼓励传递着生命的快乐,让短暂的时光更有价值,所以值得崇敬(1分,意近即可)。我作为一个健康(或健全)的人,也许平时遇到一点点挫折就畏缩不前,如今想来真惭愧,今后,我一定要乐观地面对一切困难,相信: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把更多的爱和快乐带给别人。(2分,意近即可)
2.(2011•四川省内江市)
味蕾上绽放的爱
○黎 明
1记得一位老同事,每次就餐让他点菜时,他总是首点“糖醋排骨”。结果每次都是吃者甚少,唯独他吃得津津有味,这让我很不解。在一次出差的时候,我们俩不经意间聊起了这件事。他告诉我,糖醋排骨是他前女友最爱吃的菜,也是她最擅长做的菜,和她在一起的时候每个星期都能吃上几顿。分手3年了,想念她的同时,也想念她做的糖醋排骨的味道。
2想必这就是味道的魔力,它不仅能烙进人的记忆里,也能渗入人的情感,甚至成为贯穿人一生的印记。
3一旦触及味蕾的引线,回忆就会漫天飞舞。
4喜欢吃咸花生,似乎是我天生的嗜好。小时候,家里虽然每年能收上四五担花生,但吃咸花生对我来说是件极其奢侈的事儿。因为家里穷,父母指望着能多卖点钱给我们兄妹3个凑学费。只有在我们兄妹仨,眼巴巴地看着邻居家小孩吃咸花生馋得直流口水的时候,妈妈于心不忍才勉强给我们煮一小把。煮好后我负责分成3小堆,三兄妹各占一堆。虽然每堆只有几颗,却能让我们兄妹仨乐上好几天,因为我们都非常珍惜那来之不易的味道。
5妈妈煮咸花生的量是一年比一年多,可是我们这些爱吃咸花生的孩子们却离家越来越远,有时候甚至两三年都难得回家一次。于是,妈妈每年将煮好的咸花生晒干分成3大包,分别寄到我们三兄妹的手上。每当在异地他乡吃着妈妈千里迢迢寄来的咸花生,心里总是暖洋洋的,舌尖上的味蕾也总能准确地识别那种熟悉的味道,一种被爱的味道。品着这爱的味道,也使我们更加惦念家中年迈的父母。
6出门在外,也经常在街边的小摊买咸花生解馋,但我总找不到自己想要的那种味道。妈妈煮的咸花生和买来的咸花生味道确实不一样。因为这正如歌中所唱,妈妈煮的花生里夹杂着“爱的味道”。
7味道通常蕴含着人生种种酸甜苦辣、悲欢离合,让人无法抗拒。味蕾上绽放出来的爱,会让我们感怀一种特别的情愫,想念一位深爱的人,抑或怀念一段难忘的往事。
9、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先后写了哪两件事?(3分)
10、第4段中与“妈妈每年将煮好的咸花生晒干分成3大包,分别寄到我们三兄妹的手上”,相照应的是哪一句?这个变化说明了什么?(3分)
11、分析“一旦触及味蕾的引线,回忆就会漫天飞舞”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3分)
12、文章以“味蕾上绽放的爱”为题,有何作用?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答案】
9、文章以味道为线索,记叙了朋友爱点“糖醋排骨”和自己爱吃咸花生两件事。(线索1分,两件事各1分。共3分)
10、“我负责分成3小堆,三兄妹各占一堆”。说明一家人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妈妈对孩子的思念越来越重。(前一问1分,后一问两层意思各1分。共3分)
11、承上启下。上承味道不仅烙有人的记忆,也渗有人的情感;下启对咸花生这种特殊味道的回忆。(“承上启下”1分,点明“上承什么”1分,“下启什么”1分,共3分。)
12、“绽放”本是形容花开时由花蕾花瓣紧闭到展开的样子,这里的“绽放的爱”是引申义,以此为题有点明主题,统领全文的作用,意在表达作者对味蕾存储的爱的赞美。(“点明主题”“统领全文”各1分,“爱的赞美”2分,共4分)
(2011•福建省南安市)
悠悠寸草心
⑴日本一名牌大学毕业生应聘于一家大公司。
⑵社长审视着他的脸,出乎意外地问:“你替父母洗过澡擦过身吗?”
⑶“从来没有过。”青年很老实地回答。
⑷“那么,你替父母捶过背吗?”
⑸青年想了想:“有过,那是我在读小学的时候,那次母亲还给我10块钱。”
⑹在诸如此类的交谈中,社长只是安慰他别灰心,会有希望的。
⑺青年临走时,社长突然对他说:“明天这个时候,请你再来一次,不过有个条件,刚才你说从来没有替父母擦过身,明天来这里之前,希望你一定要为父母擦一次。能做到吗?”
