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阅读推荐 > 拾玉镯小说在线阅读

拾玉镯小说在线阅读

发布时间:2022-10-20 00:58:41

Ⅰ 曹颖主演过哪些电视剧。

电视剧
2011年 莞香 三十集 莫兰儿 女主角 颜丹晨 沙溢 午马 杨紫彤
2009年 侦探小说(又名:惊天迷案) 三十集 红旗袍 客串 冯远征
2007年 又见一帘幽梦 四十六集 蓉儿 客串 方中信 保剑锋 秦岚 张嘉倪
2006年 律政佳人2(又名:佳人当道) 二十九集 钱小美 女主角 印小天 刘牧
2006年 日落之前爱上你 二十五集 倪可瑜(李可云) 女主角 蓝正龙 寇振海 徐若瑄
2006年 爱的记忆(又名:天国的邂逅、终极无间道) 二十集 许瑛敏 女主角 朴正哲 金承洙
2005年 铁将军阿贵 三十五集 红绸 女主角 孙兴 郭冬临 徐峥 王艳 张铁林
2004年 红顶商人胡雪岩 四十集 罗四 女主角 巍子 吕良伟 彭丹
2004年 终极解密 二十集 顾惜 女主角 奚美娟 米学东 邬玉君 金鑫 张康尔
2004年 律政佳人 二十二集 钱小美 女主角 刘牧 谭皓 王雅捷 陈紫函
2003年 护士长日记 十集 白云 女主角 王斑
2003年 谁是最爱你的人 二十集 宋玲玲 女主角 刘锡明 王斑 金巧巧
2002年 群英会 三十集 宁馨 女主角 陈勋奇 姜育恒 李琦
2002年 凶暴 十四集 陈素美 女主角 不详
2002年 对门对面 二十集 孙琦 女主角 胡亚捷 颜丹晨
2002年 都市东游记 三十集 周晴芳 女主角 邱心志 孙兴 戴娇倩
2001年 文成公主 二十集 文成公主(李雪雁) 女主角 仁青顿珠
2001年 九岁县太爷 三十五集 徐莲 女主角 吴孟达 曹骏 释小龙
2001年 凤在江湖 四十二集 青蜓、青蛾 女主角 戴娇倩 周里京 赵鸿飞
2001年 乌龙闯情关 四十集 霍水仙 女主角 释小龙 林心如 孙耀威
2001年 桃花扇传奇 三十集 李香君 女主角 薛佳凝 周杰 郭晓冬 修庆
2000年 中华英豪(又名:中华第一保镖杜心武) 三十集 红辣椒 女主角 李湘 邵兵 修庆
2000年 漂亮女孩 二十集 汪旭 女主角 王斑 鲍海鸣
2000年 大雪无痕 二十集 丁洁 女主角 任程伟
1999年 海口日记 十八集 方鱼儿 女主角 李成儒
1998年 儿女英雄传(又名:中华儿女) 四十集 王芙蓉 女二号 贾静雯 元彪 马伊俐 黄奕
1998年 我想嫁给你 二十二集 白雪 女主角 陈龙 卢星宇 刘晓峰
1998年 双凤奇案(根据京剧《拾玉镯》改编) 二十集 尤彩凤 女主角 盖丽丽
1997年 追逐墨尔本 二十集 柯娟 女主角 王斑
1997年 日落紫禁城 三十集 封库伦公主 女三号 黄海冰 斯琴高娃 刘若英 邱心志
1997年 古吴春秋 二十五集 西施 女主角 张丰毅
1997年 攀梨花 二十集 窦仙童 主演 不详
1996年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不详 猴娟 主演 岳秀清
1996年 刑警日记 八集 柳芸儿 女主角 王斑 车永莉
1996年 北京夏天 二十集 许群航 女主角 罗葳 黄海冰
1996年 曹操 不详 貂蝉 主演 姚鲁
1996年 罗贯中 八集 朱秀娘 女主角 不详
1995年 空港塔台 十六集 高霞 女主角 刘威 王斑 牛莉
1994年 书剑恩仇录 三十二集 李沅芷 主演 黄海冰
1992年 海马歌舞厅之不速之客 不详 不详 不详 不详
1992年 花王国的朋友(室内话剧) 十集 女主角 小青 常晓阳 苗海忠

电影
年份 剧名 饰演角色 性质 合演者 备注
2008年 5颗子弹 高兰 女主角 吴大维 刘佩琦 姜武 08年4月11日上海首映
2007年 同一片蓝天 许若兰 女主角 张妍 王博 公益电影
1993年 刀剑笑 红叶 主演 刘德华 林青霞 制片:香港永发电影公司
1993年 醉拳II 不详 不详 成龙 制片:香港嘉禾电影公司
《选妃记》是01年作品,已经播过了,网上可以看

Ⅱ 描写玉的文字

翠竹法身碧波潭,滴露玲珑透彩光。脱胎玉质独一品,时遇诸君高洁缘。

良玉假雕琢,好诗费吟哦。
诗句果如玉,沈谢不足多。
玉声贵清越,玉色爱纯粹。
作诗亦如之,要在工夫至。
辨玉先辨石,论诗先论格。
诗家体固多,文章有正脉。
细观玉轩吟,一生良苦心。
雕琢复雕琢,片玉万黄金。

《四块玉别情》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
凭阑袖拂杨花雪。
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俗话说得好,“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嗯,读书可以让你得到“黄金屋”,得到“颜如玉”,还能从书上找到知己和另一个自己,这面神奇的“镜子”可以让你清楚地看清自己,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一目了然。

我阅读了完整的一部《作文通讯》,当然也有自己最喜欢的一本。那就是八月份的那一本。因为我喜欢八月份里的一篇文章,那篇文章给了我一个重要的启示。

那篇文章题目叫《该珍惜什么》,文章的大致内容是这样的:有一个小孩,他觉得自己一无所有,于是慢悠悠地一个人走在马路上。这时,一个双目失明的中年人朝他走去,说:“把你那水汪汪的大眼睛给我!”小孩当仁不让地说:“不!”中年人垂头丧气地走了。小孩似乎明白了什么,但他还是不太明白。就在小孩疑惑不解之时,一个流浪在外的孤儿悲切地哭着说:“把你的父母给我,我需要爱!”小孩毫不犹豫,说到:“不!”孤儿很生气,话语里充满了愤怒,说:“既然你不珍惜他们,为什么不把他们让给我?”“不!我会好好珍惜他们的!”小孩此时恍然大悟,这才明白了他应该珍惜什么:自己不应该说自己一无所有,对于刚刚碰到的双目失明的中年人和孤儿来说,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想到这里,之前满怀心事的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容。

读到这里,相信你们都知道了故事的启示了。那就是:有些东西就在你的身边,你不好好珍惜,没有发现就说自己一无所有,等它某一天悄悄溜走的时候,你就会后悔莫及了!

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缺点和优点,书就像一面“镜子”时时刻刻在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看来,我读的书还真不够,平时爸爸妈妈还有老师都鼓励我多读书,原来一点都没错!

难以忘怀的《玉堂春》

陈琪 口述
赵雷(执笔)、薄雪 整理

黄咏霓老师的艺名叫雪艳琴,中国戏曲学校的学生们既尊敬、又亲切地称呼她“黄老”。
1960年,黄老从中国京剧院调到戏校任教,我那时只有13岁。黄老留给我的印象是极为深刻的:她总是从头上到脚下收拾得非常干净利落;上课时,她轻声细语,和蔼可亲,从不对学生说损话、发脾气;教戏时,黄老更是不厌其烦,耐心细致。
我的启蒙老师是罗玉萍老师,开蒙戏是《女起解》。于玉蘅老师又教会我《武家坡》、《宇宙锋》。而后,大约是在1961年或1962年,我才进入黄老的课堂,陆续向她学习了《玉堂春》、《贵妃醉酒》、《大登殿》、《井台会》、全部《四郎探母》等。然而,正是这出《玉堂春》,我将永远难以忘怀!

