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阅读推荐 > 晋阳秋小说阅读幕湘

晋阳秋小说阅读幕湘

发布时间:2022-07-09 07:26:35

A. 同时代的两部史书,为啥一部吹孔明,一部为仲达鸣不平

诸葛亮司马懿是三国时代两位著名的人物,他俩一个是蜀汉丞相,一个是开创了晋朝基业的雄杰。

这俩人曾经在战场上兵戎相见,传为一段有趣的历史。

对于这俩人的功过是非,历史上早已争论多年,其实就在俩人去世后的时代中就有俩人撰写了两部史书。

两个人的时代相同,记载的历史一样,但是他俩对于诸葛亮司马懿的风评却大有不同。

这俩人一个是习凿齿,一个是孙盛,这两部史书一部叫做《汉晋春秋》,一部叫做《晋阳秋》。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两部史书的特点。



习凿齿和孙盛其实是同时代人,东晋时代大将桓温讨伐四川,在其幕僚中有很多才华出众的人物,孙盛和习凿齿都位列其中。

俩人皆为东晋人,又曾是同事,且都是史学家,为何对于司马懿诸葛亮的看法不尽相同呢?

其实不奇怪,首先习凿齿是襄阳人,而诸葛亮曾隐居襄阳,对于当地影响力巨大。

其次,东晋是一个偏安政权,这就使得当时有一批人对于蜀汉有了“感同身受”的思想,习凿齿应该是受到这种思想影响,同样有此种想法的就是后世的裴松之等人。

B. 恢除了恢复还可以怎么组词

恢宏huī hóng

【解释】:广大。

【出处】:宋.苏轼.次韵程正辅游碧落洞诗:「胸中几云梦,余地方恢宏。」亦作「恢弘」。

C. 口不择言是什么意思

【解释】:指情急时说话不能正确用词表达或指说话随便。
【出自】:《北史·魏艾陵伯子华传》:“性甚褊急,当其急也,口不择言,手自捶击。”
【翻译】:性情十分急躁,当他着急的时候,就口不择言,动手打人。
【示例】:周近他居然这样口不择言,他怎么能这样说!
郭沫若《蔡文姬》第一幕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状语;用于紧急情况
【近义词】:信口雌黄、心直口快
(3)晋阳秋小说阅读幕湘扩展阅读:
近义词释义:
一、信口雌黄 [
xìn
kǒu

huáng
]
【解释】:信:任凭,听任;雌黄:即鸡冠石,黄色矿物,用作颜料。古人用黄纸写字,写错了,用雌黄涂抹后改写。比喻不顾事实,随口乱说。
【出自】:晋·孙盛《晋阳秋》:“王衍,字夷甫,能言,于意有不安者,辄更易之,时号口中雌黄。”
【翻译】:王衍,字夷甫,能说善辩,与他心意有不符的,就更容易变了,时常不顾事实,随口乱说。
【示例】:如果孙俊英按事实讲也没有什么,但是她加油添醋,信口雌黄,凭空捏造,极尽诬蔑挑拨之能事。
冯德英《迎春花》第二十一章
【语法】:紧缩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二、心直口快 [
xīn
zhí
kǒu
kuài
]
【解释】:性情直爽,有话就说。
【出自】:元·张国宾《罗李郎》第四折:“哥哥是心直口快射粮军,哥哥是好人。”
【示例】:这是一个心直口快,喜欢吵吵闹闹的人。
沙汀《磁力》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D. “恢”除了恢复还可以怎么组词

组词:恢阔、恢台、恢廓、恢弘、恢恢等等。

“恢复”基本释义:

1.变成原来的样子:秩序~了。健康已完全~。

2.使变成原来的样子;把失去的收回来:~原状。~失地。

“恢”字基本释义:广大;宽广:~弘。

恢,中国汉字之一,是形声字,忄为形,灰为声。恢本意是广大。引申指扩大,用作动词。

造句:

1.我国与日本恢复邦交正常化,是两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2.经过医生抢救,老人的呼吸已经恢复正常。

3.经过治理,这条小河恢复了原先的清澈。

(4)晋阳秋小说阅读幕湘扩展阅读

相关组词的解释及造句

一、恢阔[ huī kuò ]

宽阔;弘大。

二、恢台[ huī tái ]

亦作“恢炱”。亦作“恢胎”。旺盛貌;广大貌。

三、恢廓[ huī kuò ]

1.宽宏:~的胸襟。

2.扩展:~祖业。

四、恢弘[ huī hóng ]

1.宽阔;广大:气度~。

2.发扬:~士气。也作恢宏。

五、恢恢[ huī huī ]