⑻这是社长的吩咐,因此,青年一口答应。
⑼青年虽大学毕业,但家境贫寒。他刚出生不久父亲便去世了,从此,母亲为人做佣拼命挣钱。孩子渐渐长大,读书成绩优异,考进东京名牌大学。学费虽令人生畏,但母亲毫无怨言,继续帮佣供他上学。直至今日,母亲还去做佣,青年到家时母亲还没有回来。
⑽母亲出门在外,脚一定很脏,他决定替母亲洗脚。母亲回来后,见儿子要为她洗脚。感到很奇怪:“脚,我还洗得动,我自己来洗吧。”于是青年将自己必须替母亲洗脚的原委一说,母亲很理解,便按儿子的要求坐下,等儿子端来水盆,把脚伸进水盆里。青年右手拿着毛巾,左手去握母亲的脚,他这才发现母亲的那双脚已经像木棒一样僵硬,他不由得搂着母亲的脚潸然泪下。在读书时,他心安理得地花着母亲如期送来的学费和零花钱,现在他才知道,那些钱是母亲的血汗钱。
⑾第二天,青年如约去那家公司,对社长说:“现在我才知道母亲为了我受了很多的苦,你使我明白了在学校没有学过的道理,谢谢社长,如果不是你,我还从来没有握过母亲的脚,我只有母亲一个亲人,我要照顾好母亲,再不能让她受苦了。”
⑿社长点了点头,说:“你明天到公司上班吧。”
14.青年在替母亲洗脚时发现了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这说明了什么?(4分)
15.大公司选聘职员,社长为什么希望大学生一定要为父母擦一次身?(3分)
16.第⑼段运用哪一种记叙顺序?请说说它的作用。(3分)
17.题目“悠悠寸草心”对表达文章中心思想有何作用?(4分)
18.下面选项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爱是理解的别名。 B.百善孝为先。
C.儿行千里母担忧。 D.百学须先立志。
【结合《一厘米》相关链接材料】,完成19—20题。
陶影把小也的头发往下捺,仿佛拨去浮土触到坚实的地表,她摸到儿子柔嫩的头皮,像是塑料制成,有轻微的弹性。那地方原有一处缝隙。听说人都是两半对起来的。对得不稳,就成了豁豁嘴。就算对得准,要长到严丝合缝,也需要很多年。这是一道生命之门,它半开半合,外面的世界像水样,从这里流进去。每当抚到这道若隐若现的门缝,陶影就感觉到巨大的责任。是她把这个秀气的小男孩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她很普通,对谁都不重要,可有可无,唯独对这个男孩,她要成为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
19.“她很普通,对谁都不重要,可有可无,唯独对这个男孩,她要成为完美而无可挑剔的母亲。”课文许多情节表现了她为此做出艰辛的努力。作为一个普通的女工,一个普通的母亲,陶影为什么要这样做?(4分)
20.小说的主人公陶影自身并不完美,但她对孩子进行了“全力以赴的正面教育”;《悠悠寸草心》文中替人做佣的母亲艰难地培养儿子长大成人。请你结合这两篇文章,谈谈对“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的理解。(4分)
【答案】14.(4分,每点2分)(1)“才发现母亲的那双脚已经像木棒一样僵硬了”(2)说明青年在给母亲洗脚之前,并不了解母亲为养育他所受的辛劳。
15.(3分,意思对即可)因为不爱父母者,不会热爱企业。
16.(3分,第一问1分,第二问2分)(1)插叙。(2)交代青年的家庭背景、帮助事件展开,丰富叙述的内容。
17.(4分,每点1分,语言表达1分)题目化用了孟郊《游子吟》中的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以此为题,更生动地表达了父母含辛茹苦培养子女长大成人;子女不应该忘记父母的恩情,要好好孝顺他们,报答他们的养育恩情。
18.(3分)D
19.(4分,意思对即可)因为她爱小也,是这种爱,使她具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她要把儿子培养成诚实、正直、善良、有责任感、有教养的人。正因为这些,才使这位母亲在平凡中显出伟大。
20.(4分,意思对即可)示例:(1)中国母亲陶影,家境拮据,夫妻都是蓝领工人,为让儿子出人头地,省吃俭用,竭尽全力培养儿子;(2)日本母亲靠替别人帮佣,拼命挣钱,把儿子送进名牌大学。(3)虽然不同国度,但爱孩子都是普天下所有母亲的共同特点,这就是所谓“可怜天下父母心”。(4)做为子女,应该理解长辈的辛苦,以实际行动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说明文:
2010年浙江金华卷
最佳饮料——自开水
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各样的饮料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喝矿泉水、纯净水已是普遍现象。喝雪碧、可乐成了一种时尚,各种名目繁多的功能饮料更是赢得了青少年的青昧,而饮用白开水的人却越来越少。其实,从科学角度来看,任何其他的饮料都无法取代白开水。
②众所周知,水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只有保证机体有足够的水分,体内产生的废物才能及时地通过肾脏排出体外。从医学角度上讲,任何饮料都不如白开水对生理健康有价值。白开水最容易解渴,有调节体温、输送养分及清洁身体内部的功能。而且,白开水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对于促进细胞新陈代谢、能量转换、血液循环和维持电解质平衡,都大有益处。白开水不含卡路里,在进入人体后,很容易透过细胞膜,增加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增强人体自身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因此,白开水实在是人体最需要的天然“饮料”。
③白开水是由自来水煮沸而来的,其主要成分是水,其中还包含多种矿物质和一些人体需要量极少的微量元素。如钠、钾、钙、镁、锌、铁、铜、铅、氟、碘和硒等。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不能缺乏,但也不能过多。自来水所含的矿物质为矿泉水的1/10,又是纯净水的10倍。矿泉水的矿化度一般为200-300毫升/升,自来水为20-30毫升/升,而纯净水只有2-3毫升/升。有关研究表明,自来水中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含量对人体来说是最适宜的。
④其他的饮料所含糖分和热量一般都偏高,食欲旺盛且过量饮用的人,往往会因糖分和热量摄入过多引起肥胖,食欲不振的人则由于饮料影响正餐,可能导致热量摄入不足而渐趋瘦弱。饮料中的果糖会阻止人体对铜的吸收.引起贫血等病症。饮料中的人工色素、防腐剂在体内蓄积,会干扰多种酶的功能,引起消化不良。再者。饮料中的大量电解质不容易很快从胃肠排空,而是较长时间存在于胃肠内,影响消化吸收,降低食欲。同时还加重了肾脏的负担。另外,通过蒸馏和逆渗透技术加以净化后的纯净水会失去如镁、锌、铁、硒、碘等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长期饮用纯净水,人体便会缺少某些必要的元素而造成营养失衡,这对处于生长期的青少年来说尤为不利。
⑤那么,如何科学地饮用白开水呢?首先要注意喝水时间。饭前饭后半小时和餐中都不宜大量饮水,以免冲淡唾液、胃液,导致消化不良;最好在两顿饭中间适量饮用。其次要掌握喝水的量。成人每天需500~3000毫升,要一次性将一整杯水喝完,这样有利于身体真正吸收;最好每隔l~2小时喝一杯,不要等到有口渴感觉时才饮水。再者要喝新鲜开水。饮用水储存时间不宜过长,否则其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就会上升,可转换为有致癌作用的亚硝胺。将水加热到100℃并持续沸腾3分钟,等降温到30℃以下后最适合安全饮用。而生水、不开的水、重新煮开的水、千滚水(反复煮沸的水)、蒸锅水(蒸馒头等的剩锅水)和老化水(长时间贮存不