一、只有明师教戏,才能如此细致入微

黄老的这出《玉堂春》是宗尚小云先生的路子的,因此在许多地方与其他路子有所不同。比如苏三出场的[西皮散板],黄老唱得特别刚劲挺拔。我想,虽然这样演唱人物的感觉会略显不足,但却能牢牢抓住观众,因此十分醒脾。又如苏三的一句[西皮慢板]“鸨儿买奴七岁整”,一般唱法拖腔都是一小节,而黄老则大约是一小节半。苏三“出门”后,一般演法都是向下场门走,而黄老则向上场门,以此来表现苏三觉得居中而坐的复审官员似曾相识,因此去而复转,打算回身辨认的心理。黄老的《玉堂春》中还有一些能体现她独到想法的地方,比如当刘秉义吩咐差役:“来,看拶——”时,苏三一般都是抬左腿面向刘秉义,但黄老觉得女演员将外侧大腿露给观众,显得不苗条,也不雅观。因此,她将抬起的腿改为内侧的右腿,并努力使腰往右扭,右腿往左扣,两只手和右脚还要轻微颤抖起来。由于黄老的这出《玉堂春》中有许多不同于寻常演法之处,加之她教得格外认真、细致,所以我至今记忆犹新。
在苏三“闷帘叫板”:“苦哇——”后出场第一个亮相时的眼神从哪儿到哪儿,黄老都会仔仔细细地告诉我们:要照顾各个方位的观众,眼神自右而左滑过观众席,头也随之转了一个小角度居中,再定睛亮相。她还要求苏三在唱[西皮散板]“吓得我胆战心又寒”时,手和脚都要配以轻微的颤抖,来刻画苏三上堂受审前心惊肉跳的紧张情绪。在苏三唱[哭头]“啊——崇爹爹呀”时,腰和脚怎么配合?腰和脚又怎么与[大锣哭头]配合?两只脚一先一后怎么抬起,怎么落下?怎么侧腰?黄老都会对我们细致讲明。在苏三“挖门”进去后,她又提出要求:转身依偎在堂角时的身段要有羞羞怯怯、战战兢兢的感觉。苏三如何“进门”、“出门”?怎么“跪堂”?哪条腿先跪,哪条腿后跪?黄老也都说得一清二楚。当她看到有的同学跪下后抵着脚尖儿时,还会轻轻地提醒着:“脚得趴下!”黄老说,苏三背朝观众,演唱[西皮导板]“玉堂春跪至在都察院”;在拖腔时,右手要挑起包头绸子,左手配合右手在头右侧拱手,为的是能让观众看得清楚明白;听到刀斧手呼喝“堂威”后,绸角要从颤抖的右手指端滑落;同时,左、右手要颤抖着缩回胸前,低下头,屏住气。当黄老发现有的同学唱到[西皮快板]的最后一句“我那三……”时,将伸出三个指头的右手探到王金龙面前后,又在“堂威”中吓得缩回到胸口前。她便告诉我们,为了表现苏三被威吓后的惊慌情态,应该把右手藏在身体左侧。这样一来,不仅把人物的情感表现出来了,而且也显出演员的优美身段,还能让观众看得真真切切。黄老又说,苏三下堂前唱[西皮摇板]“花谢时怎不见那蜜蜂儿行”一句时,一般演法就是掩面哭泣,而她则要求我们要在唱腔的节奏中,加上一个非常细小的跺脚动作,来塑造此时苏三对于王金龙的嗔怪之情。
这出《玉堂春》中,还有许多其它坑坎麻杂的细微地方,黄老都要给我们掰开揉碎地耐心讲授、悉心示范。现在我常想:黄老在当时绝对是一位名演员、一位名师,但她更是一位明师,教戏竟然教得这么清楚、明白、透彻。只有明师教戏,才能如此细致入微!

二、黄老的一手绝活儿

黄老的《玉堂春》里有一手绝活儿。其他苏三都是在上场前就把那绺小甩发从头上顺着右耳垂下来,而黄老不是,她的小甩发是盘在头顶的。当刘秉义吩咐差役:“来,看拶——”时,黄老就在这个节骨眼儿亮出她的绝活儿--苏三一梗头,将那绺小甩发当头甩起,与此同时跪着走一个“小蹦子”,侧卧于地,再接唱[西皮回龙]“大人呐——”。黄老的这手绝活儿,难就难在“小蹦子”要在跪着的情况下完成,而且还要配以“甩甩发”的动作。“甩甩发”和“小蹦子”虽有前后之分,却自然熨贴,浑然一体,生动地刻画出苏三在曾经饱尝酷刑,且深知其苦后,听到复审官员又要对她施以刑法时,被吓得魂飞魄散的情状。这手绝活儿的另一个可贵之处,就在于它以令人耳目一新的舞台技巧来展现人物的情感世界,可谓独具匠心。 我只是听黄老这样描述她的绝活儿,却没能亲眼领略过这个绝活儿的风采。我想,黄老一定是不能做示范了,因为她当时已经年近花甲了。但我相信,她年轻时上演的这出《玉堂春》,一旦亮出这手绝活儿,必得观众满堂喝彩。这也应是黄老在《玉堂春》里体现尚派艺术“文戏武唱”表演精髓的一个例证吧。

三、“她教的这出《玉堂春》,才是我父亲的原汁原味!”

尚长春先生是尚小云先生的长子。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他从佳木斯京剧团调到中国戏曲学院任教之前,在北京住了一段时间。那时,我已是一位具有10年左右教龄的老师了。在一次教学示范演出中,我再次上演了这出黄老亲授的《玉堂春》。戏演完后不久,尚先生便找到我的爱人杨明华问道:“陈老师这出《玉堂春》是跟谁学的?”“是跟黄咏霓黄老学的。”明华回答说。尚先生听了十分激动:“这就难怪了,这出戏她是跟我父亲学的。现在的尚派弟子中,还没有人能把这出戏这么完整、地道地呈现出来,陈老师可算头一份儿啊!”明华连忙说:“您夸奖了,还是黄老教得细致。”尚先生很是感慨:“她教的这出《玉堂春》,才是我父亲的原汁原味!另外,我想请陈老师给我的大女儿尚慧敏好好说说这出戏……”
遗憾的是,由于尚慧敏当时正在武警文工团,可能无法来找我学戏,我只为她录制了《玉堂春》的唱腔磁带,所以尚长春先生的这个愿望最终也没能实现。
黄老不仅教会了我这出《玉堂春》,还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一定要教给学生自己最实授的戏。当年的中国戏曲学校的先生们会的戏很多,但教得却不杂,他们都是把自己最拿手的那几出戏传授给我们。比如其他青衣戏,《宇宙锋》一定是于玉蘅先生教,《凤还巢》、《奇双会》一定是李香匀先生教;武生行当里,必是茹富兰先生教《石秀探庄》、《八大锤》,钱富川先生教《蜈蚣岭》,傅德威先生教《铁笼山》,赵雅枫先生教《乾元山》……这也正是他们艺德、师德崇高和教学作风严谨的真实写照。
从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我就开始随赵荣琛先生学戏了。我学习并传授程(砚秋)派表演艺术的时光,算算已有三十个春秋了。尽管如此,黄咏霓老师——我敬爱的黄老所教的这出《玉堂春》,我将永远难以忘怀!

