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古代喝酒用的器具叫什么
古代饮酒器具的种类主要有觚、觯、尊、角、爵、碗、杯、舟等,总体看最为常用的是杯和碗。但部分朝代,常用饮酒器具又略有不同。
在远古时期,常用饮酒器具即以碗、杯为主。远古时期的酒,是未经过滤的酒醪,呈糊状和半流质,对于这种酒,就不适于饮用,而是食用。故食用的酒具应是一般的食具,如碗,钵等大口器皿,酒器制作材料主要是陶器、角器、竹木制品等。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尤以龙山文化时期为代表,酒器的类型分化出罐、瓮、盂、碗、杯等,其以罐、瓮、盂做容器盛酒,以碗、杯为饮具喝酒。以酒杯为例,当时酒杯的种类也非常繁多,有平底杯、圈足杯、高圈足杯、高柄杯、斜壁杯、曲腹杯、觚形杯等。
其后的历朝历代,多沿袭了同时用碗和杯饮酒。如《三国志》中温酒斩华雄一章,曹操在关羽出战前“教酾热酒一杯”;唐代诗人王翰诗中的“葡萄美酒夜光杯”,夜光杯为玉石所制的酒杯;闻名于世的九龙公道杯也同时产于宋代,可见人们对酒杯的研究和制造艺术水平之高。而在《水浒传》中,亦记述宋代景阳冈的一家酒店有“三碗不过岗”之说。碗与杯,同时用做饮酒的酒器,充分说明了中国酒杯形制丰富,变化多样,但也有基本组合。
但在古代的部分朝代,常用饮酒器具也有使用其它饮酒器具的。 如商代,由于酿酒业的发达,青铜器制作技术提高,中国的酒器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不同身份的人开始使用不同的饮酒器,如《礼记·礼器》篇明文规定,"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这一时期,上层社会人士饮酒器具用觯,而底层人士饮酒只能用角。
B. 古人喝酒用的器皿都叫什么,分别用来盛什么酒
1、觥(gong):酒器,盖作兽头形。《诗经•周南•卷耳》:“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2、觥筹:酒杯和酒筹。酒筹用以计算饮酒的数量。欧阳修《醉翁亭记》中:“射者中,羿者胜,~~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3、罍(lei):同“罍”盛酒的器皿,形状像壶。《诗经•周南•卷耳》:“我姑酌彼金~,维以不永怙。”《礼记•礼器》:“庙堂之上,~尊在阼。”(阼:古代东面的台阶,迎客宾处)
4、尊:古代酒器(同樽)。《管子•中匡》:“公执爵,夫人执~,觞三行管子趋出。”元稹《有酒》诗:“有酒有酒香满尊,居宁不饮开君颜?”
5、樽:酒杯。杜甫《客至》:“盘飧市远无兼味,~酒家贫只旧醅(pei:没过滤的酒)。”李白诗:“金樽清酒斗十千。”
6、觞(shang):酒杯。《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起行酒,至武安武安膝席曰:不能满觞。”颜延之《陶徵士诔》:“念昔宴私,举~相海。”
7、钟:酒器。班固《东都赋》:“于是庭实千品,旨酒万~。”
8、盅:饮酒、喝茶用的没有把的杯子。
9、斗:盛酒器物,也叫羹斗,有柄。《诗经•大雅•行苇》:“酌以大斗,以祈黄(黄:gou长寿。指老人。”《史记•项羽本纪》:“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10、酌(zhuo):酒杯,酒。《楚辞•招魂》:“华~既陈,有琼浆些。”《始得西山宴游记》:引觞满酌,颓然就醉。
11、爵:古代酒器。《诗经•小雅•宾之初筵》:“酌彼康~,以奏尔时。”
12、白:古时罚酒用的酒杯。刘向《说苑•善说》:“魏文侯与大夫饮酒,使公乘不仁为觞政曰:“饮不者,浮以为大白。”(:jiao把杯中酒喝干。浮:罚)
13、角(jue):酒器。形状像爵,上口无两柱。《礼记•礼器》:“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
14、觯():一种盛酒的器皿,似尊而小。《礼记•礼器》:“尊者举~,卑者举角。”
15、壶:古代一种盛粮食或酒浆的器皿。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16、杯杓(shao):饮酒用的器皿。也指饮酒。《史记•项羽本纪》:“张良人谢,曰:沛公不胜~~,不能辞。”
17、觚(gu):古代一种盛酒的器具。长身细腰,口部呈大喇叭形,底部呈小喇叭形。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初期。《论语•雍也》:“~不~,~哉!~哉!”《论衡•语增》:“传语曰:文王饮酒千钟,孔子百~。”又如“一觚浊酒喜相逢”。
18、杯:现代仍然广为使用的盛羹、水、酒、饮料等的器皿。杜甫《九日五首》诗之一:“重阳独酌~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C. 古代常用饮酒器具是什么
1、觥(gong):酒器,盖作兽头形。《诗经•周南•卷耳》:“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2、觥筹:酒杯和酒筹。酒筹用以计算饮酒的数量。欧阳修《醉翁亭记》中:“射者中,羿者胜,~~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3、?罍(lei):同“罍”盛酒的器皿,形状像壶。《诗经•周南•卷耳》:“我姑酌彼金~,维以不永怙。”《礼记•礼器》:“庙堂之上,~尊在阼。”(阼:古代东面的台阶,迎客宾处)
4、尊:古代酒器(同樽)。《管子•中匡》:“公执爵,夫人执~,觞三行管子趋出。”元稹《有酒》诗:“有酒有酒香满尊,居宁不饮开君颜?”