动的水)等,是绝对不可饮用的。
11.为什么说白开水是生活中的最佳饮料?(3分)
12.请从说明方法的角度分析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的作用。(3分)
1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从科学角度来看,其他的饮料都无法取代白开水。
B.只要保证机体有足够的水分,体内产生的废物就能通过肾脏排出体外。
C.食欲旺盛且过量饮用其他饮料的人,一定会因糖分和热量摄入过多引起肥胖。
D.饭前饭后半小时和餐中都不宜饮水,以免冲淡唾液、胃液,导致消化不良。
14.请拟写一则倡导喝白开水的公益广告语。(2分)
【答案】
(二)(10分)
11.(1)白开水最容易解渴,有调节体温、输送养分及清洁身体内部的功能。
(2)它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对于促进细胞新陈代谢、能量转换、血液循环和维持电解质平衡,都大有益处。
(3)白开水可以增加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4)白开水中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含量对人体是最适宜的。
12.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从水中矿物质含量的角度说明了白开水对人体是最适宜的。
13.A
14.示例一:喝白开水,走健康路。示例二:给你一杯白开水,愿你一生都平安。
四.(09浙江丽水)(13分)
鸟儿为什么歌唱
从玉华
①英国大提琴演奏家哈里森每天都会在小树林练琴,有一天,一只夜莺突然飞来,与她的琴声合奏,接下来,越来越多的夜莺加入其中。1924年,BBC录下这些人与鸟的二重奏,在广播里播放,80多年过去了,这段录音成为珍贵的历史研究资料。如今,人们把自然界的鸟儿组成一个交响乐团——键盘手乌鹊,背景音乐红尾雀,鼓手啄木鸟,电吉他苍头燕雀,歌手夜莺……
②鸟儿为什么歌唱?它们的大脑构造如此小巧,却将如此庞大的一部分用于音乐。让我们进入奇妙的探索之旅。
③一只澳大利亚琴鸟唱歌前通常要花好几个星期搭建它的舞台——一个直径约一米的土堆。园丁雄鸟要花费数个星期建造精巧复杂如同艺术品的窝,而且一定要用蓝色的物品来装饰爱巢,如果找不到蓝色花瓣,它会从数公里外的餐桌上带回蓝色的塑料汤匙。这些举动,其实都是为了最美妙音乐的来临。按照达尔文的物竞天择理论,“鸟男们”如此特殊的歌舞只有一个解释——取悦雌性。因为澳大利亚的这片丛林,是个“男多女少”的卖方市场,琴鸟姑娘每年仅产卵一枚,受荷尔蒙困扰的小伙子们竞争格外激烈。
④这一学说得到了科学的印证。科学家研究了从38000只日本鹌鹑身上提取的大脑样本,然后将其分别放在光线下接受时间长短不一的照射。他们发现,当春天来临时,鸟儿就开始唱歌是因为春天日照时间比冬天长,在鸟类特殊的大脑细胞与阳光的共同作用下,其体内便开始分泌荷尔蒙。它们用唱歌来吸引异性。
⑤然而,这只是众多解释之一。另一种令人信服的理论指出,鸟儿歌唱是为保卫自己的领地。理论上,这叫“波盖斯提假说”,这个名字出自著名的同名电影,它讲述了一个法国士兵在只有一个人的情况下,通过模仿许多士兵的说话声,使得敌人相信堡垒里驻满了军团而不是只有一个人,他靠自己的力量保卫了一个堡垒。鸟儿正是用这种方式保卫自己的领地,他们通过模仿其他生物的尖叫有效地赶跑敌人。
⑥还有更多的研究者致力于“快乐说”:鸟儿唱歌就是为了快乐。尽管这一观点还缺乏许多论据——科学还没有发展到能够计算快乐的地步。
⑦理论越来越陷入无序,五花八门。甚至有科学家用诗歌来解释。他分析云雀歌唱的发音、节奏、韵律,得出的结论是:这就是一首捷克斯洛伐克诗歌。结局不难想象:这个鸟类研究学家最后真的成了诗人。
⑧当然,人们往往更加相信拿着手术刀的科学家。在鸟儿热情的歌唱开始之后,它的大脑被取出,在干冰中冻结,用机器将大脑组织切成只有10微米厚的切片。“一曲未终”的鸟儿换来了最新的科学发现:只有在鸟儿歌唱的时候才能进行蛋白合成。当一只成年金丝雀学习一首新歌的时候,它大脑的顶部会出现新的脑细胞,这跟人类18岁开始脑细胞将一个接一个地衰老死去的古老教条全然不同。
⑨全世界有近100个实验室在研究鸟类的大脑。有的实验室每年要杀死大约2000只鸟儿。“它低着头唱歌,脑袋就掉下来了。”鸟类没有签发同意手术的表格,所以科学家更喜欢用“牺牲”而不是“杀死”来描述鸟儿因科学研究而失去生命的那一刻。他们更愿意信奉:动物就是机器。
⑩如今很多动物保护者质疑这种科学实验伦理。或许正如有人所说:鸟儿是森林的喉舌,它们能告诉我们的比我们所知的更多。鸟儿为何歌唱?与我们人类歌唱的理由一样——因为我们能够歌唱。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改动)
10.对于“鸟儿为什么歌唱”,文中提出了哪几种解释?(3分)
11.第①节在文中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12.第③节中“这些举动”指的是什么?请概括回答。(2分)
13.第④、⑨节中的数据,有什么作用?(3分)
14.“科学家更喜欢用‘牺牲’而不是‘杀死’来描述鸟儿因科学研究而失去生命的那一刻”,如果是你,会用“牺牲”还是“杀死”来描述?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3分)
10.求爱说、保卫说(波盖斯提假说)、快乐说、诗歌说、促进蛋白合成说。(3分,写出三种,意对即可)
11.(1)引出“鸟儿为什么歌唱”的问题;(2)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2分,每点1分)
12.琴鸟唱歌前要搭建舞台,园丁雄鸟要造窝并用蓝色物品来装饰爱巢。(2分,若抄录原文给1分)
13.更准确地说明了科学家为研究“鸟儿为什么歌唱”所杀的鸟的数量之多。(3分,写出“更准确”得1分,结合原句分析得2分)
14.示例1: 我会用“杀死”来描述。因为鸟儿同我们人类一样是地球的生灵,科学家为了研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的“鸟儿为什么歌唱”的问题,而肆意剥夺鸟儿的生命,是一种残忍的行为。示例2:我会用“牺牲”来描述。因为科学家研究“鸟儿为什么歌唱”是为了探索科学奥秘,鸟儿为科学事业献出生命,它的死是有意义的。(3分,能结合选文内容和个人认识,意思表达清楚即可)
⑥ 出门在外要注意言行谨慎指的是什么
学而篇第一 【引语】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直译】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孔子说:“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意译】----全部为吐血之作!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见《齐鲁学刊》9年第期文)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 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的解释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这样,“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牵强. 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有若认为,人们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顺服,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弟为前提,孝弟以忠为目的.