形容非常广大:天网~,疏而不漏(形容作恶者一定会受到惩罚)。

E. 晋阳秋的其他信息

著述
孙盛一生著述颇丰,多为史籍。见于记载的有《魏氏春秋》二十卷,《晋阳秋》三十二卷,《文集》十卷。可惜,《魏氏春秋》和《晋阳秋》早已亡佚。今天我们能见到的部分佚文,分别留存在《弘明集》、《广弘明集》、《全晋文》、《三国志》裴松之注和《世说新语》等书中。
史德
孙盛作史有董狐遗风,极重史德。据载,他著的《晋阳秋》“词直理正,咸称良史”。孙盛曾为东晋征西大将军桓温帐下参军,受到桓温青睐。他对桓温第三次北伐前燕时,在枋头的败绩,如实记载于《晋阳秋》中。桓温得知此事大怒,遂对孙盛的儿子说:“枋头诚为失利,何至乃如尊君所说?若此史遂行,自是关君门户事。”以杀身灭族相威胁。当时的桓温,执持东晋朝政,内外大权,结于一身。孙盛诸子闻讯大惧,皆哭泣跪拜于地,请父亲删改。那知孙盛拒不屈服于桓温淫威,坚持按实书史,不退半步。仅此一斑,足见孙盛史德。
逸事
孙盛一生酷爱读书,博学多闻,反对神鬼迷信,尤长于辩论。他对汉董仲舒以来盛行的符瑞迷信,极为反感。曾著书斥孙权说:“盛闻国将兴,听于民;国将亡,听于神。权年老志衰,伪设符命,求福妖邪,将亡之兆,不亦显乎!”又斥赵达说“《吴史》书达知东南当有王气,故轻举济江”,实际上是自欺欺人的愚蠢行为,怎么能说他“能逆睹天道,而审帝王之符瑞哉?”从这两段评论,可以看见孙盛反对迷信鬼神的无神论观点。同时他还深刻地指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迷信鬼神之佑,不信民众之力,乃是一种败亡的征兆。
文风
在魏晋盛极一时的名理派中,孙盛是其佼佼者之一。从论述事由的条理严谨,论证清晰,能言善辩来看,他与西晋以来的裴顾、郭象、向秀、嵇康、王弼、何晏等人一样,都具有一定的论辩逻辑知识。当时擅名一时的殷浩,“为风流谈论者所宗”,谈言善辩无出其右者。但是,与孙盛在一起论辩事理时,亦颇感吃力,难占上风。在《晋书·孙盛传》以及《世说新语》中都载,有一次殷浩与孙盛辩论,饭冷复热四次,从天明一直辩到月出,也没有将孙盛难倒。
孙盛正是靠着这种实事求是的品德,据理力争的性格,不畏强霸的胆识,以及不信神鬼,注重人力的哲学观点,才成为垂于青史的著名史学家的。
史载
《晋书·卷八十二》
孙盛,字安国,太原中都人。祖楚,冯翊太守。父恂,颍川太守。恂在郡遇贼,被害。盛年十岁,避难渡江。及长,博学,善言名理。于时殷浩擅名一时,与抗论者,惟盛而已。盛尝诣浩谈论,对食,奋掷麈尾,毛悉落饭中,食冷而复暖者数四,至暮忘餐,理竟不定。盛又著医卜及《易象妙于见形论》,浩等竟无以难之,由是遂知名。
起家佐著作郎,以家贫亲老,求为小邑,出补浏阳令。太守陶侃请为参军。庾亮代侃,引为征西主簿,转参军。时丞相王导执政,亮以元舅居外,南蛮校尉陶称谗构其间,导、亮颇怀疑贰。盛密谏亮曰:“王公神情朗达,常有世外之怀,岂肯为凡人事邪!此必佞邪之徒欲间内外耳。”亮纳之。庾翼代亮,以盛为安西谘议参军,寻迁廷尉正。会桓温代翼,留盛为参军,与俱伐蜀,军次彭模,温自以轻兵入蜀,盛领赢老辎重在后,贼数千忽至,众皆遑遽。盛部分诸将,并力距之,应时败走。蜀平,赐爵安怀县侯,累迁温从事中郎。从入关平洛,以功进封吴昌县侯,出补长沙太守。以家贫,颇营资货,部从事至郡察知之,服其高名而不劾之。盛与温笺,而辞旨放荡,称州遣从事观采风声,进无威凤来仪之美,退无鹰鹯搏击之用,徘徊湘川,将为怪鸟。温得盛笺,复遣从事重案之,脏私锒籍,槛车收盛到州,舍而不罪。累迁秘书监,加给事中。年七十二卒。
盛笃学不倦,自少至老,手不释卷。著《魏氏春秋》、《晋阳秋》,并造诗赋论难复数十篇。《晋阳秋》词直而理正,咸称良史焉。既而桓温见之,怒谓盛子曰:枋头诚为失利,何至乃如尊君所说!若此史遂行,自是关君门户事。其子遽拜谢,谓请删改之。时盛年老还家,性方严有轨宪,虽子孙白,而庭训愈峻。至此,诸子乃共号泣稽颡,请为百口切计。盛大怒。诸子遂尔改之。盛写两定本,寄于慕容俊。太元中,孝武帝博求异闻,始于辽东得之,以相考校,多有不同,书遂两存。子潜、放。

F. 有关节日习俗的古文

◇寒食

《周礼》曰:司烜氏,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为季春将出火也。斋

《荆楚岁时记》曰:去冬至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主

周斐先贤传曰:太原旧俗,云介子推焚骸,一月寒食,莫敢烟爨。知

陆翙《邺中记》曰:并州俗,冬至后百五日,为介子推断火,冷食三日,作乾粥,今之糗是也。斋

又曰:寒食三日,作醴酪,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仁,煮作粥。主

范晔《后汉书》曰:周举迁并州刺史,太原一郡,旧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龙忌之禁,至其月,咸言神灵不乐举火,举移书於子推庙云,春中寒食一月,老小不堪,今则三日而已。斋

古今艺术图曰:北方山戎,寒食日用秋?迁为戏,以习轻趫者。主

【诗】李崇嗣寒食诗曰: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不知何处火,来就客心燃。古

宋之问途中寒食诗曰: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斋

沈佺期岭表寒食诗曰:岭外逢寒食,春来不见饧,洛中新甲子,明日是清明。知

【令】魏武帝明罚令曰:闻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介子推,且北方冱寒之地,老少羸弱,将有不堪之患,令到,人不得寒食,若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

◇九月九日

《风土记》曰:九月九日,律中无射而数九,俗尚此月,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除恶气而御初寒。主

《续晋阳秋》曰:陶潜尝九月九日无酒,宅边菊丛中,摘菊盈把,坐其侧久,望见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归。古

续齐谐记曰: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厄,急宜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酒,此祸可消,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家,见鸡狗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代之矣,今世人每至九日,登山饮菊酒,妇人带茱萸囊是也。古

孟嘉传曰:嘉为桓温参军,既和而正,温甚重之,九月九日,温游龙山,参僚毕集,时佐吏并著戎服,有风至,吹嘉帽堕落,温谓左右及宾客勿言,以观其举止。知

《临海记》曰:郡北四十步,有湖山,山甚平正,可容数百人坐,民俗极重,每九日菊酒之辰,宴会於此山者,常至三四百人。斋

【诗】宋谢瞻九日从宋公戏马台诗曰:风至授寒服,霜降休百工,巢幕无留燕,遵渚有来鸿,轻霞冠秋日,迅商薄清穹,圣心眷嘉节,鸣銮戾行宫,四筵沾芳醴,中堂起丝桐,扶光迫西汜,欢馀宴有穷。古

《艺文类聚·卷四·岁时中》

G. 六年级上册语文在课文哪有隆重

摘要 隆重 [lóng zhòng]

H. 山西有哪些正派人物

三晋大地,人杰地灵,两千多年来,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涌现出一批又一批著名的人物。他们之中,有著名的君主晋文公,我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著名的政治家蔺相如、狄仁杰、毕士安、田呈瑞、杨深秀,著名的军事家和将领廉颇、卫青、霍去病、关羽、薛仁贵、杨业,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和学者王勃、王之涣、王维、王昌龄、柳宗元、白居易、司马光、米芾、白朴、关汉卿、郑光祖、罗贯中、傅山、阎若璩,地图学家裴秀,治黄专家贾鲁……。他们象历史长河中灿烂的群星,放射出耀眼的光芒,给当时的社会以积极的影响,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重尔(前 697年——前 628年),春秋时晋国国君,即晋文公,前 636年至前 628年在位。献公妃狐姬(戎族)所生,因遭骊姬之乱,流亡在外十九年,后由秦穆公发兵护送回国,被立为晋君。他重用狐偃、赵衰等人,协力修明内政,整饬法纪,增强战备,又号召诸候勤王,平周室王子带之乱,迎襄王复位,树立了政治威信。后于城濮(今山东鄄城临濮集)与楚军接战,诱敌深入,大败楚军。旋在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主盟诸候,周天子亦奉如参加,策命他为“伯候”(霸主)。

廉颇,战国时赵国将领。惠文王时,将兵破齐,拜为上卿。后多次击败齐、魏,歼敌立功,以勇敢善战闻名于诸候。秦、赵为争夺上党,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北)大战,他统帅大军,筑壁坚守,相持三年。前251年,他大破燕军,任相国,封信平君。晚年悒郁不得志,愤而奔魏。后又离魏适楚,死于寿春(今安徽寿县)。

蔺相如,战国时赵国大臣。原为宦者令舍人。惠文王时,奉使报秦,当庭据理力争,机智周旋,终于完璧归赵。前 279年,秦、赵会于渑池,他随侍孝成王,面斥强秦,不辱国体。以功任上卿,居廉颇之上。由于他善自谦抑,相忍为国,使廉颇受到感动,负荆请罪,遂成刎颈之交。