Ⅲ 京剧的大概意思

京剧,亦称“京戏”、“国剧”、“皮黄”。我国最具影响力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 清乾隆末期四大徽班进北京后,于嘉庆 、道光年间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互相影响,逐渐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北京土语,逐渐融合发展。 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用胡琴(京胡)、和锣鼓、京二胡、月琴等伴奏。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吹腔。 京剧的传统剧目约在一千个,常演的约有三四百个,其中除来自徽戏、汉戏、昆曲与秦腔者外,也有相当数量是京剧艺人和民间作家陆续编写出来的。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 2010年11月16日京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表现手法
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法,也是京剧表演的四项基本功。“唱”指演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 “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相互结合,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 戏曲演员从小就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训练培养的,虽然有的演员擅长唱功(唱功老生),有的行当以做功(花旦)为主,有的以武打为主(武净)。但是要求每一个演员必须有过硬的唱、念、做、打四种基本功,才能充分发挥作为歌舞剧的戏曲艺术表演的功能。更好的表现和刻画戏中的各种人物。
京剧行当
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一步分工。“生”是除了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统称,又分老生(须生)、小生、武生、娃娃生。“旦”是女性角色的统称,内部又分为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揺旦)刀马旦。“净”,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净”又分为以唱工为主的大花脸,如包拯;以做工为主的二花脸,如曹操。“丑”,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
京剧脸谱
在人的脸上涂上某种颜色以象征这个人的性格和特质,角色和命运,是京剧的一大特点,可以帮助理解剧情。简单地讲,红脸含有褒义,代表忠勇;黑脸为中性,代表猛智;蓝脸和绿脸也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黄脸和白脸含贬义,代表凶诈;金脸和银脸是神秘,代表神妖。脸谱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宗教和舞蹈面具,今天许多地方戏中都保留了这种传统。
脸谱的演变和发展,不是某个人凭空臆造的产物,而是戏曲艺术家们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对生活现象的观察、体验、综合,以及对剧中角色的不断分析、判断,作出评价,才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艺术手法。

Ⅳ 什么是唱响南北的“关外唐”

唐韵笙,“南麒、北马、关外唐”——在我国京剧老生的三大主要流派中,他被誉为东北派的代表。由于他以扮演关公见长,又被称为“关外红生”。

九岁踏入梨园门

唐韵笙本不姓唐,这是艺名,他本名叫石斌魁。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农历十一月初十。石斌魁出生在福州市繁华商业区河东街上的一个大户人家。他的先祖属满族外八旗中的正红旗,祖籍沈阳。他的祖父年轻时被派往福建当差,退役后就在福州定居下来。父亲石寿臣是名秀才,母亲郎惠兰乃大家闺秀。这个门外挂着“沈阳石寓”牌子的大户人家,靠官俸过活,也殷富自在。小斌魁六岁入私塾时便显出了聪颖的天资。

京剧表演艺术家唐韵笙

“采群花之精蕊,酿自家之甘蜜。”这是少年唐韵笙于上海步入梨园初期,号称“活曹操”的京剧艺术家黄润甫先生题赠给他的一副对联。在五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这副对联既是唐韵笙的座右铭,又是其开拓进取精神的真实写照。唐派艺术之甘蜜,正是在采撷前人以及同代人所创造的“群花之精蕊”基础上,精工“酿”制而成。唐韵笙的关公戏,集各家之长,发挥其自身的优势,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加工、改编关羽戏,首先是从加强故事情节的合理性、提高剧本的思想性和文学性人手的。例如,在加工《古城会》时。他以《三国演义》原著为依据,删除了“刘备训弟”一节。因为这段情节的设置完全不合情理,改由二位嫂嫂出面劝说张飞。他对该剧的唱词也做了必要改动。例如,关羽在城下初见张飞时所唱[西皮二六]的末句,由原来的“弟兄反目在今朝”,改为“刘关张虽异姓胜似同胞,莫动枪刀!”两相比较,自然是后者符合主人公关羽此时此刻的心情。唐韵笙改编的《关公月下赞貂蝉》,尤其充分体现了他大胆革新

Ⅳ 用玉形容女子的诗句

1. 关于描写玉形容女子的诗句
关于描写玉形容女子的诗句 1.求一些古诗词中描写玉的句子
欲饮琵琶马上催

翠竹法身碧波潭,滴露玲珑透彩光。脱胎玉质独一品,时遇诸君高洁缘。

良玉假雕琢,好诗费吟哦。

诗句果如玉,沈谢不足多。

玉声贵清越,玉色爱纯粹。

作诗亦如之,要在工夫至。

辨玉先辨石,论诗先论格。

诗家体固多,文章有正脉。

细观玉轩吟,一生良苦心。

雕琢复雕琢,片玉万黄金。

中国文学是中国古今社会生活的反映,也是中国古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玉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基石,而玉文化在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中必然有所反映,这是顺理成章的事实。但是,由于中国文学在中国古文化中出现得较晚,文学作品的诞生便大大晚于玉文化诞生的年代了。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录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305篇诗歌,其中有不少涉及到玉器或与玉有关的名篇名句,如「知子之来之,杂佩(图1)以赠之。」(《郑风‧女曰鸡鸣》)其意是:我知道你来慰劳我,把由几种玉组成的佩玉赠送给你。「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秦风‧小戎》)之意为:想起我那心上人,温文儒雅有如美玉。屈原《九章‧涉江》中云:「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此句是说:登上昆仑山品尝玉之精华,可与天地一样长寿,像日月一般光辉。这都是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之后,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小说等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中,有不少用「玉」字的句子或题名,还有涉及玉的主题与情节。描写玉工碾玉劳动及其不幸爱情遭遇的宋话本《碾玉观音》,与玉的关系就更为直接。元明杂剧《玉玦记》、《拾玉镯》、《一捧雪》等,也都是以玉文化素材为创作线索的代表作品。清代著名小说《红楼梦》与玉、玉文化的关系最为密切,从《石头记》——《红楼梦》,从女娲补天遗 石——通灵宝玉——「命根」——贾宝玉——林黛玉……直到全书悲剧性的结局,无不贯穿着玉文化的诸种理念。

总之,正如一句老俗语所道的「书中自有颜如玉」那样,玉、玉文化给予中国文学以极为深远的影响,这也是中国文学的一大特色。
2.关于玉的诗句有哪些
关于玉的诗句有:

1.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玉阶怨》

2.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客中行》

3.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锦瑟》

1. 《玉阶怨》——李白

原文: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译文:

玉石砌的台阶上生起了露水,深夜独立很久,露水浸湿了罗袜。

回房放下水晶帘,仍然隔着帘子望着玲珑的秋月。

2. 《客中行》——李白

原文: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译文:

兰陵美酒甘醇,就像郁金香芬芳四溢。兴来盛满玉碗,泛出琥珀光晶莹迷人。

主人端出如此好酒,定能醉倒他乡之客。最后哪能分清,何处才是家乡?