儒家认为,在家中实行了孝弟,统治者内部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把孝弟推广到劳动民众中去,民众也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读者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例.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孝悌说是为封建统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务的,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和判别,抛弃封建毒素,继承其合理的内容,充分发挥道德在社会安定方面所应有的作用. 上一章里提出,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这是从正面阐述什么是仁的问题.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本章所讲的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在春秋时代,社会变化十分剧烈,反映在意识领域中,即人们的思想信仰开始发生动摇,传统观念似乎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出现危机.于是,曾参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办法,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论语》书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它特别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 在本章中,曾子还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忠的特点是一个“尽”字,办事尽力,死而后已.如后来儒家所说的那样,“尽己之谓忠”.“为人谋而不忠乎,是泛指对一切人,并非专指君主.就是指对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都尽力帮助.因此,“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范畴,不止用于君臣关系.至于汉代以后逐渐将“忠”字演化为“忠君”,这既与儒家的忠有关联,又有重要的区别.“信”的涵义有二,一是信任、二是信用.其内容是诚实不欺,用来处理上下等级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信特别与言论有关,表示说真话,说话算数.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孔子在本章中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这是治国安邦的基本点. 康有为说,孔子的学说是“爱人”,泛爱一切人.但本章里所说的“爱人”则非此意.他所说的“人”不是百姓,而是官吏,是有地位的人;而“民”才是百姓,是被治者役使的对象.可见,“爱人”不是爱一切人,而只是爱统治集团中的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是合理的,反映了孔子的社会思想.但这与“爱人”与否则无太大干系.从另一个角度说,孔子这里是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统治百姓出谋划策. 鲁迅曾经指出:“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的方法,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这是站在众的立场上看待孔子治国方略的.因而颇具尖锐性. 本篇第二章中曾提到孝悌的问题,本章再次提及这个问题.孔子要求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事实上,历史上的任何阶级,无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是为其服务的,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表现,把“德”排在“识”的前面,这是阶级的需要.他们就是要培养适应本阶级要求的各方面人才. 上一章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句.本章中子夏所说的这段话,实际是对上章的进一步发挥.子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只要做到了后面几点,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但他已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所以,将这一章与前一章起来阅读,就更可以看到孔子教育重在德行的基本特点.
⑦ 求一篇语文阅读,初中水平。
文学类文本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酒 婆
冯骥才
首善街有家最低等的小酒馆。不插幌子,不挂字号,连座位也没有;柜台上不卖菜,单摆一缸酒。来喝酒的,都是扛活拉车卖苦力的底层人。
这酒馆只卖一种叫“炮打灯”的酒。这酒价钱贱,不讲余味,只讲冲劲,进嘴非得赶紧咽,不然烧烂了舌头。可一落进肚里,马上一股劲“腾”地蹿上来,直撞脑袋。好酒应是温厚绵长,绝不上头。但穷汉子们挣一天命,筋酸骨乏,心里憋闷,不就为了花钱不多,马上来劲,晕头涨脑地洒脱洒脱放纵放纵吗?
要说最洒脱的,还得数酒婆。天天下晌,这老婆子一准来到小酒馆,衣衫破烂,像叫花子;头发乱,脸色黯,没人说清她啥长相,更没人知道她叫什么,却都知道她是这小酒馆的头号酒鬼,尊称酒婆。她一进门,照例打怀里摸出个四四方方小布包,打开布包,里头是个报纸包;打开报纸包,又是个绵纸包,好像里头包着一个翡翠别针;再打开绵纸包,原来只是两角钱!她拿钱撂在柜台上,老板照例把多半碗“炮打灯”递过去,她接过酒碗,举手扬脖,碗底一翻,酒便直落肚中,好像倒进酒桶。待这婆子两脚一出门坎,就像在地上划天书了。
她一路东倒西歪向北去。走出一百多步远的地界,是个十字路口,车来车往,常常出事。您还甭为这婆子揪心,瞧她烂醉如泥,可每次将到路口,一准是“噔”地一下,醒过来了!竟像常人一般,不带半点醉意,好端端地穿街而过。她天天这样,从无闪失。
首善街上人家,最爱瞧酒婆这醉醺醺的几步,上摆下摇,左歪右斜,悠悠旋转乐陶陶,看似风摆荷叶一般;逢到雨天,雨点淋身,便像一张慢慢旋动的大伞了……但是,为什么酒婆一到路口就醉意全消呢?
原来,老板人奸,往酒里掺水。酒鬼们一清二楚,但谁也不肯把这层纸捅破,喝美了也就算了。
老板人近六十,没儿没女,八成要绝后。可一日,老板娘爱酸爱辣,居然有喜了!老板给佛爷叩头时,动了良心,发誓今后老实做人,再不往酒里掺水了。
就是这日,酒婆来到小酒馆,照例还是掏出包儿来,层层打开,花钱买酒,举手扬脖,把改假为真的“炮打灯”倒进肚里……真货就是真货。这次酒婆还没出屋,人就转悠起来了。而且今儿她一路上摇晃得分外好看,上身左摇,下身右摇,愈转愈疾,初时像风中的大鹏鸟,后来竟像一个黑黑的大漩涡!首善街的人看得惊奇,也看得纳闷,不等多想,酒婆已到路口,竟然没有酒醒。破天荒头一遭转悠到马路上。下边的惨事就甭提了……
自此,酒婆在这条街上绝了迹。小酒馆里的人们却不时念叨起她来,说她才算真正够格的酒鬼。她喝酒不就菜,向例一饮而尽,不贪解馋,只求酒劲。在酒馆既不多事,也无闲话,交钱喝酒,喝完就走,从来没赊过帐。老板听着,忽然想到,酒婆出事那日,不正是自己不往酒里掺假的那天吗?原来祸根竟在自己身上!他便别扭开了,心想这人间的道理真是说不清了。为什么几十年拿假酒骗人,却相安无事,都喝得挺美,可一旦认真起来反倒毁了?