赵盾,春秋时期晋国正卿,即赵宣子,赵衰之子。前 621年在晋国执政,节俭奉公,注意整饬政纪,大得民和,又以车八百平周乱,立匡王。前607年,晋灵公图谋杀他,他避难出走,未及越境,灵公被杀。他回朝迎立成公,继续执政。

董狐,春秋时晋国史官,一称史狐。前607年,赵盾族弟赵穿攻杀晋灵公于桃园,他认为赵盾身为正卿,“亡不出境,返不诛国乱”,罪责难逃,乃直书“赵盾弑其君”,以正视听。孔子以其“书法不隐”,赞为“古之良史”。

百里奚,春秋时秦国大夫。少时贫困,乞食于齐,一度以养牛谋生,后为虞大夫。晋献公灭虞,把他虏去,作陪嫁的媵臣,押送往秦。中途逸去,又为楚人所执。秦穆公以五张黑牡羊皮把他赎回,故号“五羊大夫”。时年七十余,曾向秦穆公推荐老友蹇叔,共襄国政。

孟明视,春秋时秦大夫,百里奚子。前 627年,奉秦穆公命,与西乞术、白乙丙(皆蹇叔子)将兵袭郑、灭滑(今河南偃师东南),归途过崤山(今河南渑池东)时,遭晋军伏击,三将均被俘。后释放回国,穆公仍不咎既往,复职如故,而礼待盖厚。他悉心雪耻,三年后,又将兵伐晋,渡河焚船,大败晋人。

豫让,春秋末晋知氏家臣。先事范氏、中行氏,继归知伯,颇受尊宠。后韩、赵、魏三家灭知氏,尽分其地。他改变名姓,漆身吞炭,伺机谋刺赵襄子,为主报仇。襄子过桥。他伏桥下欲刺襄子,因马惊,遂被索捕。他直陈动机不讳,并请襄子解衣,拔剑击衣雪恨,然后自伏剑而死。

荀况(约前 313一前 238),战国后期思想家.又称荀卿(汉时避宣帝讳,改称孙卿),赵国人.在儒学分化中,代表革新势力。在稷下三任祭酒。曾到秦国考察,晤见范睢;后至赵国,与孝成王议兵。晚年,应楚春申君召,受任兰陵(今山东苍山西南)令,著书终老。其学术原于儒家,但又吸收和熔化了当时进步的思想学说。在天道观上,提出天人相分,人定胜天的观点,强调“制天命而用之”;在认识论上,提出“方贵于知”的观点,强调必待“天官”普遍接触事物,才能做到“征知”、“解蔽“,正确发挥“天君”之作用;在“正名”论上提出“制名以制实”的观点,强调“名”必待“约定俗成”,需经社会实践的检验。对人性问题,认为“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材朴”的“本始”表现即是“恶”。要改“恶”从“善”,必有待于“化性起伪”。他特别强调“礼”的“化性”作用,以为“礼者,法之大分”,必待“隆礼至法”,纳法入儒,实现“王道”才有保证。《汉书·艺文志》著录《孙卿子》三十二篇,其中《大略》以下六篇,可能为后人附托。

李牧(?一前 228),战国末赵国将领。长于用兵。悼襄王时,将兵驻守北边,抵御匈奴,打败东胡(今内蒙南部一带)、林胡(今内蒙呼和浩特附近),积有战功,甚得军心。前 233年,秦攻赤丽、宜安他奋起反击,在肥大败泰军。下一年,秦军越太行山,攻番吾(今河北平山东),又被他击败。统一战争中,秦灭韩后,转而攻赵,他和司马尚率兵堵击,相持一年。秦收买赵王嬖臣郭开,诬他造反,被杀。三个月后,赵国被秦国灭亡。

纪信(?——公元前 204年),赵城(今洪洞县)人,秦末刘邦起义军的将领。在项羽围困荥阳城时,代刘邦舍身赴难,使刘邦解脱重围,转败为胜。

郅都,西汉河东大阳(今平陆县)人。汉文帝时,他是皇帝的侍从官,汉景帝时被提升为皇帝侍卫的统领。他为官清正,铁面无私,执法严峻,以敢于直谏著称。

卫子夫(?——前90),汉武帝后,河东平阳人(今山西临汾西南)人。本是平阳公主家中歌妓,前 128年生戾太子,遂被立为皇后。征和三年(前90),因“巫蛊”之祸,戾太子起兵失败后自杀,她不能自明被赐死。

卫青(?——前 106),西汉名将。字仲卿,河东平阳人,卫皇后弟。初为平阳公主家奴,后为汉武帝重用,官至大将军,封长平候。元狩二年(前 127),率军大败匈奴,收复河套。元狩四年(前 119),又与霍去病深入漠北,再次击败匈奴主力。他前后七次出击匈奴,制止了匈奴贵族的掠夺,安定了北方诸郡。

霍去病(前 140——前 117),西汉名将。河东平阳人,卫青之甥,官至骠骑大将军、封冠军候,后任大司马。元狩二年(前 121),两次率兵击败匈奴,斩获四万余人,控制河西四郡,开辟了通往西域的走廊。四年,又和卫青深入漠北,击败匈奴主力。武帝曾为他建造府第,他说“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病故时,年仅二十四岁。

霍光(?——前68),西汉政治家。字子孟,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为骠骑将军霍去病弟。武帝时,住奉车都尉。与桑弘羊等同受遗诏,立昭帝为嗣,以大司马大将军辅政。封博陆侯。昭帝死,迎立昌邑王刘贺为帝,不久废,又迎立宣帝。前后执政凡二十年。始元六年(前81年),他以昭帝名义,令丞相田中秋、御史大夫桑弘羊,召集贤良文学六十余人之盐铁官营会议。今存《盐铁论》一书,系与会者桓宽的当场记录。

冯奉世(?——前39),西汉将领,字子明。上党潞(今山西潞城东北)人,武帝末,以良家子升为郎。昭帝时;以功次补武安长。后失官。年三十余,乃学《春秋》,明习兵法,经前将军韩增奏以为军司空令。本始中,从军击匈奴。军罢,复为郎。宣帝时,为光禄大夫、水衡都尉,曾出使大宛,率兵击破莎车,代为右将军典属国。后以军功为左将军光禄勋,封关内侯。

尹翁归(?——公元前62年),临汾人,西汉著名官吏,以刚正廉洁。执法严明,治理社会秩序而著称。

张敞(?——公元前48年),临汾人,西汉宣帝时大臣。以治赋有方,善理社会秩序而闻名。

班婕妤(约公元前48——公元前 6年),西汉楼烦(今朔县)人,婕妤是西汉时女官(嫔妃)名。班婕妤是班固的祖姑,有才学,善词赋,成帝初即位,入选后宫,始为少使,后立为婕妤。不久因赵飞燕得宠,惧祸自求供养太后,成帝许其入长信宫侍奉。著有《自悼赋》、《捣素赋》和《怨歌赋》等,抒发宫中苦闷之情。