3. 《锦瑟》——李商隐

原文: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译文:

瑟本有二十五根弦,但即使这样它的每一弦、每一音节,足以表达对那美好年华的思念。

庄周其实知道自己只是向往那自由自在的蝴蝶,望帝那美好的心灵和作为可以感动杜鹃。

大海里明月的影子像是眼泪化成的珍珠,只有在彼时彼地的蓝田才能生成犹如生烟似的良玉。

那些美好的事和年代,只能留在回忆之中了,而在当时那些人看来那些事都只是平常罢了,却并不知珍惜。
3.描写美玉、玉器的诗句有哪些
1、何以结恩情?美玉缀罗缨。——繁钦《定情诗》

释义:用什么连接我们的感情呢?缀有罗缨的佩玉。

2、宝金兮委积,美玉兮盈堂。——王褒《九怀》

释义:金银珠宝委积四处堆放,华美的宝玉摆满在庭堂。

3、荆人泣美玉,鲁叟悲匏瓜。——李白《早秋赠裴十七仲堪》

释义:卞和因为无人赏识美玉而哭泣,孔子悲叹葫芦固守一方而不能志在四方。

4、傥辨美玉,君收白珪。——李白《万愤词投魏郎中》

释义:如果能够识辨美玉,请你魏郎中将我白珠收月。

5、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释义:悠扬的凤箫声四处回荡,玉壶般的明月渐渐西斜,一夜鱼龙灯飞舞笑语喧哗。

6、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李白《玉阶怨》

释义:玉砌的台阶夜里已滋生了白露,夜深久伫立露水便浸湿了罗袜。

7、却笑泸溪如斗大,肯把牛刀试手不?寿君双玉瓯。——辛弃疾《破阵子·掷地刘郎玉斗》

释义:可笑泸溪地小如斗,不知道您肯不肯在那里小试牛刀?赠送给您两只玉瓯作为寿礼。

8、玉碗冰寒滴露华,粉融香雪透轻纱。——晏殊《浣溪沙·玉碗冰寒滴露华》

释义:闺阁内玉碗中盛着莹洁的寒冰,碗边凝聚的水珠若露华欲滴。
4.形容玉的诗词
1.绿水结绿玉,白波生白圭。

2.玉瓶泻尊中,玉液黄金脂。

3.金玉有本质,焉能不坚强。

4.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5.钗头玉茗妙天下,琼花一树真虚名。

6.脱胎玉质独一品,时遇诸君高洁缘。

7.冰晶玉肌飘清韵,暴雨洗礼驻彩虹

8.翠竹法身碧波潭,滴露玲珑透彩光。

9.钗头玉茗妙天下,琼花一树真虚名。

10.细观玉轩吟,一生良苦心。

11.雕琢复雕琢,片玉万黄金。

12.画图岁久或湮灭,重器千秋难败毁。

13.辨玉先辨石,论诗先论格。

14.玉器七千陈湛露,翠蛾三百舞灵风.

15.玉声贵清越,玉色爱纯粹

16.玉壶知素结,止水复中澄。

17.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18.玉壶冰莹兽炉灰。人起绣帘开。

19.玉玺不缘归日角 锦帆应是到天涯

20. 古有和氏壁连成,今有泰山玉振声。
5.形容古代女子的诗句有哪些
1.千秋无绝色!悦目是佳人! 倾国倾城貌!惊为天下人! 2.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 3.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4.俏丽若三春之桃,清素若九秋之菊 5.眉梢眼角藏秀气,声音笑貌露温柔 6.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7.美人既醉,朱颜酡些 8.冰肌自是生来瘦,那更分飞后 9.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罗衣 10.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11.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12.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13.届笑春桃兮,云堆翠髻;唇绽樱颗兮,榴齿含香 14.娴静犹如花照水,行动好比风扶柳 15.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16.袅娜少女羞,岁月无忧愁 17.芳容丽质更妖娆,秋水精神瑞雪标 18.珠缨旋转星宿摇,花蔓抖擞龙蛇动 19.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20.花心定有何人捻,晕晕如娇靥 21.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22.脉脉眼中波,盈盈花盛处 23.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24.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25.君还知道相思苦,怎忍抛奴去 26.不辞迢递过关山,只恐别郎容易、见郎难 27.朱粉不深匀,闲花淡淡香。细看诸处好,人人道,柳腰身 28.芸芸众神赞,飘飘仙子舞 29.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30.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31.云一涡,玉一梭,淡淡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螺 32.凤眼半弯藏琥珀,朱唇一颗点樱桃 33.柳腰春风过,百鸟随香走 34.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

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 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远。

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 35.笑颜如花绽,玉音婉转流 36.皎皎兮似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回风之流雪 37.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38.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 39.温柔几许缘何散,爱恨声声怨 40.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41.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42.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43.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

华容婀娜,令我忘餐 44.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像应图。

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 45.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46.昨日乱山昏,来时衣上云 47.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48.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 49.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50.烛明香暗画楼深,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 51.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 52.爱彼之貌容兮,香培玉琢 53.羡彼之良质兮,冰清玉润 54.美彼之态度兮,凤翥龙翔 55.慕彼之华服兮,闪灼文章 56.其静若何,松生空谷 57.其艳若何,霞映澄塘 58.其神若何,月射寒江 59.纤腰之楚楚兮,回风舞雪;珠翠之辉辉兮,满额鹅黄 60.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61.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 62.柔桡轻曼,妩媚纤弱 63.班姬续史之姿,谢庭咏雪之态 64.顾盼生辉,撩人心怀 65.若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66.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67.俊眉修眼,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 68.有女妖且丽,裴回湘水湄。

水湄兰杜芳,采之将寄谁 69.媚眼含羞合,丹唇逐笑开。风卷葡萄带,日照石榴裙 70.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 71.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72.镜中貌,月下影,隔帘形,睡初醒 73.翩若轻云出岫,携佳人兮步迟迟腰肢袅娜似弱柳 74.委委佗佗美也,皆佳丽美艳之貌 75.丹唇列素齿,翠彩发蛾眉 76.绣幕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77.借水开花自一奇,水沉为骨玉为肌 78.皎若太阳升朝霞,灼若芙渠出鸿波 79.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 80.质傲清霜色,香含秋露华 81.共道幽香闻十里,绝知芳誉亘千乡 82.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83.淡眉如秋水,玉肌伴轻风 84.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85.【穆】然回首,【婷婷】玉立 86.眉将柳而争绿,面共桃而竞红 87.灿如春华,皎如秋月 88.渐消酒色朱颜浅,欲语离情翠黛低 89.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90.盛服浓妆韶颜雅容 91.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92.普天壤其无俪,旷千载而特生 93.秀靥艳比花娇,玉颜艳比春“红” 94.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95.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 96.回眸一笑百魅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97.尝矜绝代色,复恃倾城姿 98.螓首蛾眉,巧笑倩兮 99.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100.静若处子,动若脱兔 101.冶容多姿鬓,芳香已盈路 102.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 103.微晕红潮一线,拂向桃腮红,两颊笑涡霞光荡漾 104.子之清扬,扬且之颜也,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 105.丽质仙娥生月殿 106.经珠不动凝两眉,铅华销尽见天真 107.满搦宫腰纤细,年纪方当笄岁。

刚被风流沾惹,与合垂杨双髻。 初学严妆,如描似削身材,怯雨羞云情意,举措多娇媚 108.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惊鸿一曲绝,照影舞动天下,广袖轻舒,唯留清影落人间。

Ⅵ 帮忙找一下京剧的资料

京剧的形成

京剧的形成大约有150年左右。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江南久享盛名的徽班"三庆班"入京为清高宗(乾隆帝)的八旬"万寿"祝寿。徽班是指演徽调或徽戏的戏班,清代初年在南方深受欢迎。继此,许多徽班接踵而来,其中最著名的有三庆、四喜、春台、和春,习称"四大徽班"。他们在演出上各具特色,三庆擅演整本大戏;四喜长于昆腔剧目;春台多青少年为主的童伶;和春武戏出众。