5、樽:酒杯。杜甫《客至》:“盘飧市远无兼味,~酒家贫只旧醅(pei:没过滤的酒)。”李白诗:“金樽清酒斗十千。”
6、觞(shang):酒杯。《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起行酒,至武安武安膝席曰:不能满觞。”颜延之《陶徵士诔》:“念昔宴私,举~相海。”
7、钟:酒器。班固《东都赋》:“于是庭实千品,旨酒万~。”
8、盅:饮酒、喝茶用的没有把的杯子。
9、斗:盛酒器物,也叫羹斗,有柄。《诗经•大雅•行苇》:“酌以大斗,以祈黄?(黄?:gou长寿。指老人。”《史记•项羽本纪》:“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10、酌(zhuo):酒杯,酒。《楚辞•招魂》:“华~既陈,有琼浆些。”《始得西山宴游记》:引觞满酌,颓然就醉。
11、爵:古代酒器。《诗经•小雅•宾之初筵》:“酌彼康~,以奏尔时。”
12、白:古时罚酒用的酒杯。刘向《说苑•善说》:“魏文侯与大夫饮酒,使公乘不仁为觞政曰:“饮不?者,浮以为大白。”(?:jiao把杯中酒喝干。浮:罚)
13、角(jue):酒器。形状像爵,上口无两柱。《礼记•礼器》:“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
14、觯():一种盛酒的器皿,似尊而小。《礼记•礼器》:“尊者举~,卑者举角。”
15、壶:古代一种盛粮食或酒浆的器皿。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16、杯杓(shao):饮酒用的器皿。也指饮酒。《史记•项羽本纪》:“张良人谢,曰:沛公不胜~~,不能辞。”
17、觚(gu):古代一种盛酒的器具。长身细腰,口部呈大喇叭形,底部呈小喇叭形。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初期。《论语•雍也》:“~不~,~哉!~哉!”《论衡•语增》:“传语曰:文王饮酒千钟,孔子百~。”又如“一觚浊酒喜相逢”。
18、杯:现代仍然广为使用的盛羹、水、酒、饮料等的器皿。杜甫《九日五首》诗之一:“重阳独酌~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D. 古代人用来喝酒的叫什么
1、尊
尊,今作樽,是商周时代中国的一种大中型盛酒器。青铜器,尊的形制圈足,圆腹或方腹,长颈,敞口,口径较大。尊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时期,春秋后期已经少见。较著名的有四羊方尊。
2、壶
壶,盛酒器和水器。流行于商至汉代,用于装酒和装水。壶使用的年代较长,式样也很多,大致有圆形、方形、扁圆形、八角形、弧形等。
3、斛
中国旧量器名,亦是容量单位,一斛本为十斗,后来改为五斗。
源于敕勒族,出自古敕勒族斛律部族,属于以部族名称汉化为姓氏。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斛姓为斛律、斛斯等复姓所改,而斛律、斛斯均为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的姓氏,后来才逐渐改为单姓斛。
4、卮
要指〈古〉盛酒的器皿:持~。中国古代盛酒的器皿:~言(卮不灌酒就空仰着,灌满酒就倾斜,没有一成不变的常态,如同说话没有主见或定见。
5、皿
是指是一种盛水或酒等的陶器,如:水瓮。酒瓮。菜瓮。瓮城(围绕在城门外的小城)。瓮牖绳枢(以破瓮作窗户,以草绳系户枢。形容家里穷)。
E. 古人喝酒容器有哪些
1、觥(gong):酒器,盖作兽头形。《诗经•周南•卷耳》:“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2、觥筹:酒杯和酒筹。酒筹用以计算饮酒的数量。欧阳修《醉翁亭记》中:“射者中,羿者胜,~~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3、罍(lei):同“罍”盛酒的器皿,形状像壶。《诗经•周南•卷耳》:“我姑酌彼金~,维以不永怙。”《礼记•礼器》:“庙堂之上,~尊在阼。”(阼:古代东面的台阶,迎客宾处)
4、尊:古代酒器(同樽)。《管子•中匡》:“公执爵,夫人执~,觞三行管子趋出。”元稹《有酒》诗:“有酒有酒香满尊,居宁不饮开君颜?”