1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炮打灯”是一种物美价廉的酒,穷人们喝了它,可以在劳碌了一天之后,缓解疲劳,忘记烦恼,洒脱放纵一番。
B.“直落”“好像倒进酒桶”等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酒婆喝酒之急;“一到路口就醉意全消”,则表明酒力并不长久。
C.老板往酒里掺水,酒鬼们一清二楚,但谁也不肯说出来,这表现人们只图喝了痛快、不想惹是生非的心理状态。
D.酒婆死了,老板知道祸根在自己身上,感到非常内疚,后悔自己不该一时头脑发热,诚实了一次反而害了酒婆。
E.小说着力塑造了以酒婆为代表的一群下层劳动者的形象,表达了“哀其不幸,怒其个争”的深刻主题。
13.通观全文,分析酒婆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5分)
答:
14.小说为什么极力描写酒婆的醉态,并且将其写得“好看”?(3分)
答:
15.(1)“首善街”的社会环境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为什么以“首善”称之?(4分)
答:
(2)作者在小说的结尾借老板的口提出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几十年拿假酒骗人,却相安无事,都喝得挺美,可一旦认真起来反倒毁了?”通读全文,说说此句的作用。再联系社会现实谈谈你的认识。(2分)
答:
12.(4分)B C(A项“炮打灯”不是物美价廉的酒,“洒脱放纵”与原文说“晕头涨脑地洒脱洒脱放纵放纵”意义不同。D、老板只是对酒不搀水反而害了酒婆感到别扭和奇怪,并没有内疚和后悔。E、小说主题在于揭示批判“习惯于作假”的社会现象,不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13.(5分)她的外貌、拿钱时的动作、“没有知道她叫什么”等,说明她一个穷困、地位卑微的人。(2分)而喝完就走,从不赊账,也不多事,又说明她虽嗜酒却很老实本分。(1分)她最后为荒唐的现实所吞噬,是一个非常可怜的下层小人物。(2分)
14.(3分)小说极力描写酒婆的醉态并且将其写得“好看”,是为了使其醉后的“乐”、“潇洒”与醉前的“黯”、“寒伧”形成对比,表现穷人只有醉后,才能有片刻的“洒脱”。(2分)使小说的悲剧意味更浓。(1分)
15.(6分)(1)洒馆老板几十年以假酒骗人;下层劳动者贫穷、郁闷、麻木,习惯于在虚假中生活。以“首善”称之,表达了反讽之意。(4分)
(2)用人们对“假酒”的习惯,表明“假”“骗”文化之深重。酒馆是社会的缩影。结尾写老板的疑问,意在点明主旨——对社会中“假”与“骗”的揭示与批判。(2分)
小说阅读练习题
(一)阅读下面一篇小小说,完成后面的问题。
归 途
金顺根
出站后,我直奔售票处,买好回部队的车票。真是春风得意,这次多亏在邮局工作的老同学“帮忙”,拍了封“母病危,速回”的电报,要不,谁知道猴年马月探一次亲呢!
刚离开售票口,那个一直守在边上的老人突然拉住我:“去宁波?”我点点头,忽然明白了什么,甩掉了他的手继续朝前走。
“探亲还是出差?”他紧追不舍。“回部队。”我爱理不理的。说实在的,经常出门在外,这种人见多了,我猜得出再搭上两句话,他就要说“到部队看儿子,钱被偷了。想借点路费,回去寄还”这一类话,可能还会挤出几滴眼泪,最后还可能拿出一个证件,但其真假只有天知道。猛然,他跑到前面拉住我:“解放军同志,想求你一件事儿……”一听这话,我差点儿笑出来,随手指了指不远处一个民警:“找他去吧!”
老人一怔,说:“不,我想请你回部队替我发个电报。”说着,递上一个信封和10元钱。我抽出信纸,上有一行短语:“妈,儿因部队需要不能回家并到医院服侍你老人家,请妈原谅!小强于宁波。”
我疑惑地抬起头,仔细打量老人:“你自己可以拍电报给你儿子,像这种情况,部队领导会考虑的。”
许久,老人才缓缓地说:“他妈患的是绝症,这几天一清醒过来就要儿子,而小强却在两个月前因公牺牲了,没办法,只好……”
啊!是这样,我一时竟不知该说什么好,手上的信变得异常沉重,仿佛捧着一颗跳动的心。
“我还要到医院去,这件事儿拜托了。”说罢,他双手为我扶正军帽,抚平衣折,转身融入熙熙攘攘的人流之中。
望着人流中的老人,我庄严地举起右手……
1.小说开篇交待请老同学拍假电报,在文章中的作用是:
(1)
(2)
(3)
2.小说先写面对老人的请求“爱理不理”,后写“望着人流中的老人,我庄严地举起了右手”,请结合文意,概括前后变化的原因。
答:
3.请用不超过50字的句子,概括小说的主旨。
答:
4.下面对小说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整体上运用先抑后扬和反衬的手法,体现了其构思的匠心独运。
B.老人的坚强与高尚,“我”的卑琐与渺小,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C.小说中,老人解释性的语言中,透露着悲伤,也透露着坚强。
D.老人为“我扶正军帽,抚平衣折”,是对“我”无声的批评。
E.题目“归途”一语双关,既指“我”回家探亲,也指“我”心灵的回归。
参考答案:
1.引出小说的情节发展,是情节的开端;与下文老人请“我”拍假电报形成鲜明对比;创设灵魂迷失的典型环境。
2.是“我”心理和情感发生变化的真实流露,在老人面前,“我”的灵魂受到洗礼,由防范到忏悔、到崇敬。
3.小说借对可亲可敬的老人形象的塑造,告诉人们,尽管社会中的谎言越来越多,但善良、真实和爱心永远存在。
4.A(没有运用反衬手法)D(并非指责,而是殷切的期望)
(二)阅读下面这篇小小说,完成后面的题目。
伞
汤学春
徒儿功成,拜别师父下山。
师父送至山门。
风雨凄迷,山色空蒙。
山风拂动师傅银髯,撩起师父衣带。师傅走了,就如山间一片飘零的黄叶。
这是师父最后一个徒儿,师父再也不会收徒了。师父潜心武功绝技“天罡刀法”的修炼,终生不娶,因而没有子嗣,以后就只有师父一个人孤守寒山了。这也是师父一生中最疼爱的一个徒儿,聪明好学,伶俐精明,平日饮食起居待师父如同亲父。师父于是把毕生心血全都传给了他。此时此刻,师父望着徒儿踽踽而行的背影,心想以后他立足江湖,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因而孤寒凄苦的同时,心中也就有了欣慰。
可是,就在这时候,徒儿回首了。
师父一怔。
徒儿不该回首,这是武林中的规矩。徒儿回首意味着他对师父还有所求。可是,这位风烛残年的师父已经一无所有了。
是师徒情份实在难分难舍么?