1828年以后,一批汉戏演员陆续进入北京。汉戏又名楚调,现名汉剧,以西皮、二黄两种声腔为主,尤侧重西皮,是流行于湖北的地方戏。由于徽、汉两个剧种在声腔、表演方面都有血缘关系,所以汉戏演员在进京后,大都参加徽班合作演出,且一些成为徽班的主要演员,如余三胜即是。

徽调多为二黄调、高拨子、吹腔、四平调等,间或亦有西皮调、昆腔和弋腔;而汉调演员演的则是西皮调和二黄调。徽、汉两班合作,两调合流,经过一个时期的互相融会吸收,再加上京音化,又从昆曲、弋腔、秦腔不断汲取营养,终于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京剧。第一代京剧演员的成熟和被承认,大约是在1840年左右。

京剧从产生以来曾经有过许多名称。计有:乱弹、簧调、京簧、京二簧、皮簧(皮黄)、二簧(二黄)、大戏、平剧、旧剧、国剧、京戏、京剧等。
回答者:FinnyIvy - 魔法师 五级 5-28 14:08

京剧简介

京剧于清光绪年间形成于北京(一说形成于道光年间)。其前身为徽剧,通称皮簧戏,同治、光绪两朝,最为盛行。

徽戏进京是在公元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最早进京的徽戏班是安徽享有盛名的“三庆班”。随后来京的又有“四喜”、“和春”、“春台”诸班,合称“四大徽班”。

道光年间,汉调进京,被二簧调吸收,形成徽汉二腔合流。严格地说,二簧与皮簧两个名称应有区别:二簧只代表初期的徽调,而皮簧则为包括西皮在内的新的徽调。至清末民初,通称皮簧戏。光绪、宣统年间,北京皮簧班接踵去上海演出,因京班所唱皮簧与同出一源、来自安徽的皮簧声腔不同,而且更为悦耳动听,遂称为“京调”,以示区别。民国以后,上海梨园全部为京班所掌握,于是正式称京皮簧为“京戏”。“京戏”一名,实创自上海,而后流传至北京。

京剧的正式形成大约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后的事,这时京剧的各种唱腔版式已初步具备,京剧的语言特点已经形成,在角色的行当方面已出现了新的变化,已拥有一批具有京剧特点的剧目,京剧第一代演员也已经出现:余胜三、张二奎、程长庚被称为老生“三鼎甲”,此外还有老生演员兼京剧剧作家卢胜奎。程长庚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他在融合汉调、徽调并吸收昆曲加以改造和提高方面,比同时期的其他京剧演员作了更多的努力,对京剧表演艺术的形成贡献很大,对后世京剧的发展影响起了很大的作用。

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吹腔。京剧的传统剧目约在一千多个,常演的约有三四百个以上,其中除来自徽戏、汉戏、昆曲与秦腔者外,也有相当数量是京剧艺人和民间作家陆续编写出来的。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

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

京剧形成以来,涌现出大量的优秀演员,他们对京剧的唱腔、表演,以及剧目和人物造型等方面的革新、发展做出了贡献,形成了许多影响很大的流派。如老生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谭鑫培、汪桂花芬、孙菊仙、汪笑侬、刘鸿声、王鸿寿、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周信芳、马连良、杨宝森、谭富英、唐韵笙、李少春等;小生徐小香、程继先、姜妙香、叶盛兰等;;考勤武生俞菊笙、黄月山、李春来、杨小楼、盖叫天、尚和玉、厉慧良等;旦角梅巧玲、余紫云、田桂凤、陈德霖、王瑶卿、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欧阳予倩、冯子和、小翠花、张君秋等、老旦龚云甫、李多奎等;净角穆凤山、黄润甫、何桂山、裘桂仙、金少山、裘盛戎等;丑角刘赶三、杨鸣玉(原为昆丑,加入京班演出)、王长林、肖长华等。此外还有著名琴师孙佑臣、梅 田、徐兰沅、王少卿、杨宝忠等;著名鼓师杭子和、白登云、王燮元等。

京剧继承了皮簧戏的丰富剧目,不仅有属于二簧系统的二簧、西皮、吹腔、四平调、拨子等剧目,而且还包括昆腔、高腔、秦腔、罗罗腔、柳枝腔等声腔剧目。这类传统剧目,据粗略统计,不下200余种,丰富多彩,琳琅满目。其题材和形式也多种多样,有文戏、武戏、唱功戏、做功戏、对儿戏、折子戏、群戏、本戏等。如《宇宙锋》、《玉堂春》、《群英会》、《挑滑车》、《拾玉镯》、《四进士》、《八大锤》、《空城计》、《霸王别姬》等,数百年来,盛演不绝。在整理传统剧目的同时,又新编、改编、移植了一大批剧目,如《赵氏孤儿》、《穆桂英挂帅》、《杨门女将》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又创作了一批现代戏,如《红灯记》、《芦荡火种》、《 智取威虎山 》、《 杜鹃山 》、《黛诺》等,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
回答者:Tanworld - 举人 四级 5-29 14:46

“京剧起源” 够楼主用的吧呵呵

中国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平剧、国剧等称谓,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衍变成为京剧,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其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深均为全国之冠。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集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划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思想感情。角色可分为:生(男人)、旦(女人)、净(男人)、丑(男、女人皆有)四大行当。人物有忠奸之分,美丑之分、善恶之分。各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

形成与传播:京剧前身是清初流行于江南地区,以唱吹腔、高拨子、二黄为主的徽班。徽班流动性强,与其他剧种接触频繁,在声腔上互有交流渗透,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也搬演了不少昆腔戏,还吸收了啰啰腔和其他一些杂曲。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以高朗亭(名月官)为首的第一个徽班(三庆班)进入北京,参加乾隆帝八十寿辰庆祝演出。《扬州画舫录》载:"高朗亭入京师,以安庆花部,合京秦二腔,名其班曰三庆。"刊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的杨懋建《梦华琐簿》也说:"而三庆又在四喜之先,乾隆五十五年庚戌,高宗八旬万寿入都祝匣时,称'三庆徽',是为徽班鼻祖。"伍子舒在《随园诗话》批注中则更具体指出是"闽浙总督伍纳拉命浙江盐商偕安庆徽人都祝厘"。随后还有不少徽班陆续进京。著名的为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班,虽然和春成立于嘉庆八年(1803),迟于三庆十三年,但后世仍并称之为"四大徽班进京"。

乾隆、嘉庆年间,北京文物荟萃,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各剧种艺人麇集。北京舞台昆腔、京腔、秦腔三足鼎立、相互对峙。徽班到京,首先致力于"合京秦二腔"。当时秦腔、京腔基本上同台演出,"京秦不分"(《扬州画舫录》),徽班发扬其博采众长的传统,广泛吸收秦腔(包括部分京腔)的剧目和表演方法,同时继承了众多的昆腔剧目(还排演了昆腔大戏《桃花扇》)及其舞台艺术体制,因而在艺术上得到迅速提高。

徽班本身的艺术特色,是它能够在争衡中取胜的主要原因。在声腔方面,除了所唱二黄调以新声夺人而外,它"联络五方之音,合为一致"(《日下看花记》);在剧目方面,题材广阔,形式多样;在表演方面,纯朴真切,行当齐全文武兼重,因此适合广大观众的欣赏要求。