郭泰( 128—— 169年),东汉名士,字林宗,介休人。家世贫贱,少好学,善论谈,博通古籍。尝游洛阳,为河南尹李膺赏识,遂相友善。在就为太学生所敬仰,一度名震京师。后归故里,官府征召,不就。党锢之祸起,他闭门教授,弟子数千。建宁二年,卒于家,四方之士千余人会葬,志同者共刻石立碑,蔡邕为之撰文。

王允(137——192年),东汉末大臣。字子师,太原祁(今祁县)人。少有大志,勤于习诵经诗,朝夕不忘驰射。年十九,为郡吏,曾捕杀宦官党羽。灵帝时,任豫州刺史,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军。灵帝死,奔丧京师,时大将军何进欲诛宦官,与之谋事,任从事中中郎,转河南尹。献帝即位,任太仆,迁尚书令、司徒。后与吕布密谋,诛杀董卓。不久,为卓部将李榷、郭汜所杀。

貂蝉,东汉并州郡(今忻州)人,十五岁被选入宫,执掌朝臣戴的貂蝉(汉代侍从官员的帽饰毛)冠。汉末被王允收为义女,用连环计使吕布、董卓反目,后归吕布。后传说被关羽所杀,又说为曹操所杀。

吕布(?—— 198年),字奉先,定襄人,以勇武著称,善弓箭,号为“飞将”。初从并州刺史丁原。董卓入京师。欲杀原,并其兵众,他为董卓收买后杀原归卓,被任命为骑都尉。后又与王允合谋杀卓,受任为奋威将军,封温候,割据徐州,建安三年,为曹操所杀。其故事流传民间,成为有勇无谋、反复无常者之典型。

关羽(?—— 219),三国时期刘备部将。字云长,河东解(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亡命奔涿郡,时刘备在乡里招合徒众,他与张飞往投,誓共生死。官渡之战前,曹操分兵东征,击败刘备,他被俘,被曹操拜为偏将军,封汉寿亭候。后仍投刘备,镇守荆州。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为汉中王,任他为前将军,率众围攻曹仁于樊城,降于禁,杀庞德,北方震动,曹操拟迁都以避其锋。不久,孙权袭取荆州,他因骄傲轻敌,后备空虚,兵败被杀。

张辽(165——222年),字文远,三国时代雁门马邑(今朔县)人。少为郡吏。东汉末,并州刺史丁原以其武力过人,如为从事。旋而降曹操,为其五大名将之一。任中郎将,赐爵关内候。因数有战功,迁裨将军,从攻袁尚兄弟,和乌桓。建安二十年(215),孙权攻合肥,他率死士八百余人,奋勇突击,大破吴军,拜征东将军。后率军攻吴,死于军中。

徐晃(?—— 227年),宇公明,平阳郡杨县(今洪洞县东南)人。三国时曹操翦除割据势力、统一北方的的五大名将之一。

贾逵(173——228年),字梁道,河东襄陵(今襄汾县)人,东汉、三国之际政治家、军事家,一生忠于曹魏。

贾充(217——282),西晋大臣,字公闾,平阳襄陵(今襄汾)人。曹魏后期,任司马氏属下右长史,指使成济杀魏帝曹髦,参与军国机密。晋初历任司空、侍中、尚书令、太尉等职。泰始四年(268)主持删革刑书,制定《晋律》。其女贾南凤为太子司马衷妃,另一女为齐王司马攸妃,故深受宠信。他竭力反对伐吴,司马炎仍诏为大都督,被迫受任。

贾南凤(256——300),西晋惠帝皇后。平阳襄陵(今襄汾)人,贾充之女,性妒悍而多权诈。惠帝即位后,欲专朝政,密诏楚王玮等进京,杀辅政大臣杨骏及汝南王亮、卫灌等,株连数千人,又以矫诏擅杀之罪杀楚王玮,挑起宗室内部大混战,史称“八王之乱”。她用张华、裴顾等人掌政数年,后为赵王司马伦所杀。

刘渊(?—— 310年),十六国时汉国建立者,304——310年在位。字元海,出身新兴(今忻州市)匈奴贵族,少时常住洛阳,与名儒官僚交游。父豹死,袭匈奴左部帅,任建威将军、匈奴五大部大都督。八王之乱中,成都王司马颖欲发五部众为援,派他返回并州。元熙元年( 304),于离石起兵反晋,自称大单于,即汉王位,出击并州各地,并王弥、石勒等部,赶走并州刺史司马腾。五年,称帝改元,建都平阳(今临汾),向晋都洛阳发动进攻,不久病死。

孙盛,生卒年不详。太原中都(今平遥)人。东晋无神论者,曾驳斥佛教“神不灭”的思想。著有《魏氏春秋》、《晋阳秋》等。

郭璞(276——324),字景纯,河东闻喜人,博学才高,诗赋都很有名,曾注释《尔雅》、《方言》、《楚辞》等,是东晋有名的训诂学家和重要文学家。

温峤(288——329),东晋太原祁县(今祁县)人。初从刘琨讨石勒,为其谋主。司马睿也镇江左,他奉琨命南下劝进,被留用,参与机密,甚受倚重。

石勒(274——333),十六国时后赵建立者,319——333年在位。上党武乡(分榆社县北)人,羯族,父祖均为部落小帅。少时耕田行贩,生计穷困,为并州刺史司马腾掠卖至山东茬平为奴,后与牧马帅汲桑起兵反晋。桑被杀,他投奔刘渊,为安东大将军,转战冀、并、幽地区,并王弥、王浚等部众,逐渐形成割据势力。光初二年(319),北据襄国(今河北邢台)称赵王,建国初期,竭力提高羯人地位,同时重用汉族人张宾为辅佐,恢复租调剥削,典定九流,崇儒学,兴佛教,借以稳定后赵政权。太和二年(329)攻灭前赵,控制中原大部,次年称帝,不久病死。

慧远(334一416),东晋名僧,雁门楼烦(今宁武)人。本姓贾,少时通儒学,亦善老庄,与弟慧持同受戒于名僧道安,太元四年( 379)赴荆州传教,在庐山宣讲《丧服经》。他精研佛教,创立净土宗,在南方广流传。在探讨哲理时,与名士陶渊明等常有来往。

法显(334——420),东晋名僧,平阳武阳(今临汾)人,一说襄垣人。幼年出家,后以经律多有误阙,矢志赴天竺求经。弘始元年(399),自长安西行,经西域、逾葱岭,历经艰险,抵达北、中天竺,得佛经,学会梵书梵语,又至狮子国(今斯里兰卡)搜求佛经,经海道归国。义熙八年(412)在青州牢山(今山东崂山)登陆,次年抵建康。译出佛经百余万言,又将亲历三十余国见闻写成《佛国记》(又名《法显传》、《佛游天竺记》等),为研究古代中外交通和中亚、南亚诸国及南海地区历史、地理提供了重要资料。近年来还有人认登上美洲大陆的第一人。