师父想到这层,心中不快;似这等儿女情长,今后怎生成得大器?却又一热: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何况自己待他如同亲生,这孩子怎能丢舍得下也是人之常情。这么想着,又见那凄迷冷雨,徒儿可还是光着个脑袋呢!于是一阵心痛,慌忙回身找了把雨伞,给徒儿送去。
徒儿在前面断崖边的青石板小道上跪下了。
师父热泪盈眶,慌忙上前伸出双手,欲将徒儿扶起。
却是扶不起。
师父愕然。
一会儿心里明白了,师傅好容易冷静下来,说:“天罡刀法乃我平生绝技,于今你已经得到了,可以无敌于天下了,你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徒儿拜磕在地,说:“师傅曾教我,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克相生,徒儿想这天罡刀法总有解法,望师父教我。”
师父说:“刀法乃精、气、神所致,实在五行之外。”
“谢师父。”徒儿起来,拱手。然后背转身去,却是不走。横在小道上,如一截树桩。
“师父,天罡刀法就算无敌于天下,若是师父另传他人,徒儿与他也只是个平手。”
师父长叹,说:“为师已是风烛残年,你是我最后一个徒弟,这话可不是今天说的呵!”
“别怨徒儿放心不下。”徒儿说着,别过脸拿眼睛向小道一边的断崖斜斜,“师父从这儿跳下去,就算说了真话。”
断崖万丈,但见崖边烟缭雾绕。
师父心中打个寒噤,随即哈哈大笑。
师父说:“只是担心爱徒的刀法未必学到了家。”
徒儿想,他的刀法已经炉火纯青,这一点他自己心里绝对有把握;师父笑,说明这刀法果然有解。
“求师父指点。”徒儿又跪下了。
师傅把撑着的伞收拢,一边说:“何必如此多礼,起来吧。”
待徒儿起来,师父将那伞伸到他面前说:“你未必一刀能断得了它。”
徒儿知道江湖上有以伞为兵器的,并且巧藏机关,暗器伤人煞是厉害。但是师父所用兵器虽多,唯独没用过伞;况且,这把普通的竹骨纸伞,还是他自己给师父买的,就在附近小镇上一家伞铺里买的。难道师父有什么神功一下子将它变成了铜针铁骨?即使是铜针铁骨,他的天罡刀法只要斜削下去也能将它挥为两段。
徒儿于是想:好吧,就削了这伞,看你老东西还有什么说的!想罢,抽出刀来,运足平生功力,斜着照准那伞,一刀挥去。
这自然是一把极普通的伞,哪里需要许多功力。一刀下去,纸伞顿时骨散筋飞,老师父手里握着的只是一把竹匕。然而说时迟那时快,就在徒儿用力躬身的一瞬,师父的竹匕也就从他的后脑直穿咽喉,把他钉在青石板上。
山雨凄迷,山风如诉。
师父老泪纵横,一声长啸,扑下山崖。
(选自《小小说十年宝典》)
1.“风雨凄迷,山色空濛”,写景简洁,试分析这一句写景的作用。
2.说说“只是担心爱徒的刀法未必学到了家。”这句话的含义。
3.谈谈“伞”在文中的含义,并分析以“伞”为题的作用。
4.这篇小小说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为作品定下了悲剧的基调,预示了作品情节的扑朔迷离,也为师傅雨中送伞埋下了伏笔。
2.⑴真的没有学到家。只学到了用刀之法,却没有学到为人之道;不懂得学艺先学做人的道理,更不懂得“刀法乃精、气、神所致”的武术真谛。(2)担心。因为徒儿只重艺轻德,这样不仅不能修得真功夫,甚至会成为武林祸害,所以担心。因而师傅已在心中决定要惩治徒儿,这样说,为把伞变成武器作准备。(3)小说也正是以此引出”削伞”的情节,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引出悲剧结局的。
3.①伞,凝结了师徒之情;②伞,又终结了师徒之义。③一把普通的伞,在师傅手中,能轻易化作一招毙命的利器,体现了师傅所说的“刀法乃精、气、神所致”变化随心的刀法真谛。④结尾处的这场较量,其实已是人格武品的较量,通过师徒对伞的处理,高下已分。⑤以伞为线索,⑥以小见大,深化主题。
4.(1)学艺要先学做人。徒儿成功,便要过河拆桥,算计师傅,岂料师父更有一手,将徒儿击毙,这就是高低之分。一个徒儿,只学武功,无人格可言,此人必败。学武功,首先要学会做人。历史上功成身败的例子还少吗?现代社会只,只重技能,不重人品,亦难立足社会。(2)教徒应先教做人。老师傅功深德高,但教徒不力,使徒儿学了武艺却没有修得武德,也没有领会刀法真谛,被迫要亲手将爱徒击毙,这是为师的失败。现代教育同样要警惕只教书不育人的错误倾向。
(3)哲学人格大于武功。中国武术博大精深,处处闪烁着中国文化的芬芳。中国武术既能强身健体,又能击敌和自卫,更含深深的哲理和人生哲学。学中国武术岂能只学眼花缭乱的刀光剑影。只有哲理和武功结合学武功和学做人并重,才能学到真功夫,才能达到高境界。(4)人不能失其本心。饮水思源,知恩图报这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望恩负义,没有“感恩”之心的人,往往会失其本心,疯狂追名逐利,结果没有几个不身败名裂的。(以上几点供参考,持之有故,不脱离文本即可。说出以上“道理中的一个方面即可。本文主题的正确概括,其它言之有理的道理亦可。联系现实,看法正确即可。)
(三)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后面的题目。
雉诱
陈毓
①谷雨前后,便是打野鸡的好季节。
②在寂静的山坳里、坡梁上,野鸡的叫声此起彼伏,把山里的春天叫得格外美丽。
③这时的母野鸡却格外少见。老猎人说,母野鸡在产卵、在孵蛋。而这孵蛋,必须在秘密状态下进行。因为公野鸡一旦发现母野鸡,就会驱赶母野鸡,并一一啄破被孵得温热的蛋。