在演出安排上,据《梦华琐簿》载,四大徽班"各擅胜场"。三庆以"轴子"取胜(连日接演新戏),四喜以"曲子"取胜(善唱昆曲),和春以"把子"取胜(善演武戏),春台以"孩子"取胜(以童伶为号召)。在艺术和经营上备有侧重点,能够发挥专长,取得较快进展。至道光后期,徽班已在北京占据优势。《梦华琐簿》说:"今乐部皖人最多,吴人亚之,蜀人绝无知名者矣。"又说:"戏庄演剧必徽班。戏园之大者,如广德楼、广和楼、三庆园、庆乐园,亦必以徽班为主。"徽班成长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它向京剧擅变的过程。这一嬗变的完成,主要标志为徽汉合流和皮黄交融,形成了以西皮、二黄两种腔调为主的板腔体唱腔音乐体系,使唱念做打表演体系逐步完善。最早随同徽班进京的汉调演员是米应先(又名米喜子),湖北崇阳人(一说安徽人),生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约于嘉庆年间加入春台徽班进京演唱,演正生,擅红生戏,声望极隆(见《梦华琐簿》及李登齐《常谈丛录》)。被视为著名汉调演员余三胜的先驱(当时曲艺唱词有"亚赛当年米应先"之句)。道光年间(1821-1849),汉调演员至京加入徽班演唱的逐渐增多,著名的有王洪贵、李六。粟海庵居士《燕台鸿爪集》(约作于道光十二年以前)说:"京师尚楚调。乐工中如王洪贵、李六善为新声称于时。"楚调即汉调,也就是西皮调。可见当时北京已流行西皮调,王洪贵、李六"善为新声",又推动了西皮调的革新发展。在徽、汉演员的共同努力下,逐步实现了西皮与二黄两种腔调的交融。开始不同的剧目,根据不同的来源,分别唱西皮或二黄;后来,有些戏就兼唱西皮和二黄,甚至在同一唱段中先唱二黄,后转西皮,并能相互协调,浑然一体。《罗成叫关》(源出徽调《淤泥河》)就是一个例子。声韵方面,形成"中州韵、湖广音"的格律,字声间杂京音、鄂音,兼用北京、湖北两种四声调值,分别尖团字音,按照"十三辙"押韵。二黄的伴奏乐器,几经反复,终于在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废笛,而与西皮统一使用胡琴(定弦不同),但唱吹腔时仍按徽班传统用笛伴奏。

道光末年,西皮戏大量涌现,徽班中皮黄并奏习以为常。据刊于道光二十五年的杨静亭《都门纪略》载,三庆班程长庚、四喜班张二奎、春台班余三胜和李六、和春班王洪贵等常演的剧目,如《文昭关》、《捉放曹》、《定军山》、《击鼓骂曹》、《扫雪打碗》等,与嗣后京剧舞台常见的传统剧目已大体相同,徽班向京剧的擅变到此已基本完成(虽然当时还不称京剧)。另一种说法,认为谭鑫培成名后(19世纪末、20世纪初)京剧才算形成。理由是到那时皮黄戏从音乐、表演,到唱念的字音、声韵,才具备了严格的规范;而在此以前,即程长庚时代,仍属徽调范畴。

同治六年(1867),京剧传到上海。新建的满庭芳戏园从天津约来京班,受到观众欢迎。同年,丹桂茶园通过北京的三庆班,又约来大批著名京剧演员,其中有老生夏奎章(夏月润之父)、熊金桂(熊文通之父),花旦冯三喜(冯子和之父)等。他们都在上海落户,成为以上海为中心的南派京剧世家。嗣后,更多的京角陆续南下,知名的有周春奎、孙菊仙、杨月楼、孙春恒、黄月山、李春来、刘永春以及梆子花旦田际云(想九霄)等,从而使上海成为与北京并立的另一个京剧中心。

在这之前,约在咸丰初年,上海已有昆班和徽班演出。京剧进上海后,也出现了京徽同台、京昆同台以及京梆(梆子)同台的局面。这对南方京剧特点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徽班杰出演员王鸿寿(三麻子)到沪后,经常参加京班演出,并把一些徽调剧目如《徐策跑城》、《扫松下书》、《雪拥蓝关》等带进了京班,把徽调的主要腔调之一"高拨子"纳入到京剧音乐里,还把徽班的某些红生戏及其表演方法吸收到京剧中。这对扩大京剧上演剧目和丰富舞台艺术起了一定作用。此外,梆子艺人田际云在上海的艺术活动,对南派京剧的发展也有所影响。他的"灯彩戏"《斗牛宫》等,实为后来"机关布景连台本戏"的滥筋。从光绪五年(1879)起,谭鑫培六次到沪,后来梅兰芳等名演员也经常到沪演出,促进了北派、南派京剧交流,加速了京剧艺术的发展。

京剧在进入上海之前,即咸丰十年(1860)之后,随商旅往来及戏班的流动演出,很快传播到全国各地。如天津及其周围的河北一带为京剧最早的传播地区之一。道光末年,余三胜即在天津活动(他和他父亲死后都葬在天津);丑角演员刘赶三先在天津的票房活动,后来才到北京"下海"。老生演员孙菊仙也曾经是夭津的票友。山东是徽班进出北京的必经之地,山东帮商人又是北京经济活动的重要力量,因而山东很早就有京剧演出。曲阜孔府早在乾隆时就有安徽艺人入府演戏。京剧的较早流布地区还有安徽、湖北和东北三省。至20世纪初,南至闽、粤,东至浙江,北至黑龙江,西至云南,都有京剧活动。抗日战争期间,京剧在四川、陕西、贵州、广西等地也有了较大发展。

1919年,梅兰芳率剧团赴日本演出,京剧艺术首次向海外传播;1924年,他再度率剧团到日本演出,1930年,梅又率由二十人组成的剧组到美国访问演出,取得很大成功。1934年,他应邀去欧洲访问,在苏联演出,受到欧洲戏剧界的重视。此后,世界各地把京剧看成中国的演剧学派。

Ⅶ 沈璎璎的小说有哪些

青崖白复鹿记(处女作,制高中时期作品)
青崖白鹿记前传之天台遗事(霞)
百年孤寂沧海
紫钗记髑髅坊
金缕曲
九州·梦浮舟蓝色情迷
琉璃变
陌上花·木兰花树
龙舟舞者
陌上花·药
陌上花.屏上暗红蕉
秦吉了(拟传奇)
人倚楼
逝雪(揽月妖姬)
水调·红豆
天鹅之歌
天孙
采葵台山东的飞天
拾玉镯
天雨花(坑)
迷墙(坑,似乎已弃)
冰河洗剑
弑神武罗.
故乡屠龙
小敷山房
雪融香
血娃娃
哀江南(招魂)
云荒系列之:云散高唐(全) 沧浪记(未完,因为某人是个巨大的坑王)
【浮生】
零陵
还乡
七朵水仙花
此间的Ladies
寻找王洋
雨雪菲菲
【旅途】
香港纪行
晋祠流水如碧玉
喀什葛尔的记忆
从巴音布鲁克到阿克苏
来往任风潮
编辑本段目前已出版的小说:
《逝雪》 2005年
《云散高唐》 2006年
《青崖白鹿记》 2007年

Ⅷ 《我的姐姐张爱玲》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我的姐姐张爱玲》(张子静)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com/s/1PyZaHRjdp9oXHuP6wmOS9w

密码:82c0

书名:我的姐姐张爱玲

作者:张子静

豆瓣评分:7.0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年份:2009-9

页数:284

内容简介:

同一个秋千架上的童年,截然两种的人生旅途,张爱玲唯一的弟弟回忆姐弟身世,家庭变故,人世沧桑……

作者简介:

