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桃花流水三千尺下句是什么
桃花流水三千尺的下句是“不及汪伦送我情”!
⑵ 桃花潭水三千尺这首诗的名字
桃花潭水三千尺这首诗的名字《赠汪伦》,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
全文: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翻译:李白乘舟将要离别远行,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桃花潭水即使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之情。
(2)桃花流水三千尺小说主人公是赵晨飞扩展阅读:
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更有多少深,耐人寻味。
这首小诗,深为后人赞赏,桃花潭水就成为后人抒写别情的常用语。由于这首诗,使桃花潭一带留下许多优美的传说和供旅游访问的遗迹,如东岸题有踏歌古岸门额的踏歌岸阁,西岸彩虹罔石壁下的钓隐台等等。
⑶ 桃花深潭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句选自,作者是代诗人这是一首诗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1.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这首诗就是赠给他的。
2.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
3.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赏析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⑷ 李白最神仙的一首诗
蜀道难
作者: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蜀道难是李白极为高明的一首诗,诗句大开大合酣畅淋漓,这就是神仙一样的李白。小编记得第一次看到这首诗的时候心中就被激荡起来一种难言的澎湃感觉,一般诗人写到高山大河的时候都会用“仰望”的角度去写作,但是李白却偏偏不。这首诗歌给人的感觉却是像鸟一样飞在天空中俯瞰整个世界,虽然群山艰险,但是在诗人的眼中都尽可以自由自在翱翔过去,即使是最惊险的山峰也都是小土丘一样!这就叫霸气。
⑸ 古诗句桃花流水三千尺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
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
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
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踏歌:民间的一种唱歌形式,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拍子,可以边走边唱。
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一百里。《一统志》谓其深不可测。
深千尺:诗人用潭水深千尺比喻汪伦与他的友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潭深千尺不是实有其事)写深情厚谊,十分动人。
不及:不如。
汪伦:李白的朋友。李白游泾(jīng)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附近贾村的汪伦经常用自己酿的美酒款待李白,两人便由此结下深厚的友谊。历代出版的《李白集》、《唐诗三百首》、《全唐诗》注解,都认定汪伦是李白游历泾县时遇到的一个普通村民,这个观点一直延续至今,今人安徽学者汪光泽和李子龙先后研读了泾县《汪氏宗谱》、《汪渐公谱》、《汪氏续修支谱》,确知“汪伦又名凤林,为唐时知名士”,与李白、王维等人关系很好,经常以诗文往来赠答。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详见《李白学刊》第二辑李子龙《关于汪伦其人》)。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李白于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⑹ 渔歌子古诗
渔歌子
唐代: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译文: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岸桃花盛开,春水初涨,水中鳜鱼肥美。渔翁头戴青色斗笠,身披绿色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6)桃花流水三千尺小说主人公是赵晨飞扩展阅读:
1、创作背景
公元772年(唐代宗大历七年)九月,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次年到任。张志和驾舟往谒,时值暮春,桃花水涨,鳜鱼水美,他们即兴唱和,张志和首唱,作词五首,这首词是其中之一。
2、赏析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写的山水画。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
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
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斜风”指微风。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父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诗人张志和,唐朝金华人。在朝廷做过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就借表现渔父生活来表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⑺ 桃花流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打一成语)
流水无情?
⑻ 桃花流水三千尺,不及王伦送我情,杜甫和王伦是什么关系。
1. 从《李白集校注》中发现另有《过汪氏别业二首》,据称也作《题泾川汪伦别业二章》。不过在这首诗里,并没有关于汪伦的细致介绍。只是从中感觉到这位汪主人,可能很富有、也很好客。后来,翻阅清人袁枚的《随园诗话》,《随园诗话》对汪伦招待李白的情节,有一段记载:“唐时汪伦者,泾川豪士也,闻李白将至,修书迎之,诡云:‘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欣然至。乃告云:‘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李大笑,款留数日。”
2. 《随园诗话》记载的这个情节可信度有多少呢?网上有人说,这个“桃花潭”在安徽泾县陈村镇境内,那里流传着关于李白汪伦相会的故事,而其传说竟然和袁枚《随园诗话》的记载一样。并且,潭边至今有汪伦的墓碑,上面写有“唐史官汪讳伦也之墓”,相传这碑文也为李白所题写。
3. 从袁枚《随园诗话》的记载,到安徽泾县陈村镇的传说,如果这些都可信的话,那就是李白上了汪伦的当,汪伦用小小的“伎俩”就把李白给忽悠到了自己家。尽管是被忽悠被骗,李白仍然很高兴地“款留数日”。这完全“归功”于汪伦的热情与美酒。是汪伦的热情与美酒,让李白激动,临走的时候还不忘写诗,并且从题目到诗句都有“汪伦”二字,按现代人的话讲,这首诗是标准的“人情诗”。
4.不论上述的记载和传说是真是假,李白这首《赠汪伦》,让汪伦与李白与诗一起留名青史。这绝对是汪伦所想不到的。
5.参考资料《西安日报社·李白与汪伦》
http://epaper.xiancn.com/xawb/html/2013-05/12/content_205314.htm
⑼ 桃花流水三千尺作者是谁·全诗是什么
“桃花流水三千尺”的作者是蝶儿恋上花。全诗只流传这一句,可与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相媲美。
⑽ 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原诗如下
赠汪伦
唐代: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
李白坐上小船刚刚要离开,忽然听到岸上传来告别的歌声。即使桃花潭水有一千尺那么深,也不及汪伦送别我的一片情深。
创作背景
李白游泾县(在今安徽省)桃花潭时,与汪伦结下深厚的友谊。开元天宝年间,汪伦为泾县令,李白“往候之,款洽不忍别”。按此诗或为汪伦已闲居桃花潭时,李白来访所作。李白于天宝十三载(754年)自广陵、金陵至宣城,则此诗当不早于此前。
李白向来桀骜不驯,不做寻常事,为人处世特别的高调一般人不敢说的话,他都敢说,其实在很多赠别友人的诗都这么写,比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等等,似乎毫不顾忌对方的感受,其实不然,正因为是交心的朋友,知心的朋友才不会顾及那么多。
再来说说踏歌是什么,这其实是一种歌唱加舞蹈的形式,大家成群结队,手拉着手边舞边唱,可以看出是一群人,可以想到为了送别李白,汪伦叫了一群好友,体现了他的良苦用心。
再来说说桃花潭,在安徽宣城的泾县。风景很漂亮,当然桃花潭水深千尺,只是李白的一个夸张写法,就像他写的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一个意思。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后人爱用李白的话评价李白的诗。诚然,李白即兴赋诗,出口成章,显得毫不费力。他感情奔放,直抒胸臆,天真自然,全无矫饰,而自有一种不期然而然之妙。"这种功夫是极不易学到的。这首《赠汪伦》就集中体现了李白这种自然高妙的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