④整个春天,老猎人走向山里的脚步总会时时撞醒深草丛中那些一心一意孵卵的母雉。它们一旦受到惊吓,便会迅疾逃离,且千方百计地将猎人引向远离窝巢的地方。母爱使它们变得又勇敢又聪明。而视整个群山为自家庄园的猎人,在春天里是不打母野鸡的。
⑤这便为雉诱提供了可能。
⑥雉诱的来历颇为复杂。先要找回当年的雉蛋,带回家让自家抱窝的母鸡孵化后,从中挑出小母雉,经过一年的驯化之后,那只最伶俐、和猎人最默契的小母雉便在来年谷雨前后被老猎人带着“出猎”了。
⑦雉诱的出现无疑是山梁上一道最亮丽的风景。山梁上迅速响起一片“关关雎雎”之声。
⑧随着更多的公雉的到来,情况发生了变化。因为几乎所有的公雉发现,呼唤着它们的原来是同一只母雉。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⑨公雉们为了爱情的争斗开始了。
⑩先是歌舞,在一片祥和之中杀机暗藏。
⑾ 公雉们翩翩起舞。 它们 五彩 斑斓的长翎在空中盘旋交错,在阳光下闪动着彩虹般美丽的光彩。似乎连公雉它们自己也分不出它们谁高谁低。在争夺异性的前夕,它们一改刚才的美丽优雅,一个个剑拔弩张,睚眦必报。好斗的公鸡大概就是来源于此吧。它们勇猛、顽强,即便鲜血淋漓,成为祭献在爱情高台前的牺牲品也在所不惜。
⑿ 在公雉们酣斗之际,隐藏在树丛中的猎人轻轻摘下身边的一片树叶,放在唇边轻轻一吹,那只站在高处观望的雉诱便顺着草丛快速跑回,一头钻进老猎人的袄襟里去了。
⒀ 猎人扶起他乌黑的长管猎枪。枪膛里装满了发烫的绿豆,只要一声枪响,便会有成片的公雉永远地垂下它们高傲的翅膀。它们渴望爱情的胸膛里便装满了世界上最圆的豆子。往往,老猎人一枪会打下上百只公雉。而侥幸活下来的公雉,便把这道山梁当作记忆中永远的伤心地,今生今世,不再回来。
⒁ 在换过两三个山头之后,这只雉诱便再也吸引不来成群的公雉了。于是,这只雉诱便算完成了它的使命。老猎人就要重新培养新的雉诱。而那只失去了吸引力的雉诱,就像是一个出卖了同类而负罪深深的叛徒。
⒂ 据说,它会选择一个阴雨天悄然离开。据说它要走到很远的地方去,只留下一串感伤的脚印在雨后的山梁上。
⒃ 只留下一串感伤的脚印在雨后的山梁上……
1. 文中描写公雉翩翩起舞和勇猛、顽强酣斗的场景有什么作用?
答:
2. 猎人的形象虽然着墨不多,但给人印象深刻,请你对这一形象作简要分析。
答:
3. 雉诱的形象有很强的社会现实意义,对它你有什么评价和体会?
答:
参考答案:
1 . ①表现了公雉对爱情的渴望和憧憬,为下文公雉被诱杀作铺垫。②受到母雉引诱,爱美好斗的弱点被猎人利用而葬身枪下,更加深了公雉的悲剧色彩。(只要答出“为下文作铺垫”和“加深了悲剧色彩”两个要点即可得满分)
2.猎人是个手段高明的操控者和聪明狡诈的利用者。他熟知野鸡的习性,将母雉驯化后为自己所用,母雉“失去了吸引力”后,又将其无情地抛弃;他利用公雉爱美好斗的本性,轻易将其诱杀。
3. 评价:既是一个受害者,又是一个害人者,是一个被人利用的牺牲品。
体会:做人要有原则、尊严,既不能背叛同类,也不能背叛自我,否则就是可鄙和可悲的。(每点大致要点对,即可酌情赋分。)
(四)阅读下面的微型小说,完成后面的题目。
掌声
高军
在教室门外,我听到,像往日 一样,上课铃 一响,教室里一下子静了下来。
走进教室,就感到安静里好像潜伏着一种与平日不同的气氛。但我还是平静地走上讲台,师生相互问好后,我还没开口讲课,就发现全班五十多个同学都直勾勾地盯着我身后的黑板。
为了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我的讲课中,我立即以平静的语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上——”
我一边说一边转身准备往黑板上板书。
班上的女学生王娜娜边站边喊道:“报告老师,你看黑板上——”
我一下子惊呆了,原来黑板有一行清楚的粉笔字:“高老师是个——”后边有一个不太清晰的“坏”字。
这是我教学十年来从未出现过的情况,过去 每次上语文课时,黑板总是擦得干干净净。这几个字,显然是我有什么得罪学生的地方,他们是在公开向我挑战。
我仔细一看,这字体像是我昨天批评过的李晓写的。
我心里的火一下子蹿得老高,感 到头皮都 “啪啪”炸响。但是瞬间我就控制住了自己,并决定改变教学内容。
我面带笑容说到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上说话课,题目有些同学已经知道,并替我写在黑板上,谢谢这位同学。”
尽管我的话里透着真诚,很多同学还是一脸的不安。
我用粉笔把不太清晰的“坏”字重描了一下,并添上了“老师吗?”。
许多同学这才发出了善意的笑声,课堂气氛已转入正常。
我立即一口气说了下去:“我,就是你们的高老师,是个坏老师吗?今天,我愿意把一个真实的我向同学们介绍一下。”
接着我详细地介绍我的生活和工作的情况,也坦诚地承认了一些弱点和缺点。
由于是说自己,我说得非常流畅,一句多余的话也没有,口才比平常显得更好。我说完了,教室里一片沉静。我感到,同学们被我的真诚感动了。果然,一阵热烈的掌声响了起来,全班同学都在热烈地鼓掌。连李晓眼中也有点晶莹,他的手也拍得非常起劲。
——主课是从来不兴鼓掌的,这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是第一次。
我心中为自己即兴设计的教学方案陶醉了。
我潇洒地将“高老师”三个字底下画上了一道横线,擦掉了“高老师”三个字,将题目改成“ 是个 吗?”要求道:“请各位同学考虑一下,完善题目,并以这个题目说一段话。”
李晓第一个举起了手,我让他站 了起来。
他说:“我的题目是——李晓是那个写‘高老师是坏’这几个字的学生吗?”