张子静,1921年生于上海市,圣约翰大学经济系肄业,曾任职中央银行扬州分行、无锡分行,1949年后在上海浦东郊区任小学语文教师及中学英文教师,1968年底自黄楼中学退休。

季季,本名李瑞月,台湾省云林县人,1945年生。1963年省立虎尾女中毕业,放弃大学联考参加救国团文艺写作研究队,获小说组比赛冠军。1964年3月开始专业写作,6月成为第一批皇冠基本作家。专业写作十四年。1988年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作家。1978年进入新闻界服务。曾任《联合报》副刊组编辑;《中国时》报副刊组主任兼《人间》副刊主编;时报出版公司副总编辑;《中国时报》主笔。2005年2月自《中国时报》退休。出版小说《属于十七岁的》、《异乡之死》、《拾玉镯》;散文《夜歌》、《摄氏20-25度》;传记文学《我的姐姐张爱玲》(与张子静合著)、《休恋逝水──顾正秋回忆录》等十余册。主编1976年、1979年、1986年、1987年年度小说选(尔雅版);1982年台湾散文选(前卫版)等十余册。

Ⅸ 我国有那些比较有名的戏曲曲种

1、昆曲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原被称为“弋阳腔”或“弋腔”,因为它起源于江西弋阳。其特点是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击节,没有管弦乐伴奏。自明代中叶后,它开始由江西向全国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风格的高腔,如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赣剧高腔等 。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

4、京剧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5、评剧

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于河北、北京一带的梆子戏,它源于山、陕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经由山西传至河北,结合河北与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表演悲剧情节。河北梆子著名剧目有《蝴蝶杯》、《辕门斩子》、《杜十娘》等

7、晋剧

晋剧,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至山西,结合山西语言特点而形成。现流行于山西中部及内蒙、河北一带。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音乐风格在高亢之余,也有柔婉细腻的一面。表演通俗质朴。著名剧目有《打金枝》、《小宴》、《卖画劈门》等。

8、蒲剧

蒲剧,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而成,一说此即为原来的山陕梆子。现流行于山西西南部及陕西、河南一带,在声腔上近似于秦腔,语言也用陕西方言。著名剧目有《挂画》、《杀狗》、《杀驿》等。

9、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发展而成,流行于山西东南部上党一带。其声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等。剧目有《三关排宴》、《东门会》等。

10、雁剧

雁剧,也称“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发展而来,流行于山西北部及河北张家口、内蒙古一带。据说它对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剧目有《血手印》、《金水桥》等。

11、秦腔

秦腔,陕西省地方戏,也叫“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约形成于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犷质朴,唱腔高亢激越,其声如吼,善于表现悲剧情节。剧目有《蝴蝶杯》、《游龟山》、《三滴血》等。

12、二人台

二人台,流行于内蒙古、山西及河北张家口一带的戏曲剧种,在内蒙民歌及山西民间小调基础上形成,后来又吸收晋剧的表演成份而渐渐成熟。表演生活气息浓郁,曲词通俗。剧目多为表现农村生活的小戏,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3、吉剧

吉剧,流行于吉林省的戏曲剧种。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曲调轻快、词句通俗、表演质朴火爆,剧目有《燕青卖线》、《包公赔情》等。

14、龙江剧

龙江剧,流行于黑龙江地区,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拉场戏、影戏及当地民歌基础上形成,表演轻松幽默,曲词通俗。剧目有《双锁山》、《荒堂宝玉》等。

15、豫剧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现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份。原有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四大派别,现以豫东、豫西调为主。出现过常香玉、陈素珍、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员。剧目有《穆桂英挂帅》、《红娘》、《花打朝》、《对花枪》和现代戏《朝阳沟》等。

16、越调

越调,河南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区,因以“四股弦”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也称“四股弦”。音乐为板腔体为主,也唱曲牌。著名演员有申凤梅等。剧目有《收姜维》、《李天保招亲》、《诸葛亮吊孝》等。

17、河南曲剧

河南曲剧,河南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区,由曲艺“河南曲子”发展而成。唱腔轻柔婉转,以悲剧内容见长。剧目有《卷席筒》、《陈三两》、《花亭会》等。(

18、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荷泽一带,因其地古称“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此梆子系由山陕梆子经由河南再传入山东,历经变化而形成。主要剧目有《墙头记》等。

19、吕剧

吕剧,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中部及江苏、河南一带。20世纪初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发展而成,1950年定名为“吕剧”。吕剧表演富于生活气息,通俗质朴,唱腔曲调简单,易学易唱。所以吕剧在广大农村影响很大。剧目有《王定保借当》、《小姑贤》和现代戏《李二嫂改嫁》等。

20、淮剧

淮剧,江苏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江苏、上海及安徽等地区。它起源于江苏民间小戏,后又吸收徽剧的艺术因素而逐渐发展成熟。其表演粗犷朴素。剧目有传统戏《女审》、《三女抢板》和新编戏《金龙与蜉蝣》等

21、沪剧

沪剧,流行于上海一带的地方剧种,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后形成上海滩簧调,又受到苏州滩簧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以文明戏的形式在上海演出,并定名为沪剧。剧目多为现代题材,如《啼笑姻缘》、《罗汉钱》、《芦荡火种》等。

22、滑稽戏

滑稽戏,流行于江苏、上海、浙江等地的戏曲剧种。源于上海的“独角戏”,后发展为滑稽戏,曲调驳杂、表演滑稽。主要剧目有《三毛学生意》、《一二三齐步走》等。

23、越剧

越剧,流行于浙江一带的地方剧种。它源出于浙江嵊县的“的笃班”,1916年左右进入上海,以“绍兴文戏”的名义演出。先以男演员为主,后变为以女演员为主。1938年后,使用“越剧”这一名称。1942年以袁雪芬为首的越剧女演员对其表演与演唱进行了变革,吸收话剧昆曲的表演艺术之长,形成柔婉细腻的表演风格。出现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兰)派等众多艺术流派。越剧剧目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女拜寿》、《西厢记》等。

24、婺剧

婺剧,流行于浙江金华一带的地方剧种,又名“金华戏”。它是一个多声腔剧种。其声腔由高腔、昆曲、滩簧、徽调等组成,各有其剧目及表演特色。剧目有《僧尼会》、《牡丹对课》、《断桥》等。

25、绍剧

绍剧,流行于浙江绍兴、宁波一带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明末。以“三五七”、“二凡”为主要声腔,表演上以武戏见长,风格粗犷、朴实。剧目有《三打白骨精》、《龙虎斗》、《吊无常》等。

26、徽剧

徽剧,流行于安徽、江苏等地区的戏曲剧种,形成于清代中期,系多声腔的剧种,主要声腔为拔子、吹腔、二黄,也兼唱昆曲、高腔和西皮。1790年,徽班进京为乾隆庆寿,后演变为京剧。剧目多为历史题材,如取材于《三国演义》的《水淹七军》等。

27、黄梅戏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它的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 用安庆方言演唱。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趋成熟,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著名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

28、闽剧

闽剧,流行于福建地区的戏曲剧种。兴起于明中叶,到清代时已基本形成,只是规模较小。20世纪初爱京剧影响规模渐大,声腔基本完备,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调和板歌五种。剧目有《炼印》、《天鹅宴》等。

29、莆仙戏

莆仙戏,福建地方戏,旧称“兴化戏”,明中叶时已完全成熟,流行于莆田、仙游一带。音乐为曲牌体,表演颇具古意,典雅抒情。剧目有《张协状元》、《团圆之后》、《春草闯堂》等。