王僧辩(?—— 555),南朝梁将领。字君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人。本乌丸氏,属鲜卑族。梁时,随父南渡,为湘东王萧绎部下,历任武宁、广平、新蔡、竟陵等地太守。侯景乱起,奉命赴援建康,未至而城陷。后攻灭湘州刺史萧誉,与陈霸先共同讨平侯景。萧绎称帝后,他以太尉出镇石头(今江苏南京西)。绎死,又与霸先欲立萧方智为帝;后受北齐怂恿,迎立萧衍任渊明,以方智为太子,因丧失支持,终为霸先袭杀。

斛律光(515——572),北齐大臣。字明月,朔州人。高车族。少工骑射。初为候景部属,后被齐高祖任为都曾。能射飞雕,每射必中,时称“落雕都督”。长期从事对北周的战争。河清三年( 564年)周将尉迟迥、王雄等以十万众攻洛阳,他率骑五万往拒,战于芒山(今河南洛阳西),大败周军,射杀王雄,以功迁升太尉。后主武平元年(570年),再次击败周将宇文桀部,直逼宜阳(今属河南)。旋又击败宇文宪。诏加右丞相、并州刺史,又徙左丞相,封清河郡公。因遭后主所忌,以谋反罪被杀,灭其族。

薛道衡(540——609),隋大臣、诗人。字玄卿,河东汾阳(今山西万荣西南)人。历仕北齐、北周.入隋,官内史侍郎、襄州总管等职,炀帝即位,官司隶大夫。因上《高祖文皇帝颂》及赞扬颖为炀帝所忌,被杀。他善文辞,以文章才华名重当时,所作诗辞藻华丽,《昔昔盐》中“空梁落燕泥”一语,甚为时人称赏。后人辑有《薛司隶集》。

王通(584——617),隋朝哲学家,字仲淹,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曾上隋文帝《太平策》十二篇,为朝臣疑忌,返归乡里。朝廷屡召不出,执教自给。有弟子多人,时称“河汾门下”。他适应全国统一的形势,主张儒、佛、道三教归一,而以儒家为其基本立足点。著作大都散佚。今存《文中子》十卷,语录形式,最能代表其思想。

裴矩(?—— 627),隋末唐初大臣。河东闻喜人。隋文帝时官至吏部侍郎。大业初,西域诸蕃款张掖塞与隋朝互市,他主管其事。遂采访西域政教风俗、山川险易、君长族姓、物产章服等,撰《西域图记》三卷,叙四十四国事,大得炀帝宠信,拜民部侍郎,迁黄门侍郎,参预朝政。又诱致西域各国入朝,使炀帝扩张欲望无限膨胀。大业未,炀帝入江都,字文化及称帝,他被任为尚书右仆射。及字文化及败亡,他为窦建德所获,复以为吏部尚书,不久转尚书右仆射,专掌选事,并为其制定朝仪。建德败于虎牢,举山东之地降于唐,他又官至检校待中、民部尚书。

薛世雄(555——617年),字世英,一河东汾阳(今万荣县西)人,是隋代著名的将领。他所统领的军队“破敌之处,秋毫无犯”,以纪律严明而著称。在保证“丝绸之路”畅通方面做过显著贡献。

裴行俭(619——682),唐朝官吏,字守约,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高宗鳞德二年( 665年),任安西都护,曾招抚西域诸国归附,后迁吏部侍郎。仪凤四年( ( 679年),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及李遮匐叛变,他袭俘都支,降遮匐,拜礼部尚书。调露元年( 679年),又击灭单于大都护府属下突厥人的叛乱,以功封闻喜县公。

裴寂(570——632),唐初大臣。字玄真,蒲州桑泉(今山西临猗西南)人。隋末作晋阳宫副监,与李渊交谊甚深,为李渊太原起兵的策划者之一,并以晋阳宫米九百万斛,杂彩五万段,铠四十万首,支援起兵。渊入长安,又支持渊称帝.唐建国后任尚书仆射等职,最为李渊宠信。太宗贞观三年( 629年)因罪放归本邑,后流放静州(今广西昭平)而死。曾参预制定《唐律》。

温大雅(?—— 627),唐初大臣, 字彦弘,太原祁(山西祁县东南)人,曾仕隋为东宫学上、长安县尉。隋炀帝大业十三年( 617),李渊自太原起兵反隋,被任为大将军府记室参军,专掌文书。渊即位,官黄门侍郎。李世民诛建成、元吉,他贡献秘策;及世民即位,官至礼部尚书,著《大唐创业起居注》三卷,述李渊起兵反隋至即位之事颇详。

武士 hou(577——635),唐朝大臣。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武则天之父。世经商,家富有。隋末为鹰扬府队正。李渊尝领屯汾、晋,休止其家,因而结识。李渊作太原留守,引为行军司铠参军。及举兵,为大将军府铠曹,随军入长安。李渊称帝后,任工部尚书,进封应国公。武德末年,任扬州都督府长史。贞观元年( 627年),任利州都督,九年卒于荆州都督任上。

王绩(585——644),唐朝文学家。字元功,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名儒王通之弟。曾居东皋,自号东皋子。隋时官秘书省正字,出任六合县丞,入唐曾官太乐丞。长期弃官在乡,纵酒自适,其思想受道家影响甚深。所作诗多以嗜酒为题材,盛赞嵇康、阮籍;以田园闲适情趣为内容,歌颂陶潜。后人辑有《东皋子集》。

尉迟恭(585——658),唐初大将。字敬德,朔州善阳(今山西朔州)人。隋末,为刘武周偏将。唐武德二年( 619年),李世民击刘武周,降唐。后从李世民击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徐园朗等,战功卓著,是李世民亲信之一。九年,积极参与“玄武门之变”。

柴绍(?—— 638),唐初将军。字嗣昌,临汾人。李渊女平阳公主之夫。李渊自太原起兵反隋,他时居长安,留其妻子关中,组织兵众响应。后只身赴太原,随李渊攻占长安。唐建国后,从李世民击灭薛举、宋金刚、王世充、窦建德等,累立战功,又曾战败吐谷浑、梁师都。官至左、右卫大将军、右骁卫大将军、华州刺史等。

狄仁杰(607——700),唐朝大臣。字怀英,太原(今山西太原)人。高宗时,历任并州法曹参军、大理丞、侍御史、宁州刺史等职。武则天执政,转文昌右丞,出为豫州(治今河南汝南)刺史。天授二年( 691年)。以地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后为来俊巨诬陷下狱,免死远贬。神功元年( 697年),复相位。执政期间,请求赦免曾被突厥胁从的百姓;谏武后造浮屠大像;建议召回中宗;引荐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姚崇等著名将相。成为武则天晚年最敬信的大臣。

薛仁贵(614——683),唐朝大将。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贞观末年,太宗侵高丽,应募从军。大军围安市(今辽宁海城),高丽全力驰援;他著白衣驰入敌阵,所向披靡,大军乘之,高丽大败。太宗颇为赏识,擢至右领军郎将。高宗时,在对西突厥及高丽的战争中频立战功。龙朔二年( 662年),领兵击铁勒于天山。发三矢,中三人,余众悉降。军中唱道:“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总章元年( 668年),高丽亡,他首任安东都护。咸亨元年( 670年),帅师敌御吐蕃,因副总管违背节制,大败于大非川(在今青海湖南),被除名。后又担任右领军卫将军、代州都督等职。