我心中一惊,学生的眼光是多么犀利啊!尽管自认为表现得很潇洒,但还是被学生一眼看穿了。
李晓讲得也非常流畅,否定了黑板上的字是他写的。尽管我心中不相信他的话,但对他的说话艺术还是赞许的。学生们又鼓起掌来,这掌声似乎比给我的更热烈。
掌声一落,女学生王娜娜举起了手,她说:“我说话的题目是‘王娜娜是个坏学生吗’。”王娜娜承认那行字是她写的,主要是想看一下老师是否有雅量,到底有多大的雅量。她说她不是个坏学生,高老师也不是个坏老师。今天,她感到老师的形象更加高大了。
我非常惊喜,为她的大胆活泼而高兴,更为她的说话水平而高兴。全班同学的掌声又一次热烈地响了起来。
此事过去又快十年了。如今,李晓已成为一个著名作家;王娜娜在法国留学,已获得博士学位,正在读博士后。这个班的学生见到我或者来信时,说最佩服的是我处理这节课的方式,这节课是他们印象最深刻的一堂语文课。
其实,近十年来,这三次掌声也仍然时时回响在我的耳边。
1.文中写“我”看到黑板上“高老师是个——”后面附有“坏”字时,“我心里的火一下子蹿得老高,感到头皮‘啪啪’炸响。“请根据下面的要求回答问题。
⑴“我心里的火”为什么“一下子蹿得老高”?
答:
⑵“我”又为什么将“蹿得老高”的“火”在瞬间控制住了并决定改变教学内容?
答:
2.根据小说中“我”处理空了事件的过程,回答下面的问题。
⑴面对空发事件,高老师采取了什么处理方法?带来了怎样的效果?请概括作答。
⑵从高老师对事件的处理上,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老师形象?
3.从情节上看,这篇小说的最大特点是设置巧妙。为什么可以这样说?请作简要分析。
4.小说写的是高老师对突发事件的处理的过程及产生的效果,但标题却以“掌声”为题。为什么作者要以“掌声”为标题?请结合文章内容,根据你的理解简要谈谈看法。
参考答案:
1.⑴公开在黑板上写“我”的“坏”有失尊严(面子)、有失威信。⑵担心言行失控而激化矛盾,决心通过引导、沟通的方式来取得最好的效果。
2.⑴高老师因势利导,巧妙地把黑板上的那句话变成了说话课的题目,与学生交流,这样的处理老师不仅摆脱了窘境,而且把对抗化解为对话,使一场一触即发的冲突,变成了一场坦诚真挚的沟通,教师的形象在学生心中更加高大了。(要点抓得不准的酌情扣分) ⑵高老师是一个善于克制自己而又讲究方法的老师,不仅有理性,而且有智慧,面对突发事件能够随机应变。(不够准确完整酌情扣分)
3.本文情节起伏较大,显出波澜。最初,教师上课时发现黑板上写着一句充满挑衅意味的话,矛盾突然出现,并且非常尖锐,教师心火“蹿得老高”;就在矛盾一触即发之时,情节陡转,老师采取出人意料的办法,巧妙地化解了矛盾,师生关系非常融洽。另外,开始高老师怀疑黑板上的字是昨天批评过的学生李晓写的,便使悬念产生,直到文后王娜娜主动承认是自己写的才使悬念得释。这样就避免了情节的平直。(分析不够到位的酌情扣分)
4.该题是一道开放性表述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领悟能力。参考要点:掌声是对高老师理性地处理事件的赞扬;是对师生坦诚真挚的沟通的肯定;掌声给了“我”深刻的印象,时时提醒“我”当好一个老师;师生间心灵的交流、理解融入在“掌声”中。(回答中能围绕相关要点去思考,意思相近即可。)
⑧ 《包厢里的陌生人》如何用两三句话概括全文
作者通过“我”出门在外,为了防止被陌生人伤害,谨记父亲教导,不和陌生人交流沟通,进而体会到被隔离的孤独、寂寞和悲伤,最后勇敢接受陌生人的邀请而体会到被别人关心的幸福,告诉我们不要因为担心或怕被伤害而放弃对人的信任和关爱,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会充满爱,人与人之间还能够和谐的相处。
⑨ 阅读下面一篇小小说,完成后面题目。(11分)
【答案】
【小题1】①引出小说的情节发展,是情节的开端;②与下文老人请“我”拍假电报形成鲜明对比;③创设灵魂迷失的典型环境。(一点1分)
【小题2】是“我”心理和情感发生变化的真实流露,在老人面前,“我”的灵魂受到洗礼,由防范到忏悔、到崇敬。
【小题3】A
D
【答案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小说情节的安排及其作用。小说开篇交待请老同学拍假电报,是情节的开端,引出小说的情节发展;这就与后文老人请“我”拍假电报形成鲜明对比。“我”请老同学拍假电报是想回家探亲,弄虚作假,老人请“我”拍假电报是一种善意的谎言;写出“我”和老人在“灵魂”上的差别。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中的“我”心理情感的变化。一开始我对老人的请求“爱理不理”,是因为“我”对老人有误解,认为老人是骗子。后写“望着人流中的老人,我庄严地举起了右手”,是因为“我”被老人的行为所感动,“我”的灵魂受到洗礼,由防范到忏悔、到崇敬。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3】
试题分析:A(没有运用反衬手法)D(并非指责,而是殷切的期望)
考点: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⑩ 《出门在外》故事梗概
《出门在外》是由著名作家蒲钰著作,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关于一群出门在外打工的农村青年的感情生活故事情节的现代小说。
小说写的是一群出门在外打工的农村青年的感情生活。对现实的解剖、体验,随着情节的展开纷纷涌现出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悬念层出不穷。可谓生与死、爱与恨,灵与肉,盘根错节,贯穿时空,贯穿着几代人的心弦。主人公朱平凡为了重建家园南下淘金,临行之夜,不顾父母的反对,与青梅竹马的叶子误入禁区……于是,一场注定跨越两个世纪的悲欢离合就这样应运而生了……书中人物形象鲜明,语言幽默诙谐,情感复杂多变,让人身临其境,生动斐然,出门在外不容易,尤其是离开土地的农民,在钢筋混凝土构筑的城市里打拼,需要付出更多的艰辛。 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