30、梨园戏

梨园戏,一种历史久远的戏曲剧种,可看成戏曲的“活化石”。它保存了很多宋元时期的南戏,如《朱文走鬼》、“荆、刘、拜、杀”等。20世纪50年代后,又编演了《董生与李氏》、《节妇吟》等剧目。

31、高甲戏

高甲戏,流行于福建晋江、龙溪一带,起源于清代中期,后吸收了梨园戏的表演因素及剧目,渐成规模。20世纪20年代又受到京剧的影响,渐渐成熟。它以丑角为主要行当,表演状如牵线傀儡,很有特色。剧目有《连升三级》、《金魁星》等。

32、赣剧

赣剧,流行于江西省东北部的戏曲剧种,由明代的弋阳腔发展而来,系由弋阳腔、青阳腔、昆腔、乱弹等多种声腔组成的剧种。剧目有《窦娥冤》、《荆钗记》、《珍珠记》、《还魂记》等。

33、采茶戏

采茶戏,流行于江西各地的戏曲剧种,主要由当地茶农采茶时所唱的歌曲小调结合民间歌舞发展而成。江西采茶戏分分东、南、西、北、中等不同路子,在表演上各具特色。剧目有《孙成打酒》等。

34、汉剧

汉剧,一般指流行于湖北、河南、陕西等地的戏曲剧种,源出湖北地区,旧称“楚调”或“汉调”,主要声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黄腔,迄今为止已有近三百年历史。主要剧目有《宇宙锋》、《二度梅》、《审陶大》等。又,在湖南常德和广东也都有汉剧,均为多腔剧种,与湖北汉剧迥然不同。

35、湘剧

湘剧,即湖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长沙、湘潭一带,源出于明代的弋阳腔,后又吸收昆腔、皮黄等声腔,形成一个包括高腔、低牌子、昆腔、乱弹的多声腔剧种。剧目以高腔、乱弹为主,如《琵琶记》、《白兔记》、《拜月记》等。

36、祁剧

祁剧,又称“祁阳戏”,流行于湖南祁阳、邵阳一带,源出明代弋阳腔,声腔以高腔为主,兼唱昆曲、弹腔。剧目有《目连传》、《精忠传》、《夫子戏》、《观音戏》等。

37、湖南花鼓戏

湖南花鼓戏是对湖南各地花鼓、花灯戏的总称,其中包括长沙花鼓、岳阳花鼓、常德花鼓、衡阳花鼓、邵阳花鼓等,它们各有不同的舞台语言,形成了各自的风格。花鼓戏的表演朴实、欢快、活泼,行当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长于扇子的毛巾的运用。剧目有《打鸟》、《刘海砍樵》等。

38、粤剧

粤剧,流行于广东、香港、东南亚等粤语语言区。形成于清初,由外地传入的高腔、昆腔、皮黄、梆子等声腔与当地民间音乐结合而成。音乐为板腔体、曲牌体兼用。剧目有《搜书院》、《关汉卿》等。

39、潮剧

潮剧,流行于广东汕头、福建南部及台湾等地区。主要受外地传入在弋阳腔、昆腔及汉调的影响,形成于明代中叶,在剧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陈三五娘》、《扫窗会》、《芦林会》等。

40、桂剧

桂剧,流行于广西东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区,明末清初时形成,唱腔以皮黄为主,兼唱昆腔、高腔、吹腔等腔调。剧目有《抢伞》、《拾玉镯》、《柜中缘》等

41、彩调

彩调,原名“调子”或“采茶”,流行于广西地区。在当地民间歌舞基础上形成,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1955年定名为“彩调”。其表演自由活泼,富于生活气息。最为著名的剧目是《刘三姐》。

42、壮剧

壮剧,流行于广西、云南等壮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分为南路和北路两派。前者源于当地的“板凳戏”,主要剧目有《文龙与肖尼》;后者源于“双簧戏”,主要剧目有《宝葫芦》。

43、川剧

川剧,四川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四川及其周边地区。由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戏部分组成,各有其剧目。川剧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诙谐幽默,富于生活气息。主要剧目有传统戏《玉簪记》、《柳荫记》、《活捉王魁》等,新编戏《死水微澜》、《变脸》、《金子》等。

44、黔剧

黔剧,流行于贵州省的地方剧种,由曲艺“文琴”发展而成,主要以扬琴为伴奏乐器,地方特色浓郁。剧目有《珠娘郎美》、《奢香夫人》等。

45、滇剧

滇剧,流行于云南及四川、贵州部分地区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清末民初。由外来的丝弦、襄阳调和胡琴戏三种声腔组成,经丝弦腔为主。剧目有《牛皋扯旨》、《闯宫》等。

46、傣剧

傣剧,流行于云南省傣族聚居区,形成于清中叶,源于当地民间歌舞,并吸收京剧、滇剧的艺术营养而形成。以二胡为主要伴奏乐器,表演古朴,载歌载舞。剧目有《娥并与桑洛》等。

47、藏剧

藏剧,即流行于西藏、青海等藏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用藏语演唱。形成于十七世纪,主要以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为表现内容。演员表演时多戴面具。表演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开场,名为“顿”;第二部分为戏,称为“雄”;第三部分为结束时的祝福,称为“扎喜”。剧目以《文成公主》最为有名。

48、皮影戏

皮影戏,也叫“影戏”、“灯影戏”、“土影戏”。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中国影戏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由于流行地区、演唱曲调和剪影原料的不同而形成许多类别和剧种,以河北唐山一带的驴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最为著名。其中唐山皮影已发展成为具有精美的雕刻工艺、灵巧的操纵技巧和长于抒情的唱腔音乐的综合艺术。
参考资料:http://www.pep.com.cn/zgxq/index.htm

Ⅹ 关于京剧的知识

京剧的起源和特点分别是什么

京剧大家都很熟悉,现在的每年的中央春晚为了发掘国粹,都要有京剧的片段,那么京剧的起源是什么的呢?

说起京剧,和京剧流派,我喜欢梅兰芳,出生于北京,四大名旦之一,在梅兰芳50余年的演艺生涯中和舞台生活中,发展和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了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并其代表作有《贵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锋》《打鱼杀家》等。

当然,梅兰芳是老一代艺术家,现代京剧名家,李玉刚,当红花旦,一位来自吉林的小伙子,他也曾把贵妃演活了。不光是我,挺多人也喜欢李玉刚,大街上总能听到人模仿李玉刚演唱,一些粉丝“模仿秀”!

京剧作为一种国粹,现在并不陌生,在我们小学校里分别开设了京剧特长班,喜欢京剧的家长可以给孩子报班学习,希望我们国家的国粹发扬光大,世代繁华。

阅读全文

与拾玉镯小说在线阅读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天逆全集有声小说全集 浏览:505
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狼世界 浏览:708
唐砖小说全集在线 浏览:355
最好看的打工仔透视赌石小说 浏览:880
小说作者恋苓 浏览:560
邪王在下小说免费 浏览:196
好看的重生小说榜 浏览:55
一部小说男主角叫龙渊 浏览:2
女主很爱男主现代小说 浏览:577
作者零度寂寞的小说 浏览:187
不看书小说网 浏览:232
宠溺来袭重生辣妻很傲娇小说全集免费阅读 浏览:826
婚心不负免费小说 浏览:633
好看的和尚文小说 浏览:445
三体小说推荐ppt 浏览:831
长片床戏多的都市小说 浏览:259
重生农村免费完结小说 浏览:94
玄幻小说那个人物最强 浏览:360
都市古武门派小说 浏览:692
好看的轻松甜宠小说推荐 浏览: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