王勃(650——678),唐朝文学家。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本大儒王通之孙。十四岁,应举及第,授朝散郎,及李贤为沛王,引为王府修撰。后为高宗斥逐,补虢州参军。因犯死罪遇赦,其父受连累,贬交趾。后渡海省亲,溺水受惊而死。少时即才华出众,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号为“初唐四杰”,所作诗偏于描写个人生活及抒发政治感慨,风格虽未摆脱六朝排偶华艳余风,但已向清新、质朴方向发展。所作骈文,音律谐和,对仗精切,句式齐整。《滕王阁序》脍炙人口,为其代表作品。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温彦博(573——637年),字大临,唐初并州文水(今文水县东南)人。贞观二年( ( 628年)任御史大夫时,在同各国来使交往中显示出很高的外交才干,是唐朝的名臣。

王度(585?——625年?),原籍太原祁县(今祁县)人,后迁绛州龙门(今河津县),唐初著名小说家。他创作的《古镜记》开唐初传奇小说之先河。

裴炎(?—— 684年),唐朝大臣,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高宗晚年,官至侍中,弘道元年( 683),受遗诏辅佐中宗即位。中宗欲以皇后父韦玄贞为侍中,他力争,中宗不听,因与武后共废中宗,立李旦为帝。武后把持朝政。后武承嗣请立武氏七庙,追王武氏祖先,唆使武后诛韩王元嘉、鲁王灵夔,他坚决反对。徐敬业以兴复唐室为号召,起兵于扬州,他要武后归政皇帝,武则天将其逮捕处死。

宋之问(?—— 712年),唐朝诗人。字延清,一字少连,汾州(今山西汾阳)人。高宗上元进士,官至考功员外郎。初诌事武则天宠臣张易之,贬为泷州参军。不久归洛阳,又趋附武三思,因主持贡举受贿,贬越州长史。睿宗时流放钦州,被赐死。其诗与沈全期齐名,并称“沈宋”。

张守圭(?—— 739年),陕州河北(今平陆县东北人)。唐代著名的戍边将领,多次和突厥、契丹、吐蕃人侵者作战,立有战功。

王翰,唐朝诗人,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睿宗景云进士,官秘书正字,又贬仙州别驾。因行为放荡,喜游乐饮酒,再贬为道州司马,卒于任。《全唐诗》留其诗一卷十三首,其中《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为人传诵。

王之涣(688——742),唐朝诗人,字季陵,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县。开元初,任冀州衡水县主簿,被人诬陷,弃官去,至晚年复任文安县(今河北文安)尉。他为人豪放,常与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全唐诗》存其诗六首,其中《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登颧雀楼》最为人称诵。

王昌龄(698——约756),唐朝诗人,字少伯,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开元进士,官秘书省校书郎,调汜水县(今河南荥阳西北)尉。贬官,开元末任江宁县丞,天宝中又为龙标县(今湖南黔阳西)尉,故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安史乱中,还乡里,经毫州(今安徽毫县),被刺史闾丘晓杀害。生前与当时著名诗人王之涣、高适、岑参、王维、李白等均有交往。他以擅长七言绝句名重一时,所写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其他送别抒情等诗锤琢精炼,十分完美。明人辑有《王昌龄集》。

王维(701——760),唐趄诗人、画家,字摩诘,祖籍祁县,其父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陷长安,迫其任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晚年,退居兰田,徘徊于仕宦隐居之间,以弹琴赋诗、绘画、诵佛为事。他时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一生中以描写幽栖生活和自然景物的山水田园诗为最多,成就也较大,又兼通音乐,善绘画,多画山水与松石。北宋苏轼称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为“南宗绘画之祖”,并言文人画自王右丞始。存世《雪溪图》、《写济南伏生像》相传是他的画迹。今存《王右丞集》。

杨玉环(716——756),唐玄宗贵妃。蒲州永乐(今山西芮城西南)人。父玄琰早丧,养于叔父玄圭家。小字玉环,晓音律。始为玄宗子寿王李瑁妃,召入禁中,深得玄宗宠爱。天宝四载(745)进册贵妃,三姊分别封为韩、虢、秦三国夫人,堂兄钊(国忠)升任宰相,操纵朝政,恩宠声焰震天下,使唐玄宗醉心于享乐之中。十四载(755),安禄山以“清君侧”诛杨国忠为名,发动叛乱。玄宗西逃四川,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县),士兵停止前进,杀杨国忠。禁军将领陈玄礼等请求杀她,玄宗无奈,命缢杀于佛堂。

卢纶(748——约800),唐朝诗人,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西)人。数进士不第,代宗时由宰臣元载推荐,官至监察御史,后入河中元帅府浑咸幕下,累官检校户部郎中。所作诗多送别酬答之作,少数反映边塞军士生活,《塞下曲》较有名,为“大历十才子”之一。明人辑有《卢纶集》。

裴度(765——839),唐朝大臣,字中立,河东闻喜人,德

I. 电视剧《晋阳秋》什么时候播出呀

晋阳秋是那个年代非常成功的一部小说,人物形象鲜明,但是看了这个电视剧的介绍让人彻底无语,改的面目全非,不知道编剧导演在想什么……

J. 读书的典故,名言,方法。

书典故三十则
1.牛角挂书

形容勤奋读书的典故。《新唐书·李密传》:“(李密)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按辔蹑其后,曰:‘何书生勤如此?’密识素,下拜。问所读,曰:‘《项羽传》。’因与语,奇之。归谓子玄感曰:‘吾观密识度,非若等辈。’玄感遂倾心结纳。”后人遂以“书横牛角”、“角挂经”、“茧栗挂汉书”、“束书牛角”、“书挂(牛)角”、“牛角之悬”来形容勤奋读书。或以“挂犊之才”、“牛角书生”来指勤奋学习而才思卓捷的书生。

2.负薪读书

形容勤学的典故。事出《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置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此典一般以“负薪”或“负樵”的形式出现。有时,此典也用来形容未遇时的贫居生活。

3.带经而锄

形容生活贫苦依然坚持学习的典故。语出《汉书·公孙弘、卜式、倪宽传》:“(倪宽)受业孔安国,尝为弟子都养(为弟子们做饭),时行凭作(有时还要下地干活),带经而锄,休息辄诵读,其精如此。”此典常以“带经锄”的形式出现。

4.挟策读书

比喻勤奋读书的典故。语出《庄子·外篇·骈拇第八》:“臧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策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策,写书的竹简。博寒,古代的一种游戏。后人便以“挟策”、“挟册”、“挟策读书”、“挟策亡羊”、“读书亡羊”表示专心致志地勤奋读书。

5.高凤流麦

形容专心致志勤奋读书的典故。语出《后汉书·逸民传·高凤》:“高凤字文通,南阳叶人也。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妻尝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凤方悟之。其后遂为名儒,乃教授业于西唐山中。”后人于是以“流麦”、“麦流”、“弃麦”、“麦不收”、“中庭麦”、“高凤”等来形容专心读书。

6.温舒编蒲

形容勤学的典故。事出《汉书·贾枚邹路传》:“路温舒字长君,巨鹿东里人也。父为里监门。使温舒牧羊,温舒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用写书。”晋时的王育也在牧羊时折蒲学书,最后博通经史。此典的其他形式有“编蒲”、“截蒲”、“削蒲”、“题蒲”、“编简”等。

7.凿壁偷光

形容贫寒之士刻苦夜读的典故。出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此典又可写作“凿壁借光”、“凿壁借辉”、“穿壁借光”、“偷光凿壁”,或简称“凿壁”、“偷光”、“匡壁”等。

8.映月读书

比喻在生活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读书的典故。事出《南齐书·孝义传·江泌》:“(江)泌少贫,昼日斫屧(做鞋子),夜读书,随月光握卷升屋(登上屋顶)。”此典流传甚广,主要有“映月”、“趁月亮”、“月下读”、“对月影”等形式。

9.囊萤映雪

比喻贫士苦读的典故。“囊萤”典出《艺文类聚·续晋阳秋》:“车胤字武子,学而不倦。家贫不常得油,夏日用练囊盛数十萤火,以夜继日焉。”“映雪”典出《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此两典的主要形式有“囊萤”、“聚萤”、“照萤”、“读书萤”、“映雪”、“照雪”、“窗雪”等,两典并用还有“雪窗萤火”、“萤雪”等形式。

10.悬梁刺股

形容发愤读书的典故。悬梁,语见《太平御览》卷61引晋张方《楚国先贤传》:“孙敬好学,时欲寤寐(打瞌睡),悬头至屋梁以自课”;刺股,语出《战国策·秦策一》:“(苏秦)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课。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大腿),血流至足。”

11.韦编三绝

形容刻苦认真读书的典故。语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研究得差不多)矣。’”韦编,是用来串连竹简的熟牛皮;三绝,是断了三次。此典的其它形式有:“绝编”、“三编绝”、“韦三绝”、“绝韦编”、“三绝韦编”等。

12.下帷读书

形容闭门谢客、专心读书学习的典故。语出《史记·儒林列传·董促舒》:“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此典的其它形式有:“下帷(帏)”、“下书帷”、“闭户垂帷”、“垂帷闭户”等。

13.三余读书

形容抓紧时间学习的典故。语出《三国志·魏书·钟繇华歆王朗传》裴松之注解所引《魏略》:“(董)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14.焚膏继晷

形容夜以继日地勤奋读书。语出韩愈《昌黎集·进学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钩其玄(成语“提要钩玄”出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点上灯来继续白天的学习),恒兀兀以穷年(长年累月都这样坚持)。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15.十年窗下

形容长期闭门苦读的典故。语出金元间刘祁《归潜志》:“南渡后疆土狭隘,止河南、陕西,故仕进调官,皆不得遽。人仕或守十余载,号重复累,往往归耕或教小学养生。故当时有云:‘古人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今日一举成名天下知,十年窗下无人问也。’”后人便以“十年窗下”、“寒窗十载”、“寒窗之下”、“十载寒窗”、“灯窗十载”等词语来形容长期清贫自守,闭门苦读。

16.学富五车

形容书多或学识丰富的典故。语出《庄子·杂篇·天下第三十三》:“惠施多方(方术),其书五车,其道舛驳(他的学说多差错而杂乱),其言也不中(正当)。”后人便以“五车”、“五车书”、“书五车”、“五车竹简”、“惠施车”等来表示书多;用“学五车”、“学富五车”等来表示读书多或学问大。

17.三十乘书

形容藏书丰富或学识渊博的典故。语出《晋书·张华传》:“(张华)雅爱书籍,身死之日,家无余财,惟有文史溢于机箧。尝徙居,载书三十乘。秘书监挚虞撰定官书,皆资华之本以取正焉。”受此典影响,后人论书之丰富,也每以“三十”为数,不一定必是“乘”或“车”。如果形容书少,则用“无乘书”。

18.枕中秘宝

形容不愿示人的珍贵图书。典出《汉书·楚元王传》所附“刘向”条:“上(汉宣帝)复兴神仙方术之事,而淮南有枕中《鸿宝》、《苑秘书》,书言神仙使鬼物为金之术,及邹衍重道延命方,世人莫见。”后人于是以“鸿宝”、“秘宝”、“秘枕书”、“枕函书”、“秘之枕中”、“枕中之秘”、“枕中秘书”等来指道术书或珍贵而不愿示人的图书。

19.开卷有益

勉励人读书的典故。典出宋代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文儒》:“太宗日阅《御览》(指《太平御览》,该书原名《太平编类》,因宋太宗曾经通读而改名)三卷,因事有阙,睱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陶渊明也有“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与子俨等疏》)的句子。后人也有写成“展卷有益”的。

20.读书种子

比喻世世代代的读书人象种子一样播撒开去,衍生不息。语出周密《齐东野语·书种文种》:“裴度常训其子云:‘凡吾辈但可令文种无绝,然期间有成功能致身万乘之相,则天也。’山谷(黄庭坚,号山谷道人)云:‘四民皆坐世业,士大夫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当名世矣。似祖(效法)裴语,特(只不过)易文种为书种耳。”此典的其它形式有“书种”、“读书种”。

21.束之高阁

比喻将收卷充置不用的典故。典出《世说新语·豪爽第十三》刘孝标注引《汉晋春秋》:“是时刘乂(yì)、殷浩诸人盛名冠世,(庾)翼未之贵也,常曰:“此辈宜束之高阁,俟(等到)天下清定,然后议其所任耳。’”此典本不指书,但后来人们往往以此典来表示把书扔在一边不再读或不再用。其形式有“束高阁”、“束阁”、“束置高阁”。

22.三坟五典

指称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典故。语出《左传·昭公十二年》:“左史倚相(左史,官职名,倚相,人名)趋过(快步走过),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好好对待他)。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后人便以“三坟五典”、“典坟”、“坟典”、“坟籍”、“丘坟”等词来泛指古代文化典籍。

23.寻章摘句

形容读书只顾及文中的片言只语而不深究其精神实质。语出《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裴松之注引《吴书》:“(赵咨)使魏,魏文帝善之,嘲咨曰:‘吴王颇知学乎?’咨曰:‘吴王浮江万艘,带甲百万,任贤使能,志存经略,虽有余闲,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

24.断章取义

常指随意摘取诗文中的一部分为己用而不管作者的愿意如何。典出《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春秋时各诸侯国进行外交活动时,使节们往往以赋《诗》为表达己方意愿的手段。然赋诗者与听诗者可以对诗的文句有自己的理解,而不必管诗的本义。此典的形式常有:“断章取义”、“断章取谊(古谊同义)”、“断章载句”。现今还用,不过已转为贬义之辞。

25.梦笔生花

比喻文人文思大进,文笔优美俊逸。典出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因此,后人多以“梦花”、“梦生花”、“彩笔生花”、“笔花入梦”、“花从笔生”等比喻文思大进。

26.文不加点

形容写文章一气呵成,不加任何修改。语出张衡《文士传》(唐徐坚等编《初学记》引):“吴郡张纯少有令名,尝谒镇南将军朱据,据令赋一物然后坐,纯应声便坐,文不加点。”此典的主要形式有:“文不加点”、“不加点”、“万言不加点”、“不加点窜”等。

27.著述等身

形容读书或著述很多的典故。典出《宋史·贾黄中传》:“黄中幼聪悟,方五岁,玭(中幼父名玭)每旦令正立,展书卷比之,谓之‘等身书’,课其诵读。”后人遂用“等身书”形容读书很多,只是后来是说将书册摞起来有身子高,与典源中所指有所不同。也可以用来形容著述极富,多作“著述等身”、“等身著作”。

28.一字千金

形容诗文作品精心创作、极有价值的典故。事出《史记·吕不韦列传》:“吕不韦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千予千金。”此典的主要形式有:“一字千金”、“千金字”、“金悬秦市”、“悬金”等。

29.洛阳纸贵

形容著作风行一时,人人争相传抄的典故。典出《晋书·左思传》:“及赋成,时人未之重。……安定皇甫谧有高誉,思造(拜访)而示之。谧称善,为其赋序。张载为注《魏都》,刘逵注《吴》、《蜀》而序之。……司空张华见而叹曰:‘班、张之流也,使读之者尽而余,久而更新。’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世说新语·文学》也有:“庾仲初作《扬都赋》成,以呈庾亮,亮以亲族之怀,大为其名价,云可三《二京》,四《三都》(与《二京赋》鼎足而三,与《三都赋》并列而四)。于此人人竞写,都下纸为之贵。”

30.藏之名山
形容作品很有价值因而非常值得珍视的典故。语出汉司马迁《报任安书》:“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此典的主要形式有“藏之名山”、“藏诸名山”、“藏版名山”、“名山藏”、“藏名岳”、“藏述著”等。

最有启发的读书名言
1、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2、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藏克家
3、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卢梭
4、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5、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叶圣陶
6、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7、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富兰克林
8、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9、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10、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1、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歌德
12、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13、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4、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1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16、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7、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18、人离开了书,如同离开空气一样不能生活。——科洛廖夫
19、任何时间皆可读书,不需桌椅器具,不需约定时间地点。——J.艾肯
20、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去和未来文化生活的源泉。——库法耶夫
21、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22、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雨果
23、书籍并不是没有生命的东西,它包藏着一种生命的潜力,与作者同样地活跃。不仅如此,它还像一个宝瓶,把作者生机勃勃的智慧中最纯净的精华保存起来。——弥尔顿
24、书籍使我们成为以往各个时代的精神生活的继承者。——钦宁格
25、书籍是任何一种知识的基础,是任何一门学科的基础的基础。——茨威格
26、书籍是天才留给人类的遗产,世代相传,更是给予那些尚未出世的人的礼物。——爱迪生
27、书籍是幼年人的导师,是老年人的护士,在岑寂的时候,书籍使我们欢娱,远离一切的痛苦。——柯里叶尔
28、书籍是最有耐心、最能忍耐和最令人愉快的伙伴。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时刻,它都不会抛弃你。——赫尔岑
29、书籍通过心灵观察世界的窗口。住宅里没有书,犹如房间没有窗户。——威尔逊
30、书籍——通过心灵观察世界的窗口。住宅里没有书,犹如房间没有窗户。——威尔逊
31、书是随时在近旁的顾问,随时都可以供给你所需要的知识,而且可以按照你的心愿,重复这个顾问的次数。———凯勒
32、韬略终须建新国,奋发还得读良书。——郭沫若
33、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3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35、要多读书,但不要读太多的书。——B.富兰克林
36、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推荐十种有效的读书方法
(1)泛读
泛读即广泛阅读,指读书的面要广,要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具备一般常识。不仅要读自然科学方面的书,也要读社会科学方面的书,古今中外各种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都应广泛地阅读,以博采众家之长,开拓思路。马克思写《资本论》曾钻研过1500种书,通过阅读来搜集大量的准备资料。

(2)精读
朱熹在《读书之要》中说:“大抵读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省得尔。”这里“熟读而精思”,即是精读的含义。也就是说,要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反复研究,边分析边评价,务求明白透彻,了解于心,以便吸取精华。对本专业的书籍及名篇佳作应该采取这种方法。只有精心研究,细细咀嚼,文章的“微言精义”,才能“愈挖愈出,愈研愈精”。可以说,精读是最重要的一种读书方法.

(3)通读
即对书报杂志从头到尾阅读,通览一遍,意在读懂,读通,了解全貌,以求一个完整的印象,取得“鸟瞰全景”的效果。对比较重要的书报杂志可采取这种方法。

(4)跳读
这是一种跳跃式的读书方法。可以把书中无关紧要的内容放在一边,抓住书的筋骨脉络阅读,重点掌握各个段落的观点。有时读书遇到疑问处,反复思考不得其解时,也可以跳过去,向后继续读,就可前后贯通了。

(5)速读
这是一种快速读书的方法,即陶渊明提倡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可以采劝扫描法”,一目十行,对文章迅速浏览一遍,只了解文章大意即可。这种方法可以加快阅读速度,扩大阅读量,适用于阅读同类的书籍或参考书等。

(6)略读
这是一种粗略读书的方法。阅读时可以随便翻翻,略观大意;也可以只抓住评论的关键性语句,弄清主要观点,了解主要事实或典型事例。而这一部分内容常常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所以重点看标题、导语或结尾,就可大致了解,达到阅读目的。

(7)再读
有价值的书刊杂志不能只读一遍,可以重复学习,“温故而知新”。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伏尔斯泰认为“重读一本旧书,就仿佛老友重逢”。重复是学习之母。重复学习,有利于对知识加深理解,也是加深记忆的强化剂。

(8)写读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俗语也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之说。读书与作摘录、记心得、写文章结合起来,手脑共用,不仅能积累大量的材料,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写作水平,并且能增强阅读能力,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和技巧。

(9)序例读
读书之前可以先读书的序言和凡例,了解内容概要,明确写书的纲领和目的,有指导地进行阅读。读书之后,也可以再次读书序和凡例,以便加深理解,巩固提高。

(10)选读
就是读书时要有所选择。古往今来,人类的文化宝藏极为丰富。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如果不加选择,眉毛胡子一把抓似地读书,就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可以结合自己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书目,进行阅读,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阅读全文

与晋阳秋小说阅读幕湘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男主角纨绔装傻充愣的小说 浏览:794
穿越小说主人公叫萧铭下载 浏览:466
权利暗战小说免费阅读 浏览:742
主角人工智能女仆小说 浏览:338
杨皓是哪个小说主角 浏览:966
出版青春校园小说推荐 浏览:59
女生版穿越小说排行榜 浏览:718
丑男逆袭的校园小说 浏览:847
花式宠妻总裁霸爱成婚小说 浏览:106
熟女丁香人妻小说全集 浏览:112
女主角大于20个的小说 浏览:435
女主角小名叶小九小说名字 浏览:189
主角百世轮回的小说 浏览:384
帝王心术同作者的其他小说 浏览:522
三人成狼小说写的是什么 浏览:297
上千章好看的小说在线阅读 浏览:204
爱伦坡诗歌和短篇小说的特点 浏览:361
小说人物华曦 浏览:822
格雷的五十道阴影小说txt百度云 浏览:911
我的女朋友很乖小说全文免费阅读 浏览: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