5、樽:酒杯。杜甫《客至》:“盘飧市远无兼味,~酒家贫只旧醅(pei:没过滤的酒)。”李白诗:“金樽清酒斗十千。”
6、觞(shang):酒杯。《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起行酒,至武安武安膝席曰:不能满觞。”颜延之《陶徵士诔》:“念昔宴私,举~相海。”
7、钟:酒器。班固《东都赋》:“于是庭实千品,旨酒万~。”
8、盅:饮酒、喝茶用的没有把的杯子。
9、斗:盛酒器物,也叫羹斗,有柄。《诗经•大雅•行苇》:“酌以大斗,以祈黄(黄:gou长寿。指老人。”《史记•项羽本纪》:“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10、酌(zhuo):酒杯,酒。《楚辞•招魂》:“华~既陈,有琼浆些。”《始得西山宴游记》:引觞满酌,颓然就醉。
11、爵:古代酒器。《诗经•小雅•宾之初筵》:“酌彼康~,以奏尔时。”
12、白:古时罚酒用的酒杯。刘向《说苑•善说》:“魏文侯与大夫饮酒,使公乘不仁为觞政曰:“饮不者,浮以为大白。”(:jiao把杯中酒喝干。浮:罚)
13、角(jue):酒器。形状像爵,上口无两柱。《礼记•礼器》:“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
14、觯():一种盛酒的器皿,似尊而小。《礼记•礼器》:“尊者举~,卑者举角。”
15、壶:古代一种盛粮食或酒浆的器皿。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16、杯杓(shao):饮酒用的器皿。也指饮酒。《史记•项羽本纪》:“张良人谢,曰:沛公不胜~~,不能辞。”
17、觚(gu):古代一种盛酒的器具。长身细腰,口部呈大喇叭形,底部呈小喇叭形。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初期。《论语•雍也》:“~不~,~哉!~哉!”《论衡•语增》:“传语曰:文王饮酒千钟,孔子百~。”又如“一觚浊酒喜相逢”。
18、杯:现代仍然广为使用的盛羹、水、酒、饮料等的器皿。杜甫《九日五首》诗之一:“重阳独酌~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F. 历史上有没有姓边的名人呢
1、边让
边让,字文礼,东汉末年名士,兖州陈留郡浚仪县人。边让善于辩论,辞赋,年轻时便声名在外。中平元年(184年),大将军何进听说边让的名望,十分仰慕,想征辟他为大将军府官员,又担心他不来,于是诈称征其为军事幕僚。
边让到雒阳后,何进任命其为令史。何进设礼接见边让,边让既能善于占射,又能辞对,当时宾客满堂,无人不被边让的风采所倾倒。司徒府掾吏孔融、王朗都一起向其递交名片,以求交往。
2、边镐
边镐,小名康乐,生卒年不详,江宁人。五代时南唐著名将领。南唐保大元年,边镐奉南唐中主李璟之命,镇压张遇贤起义,以行营招讨的名义兼任抚、信、袁、吉等州都虞侯,随齐王李景隆进攻割据福建的闽主王延政,历经激战,王延政出降,闽亡。
南唐卷入与后周的战争时,边镐被重新任命为将领,但被后周军队生擒,周世宗柴荣任命他为右千牛卫上将军,等到双方议和,边镐又被遣返,但从此不被重用。最后卒于金陵。
3、边贡
边贡,道号华泉子,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明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弘治九年(1496)丙辰科进士,官至太常丞。边贡以诗著称于弘治、正德年间,与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并称“弘治四杰”。后来又加上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合称为明代文学“前七子”。
边贡出身于一个官僚世家,自幼受到传统的儒学教育。弘治九年(1496年),进士及第,年仅20岁。少年登科,名动朝野。初授太常博士,迁兵科给事中。明六科给事中掌钞发章疏,稽察违误,职权颇重。
边贡任职期间,不避权贵,不计利害,上书弹劾贪冒军功、卑怯无能的监军太监和统兵将帅,上《言边患封事疏》。当时监军太监苗逵为皇帝所宠信,镇军统帅是宗室保国公朱晖和右都御史史琳。边贡奏文疏直激切,闻者凛然,表现出他关心国事、直言敢谏的品格。
4、边景昭
边景昭,字文进,明代画家。陇西人,生卒年不详。永乐年间任武英殿待诏,至宣德时仍供奉内廷。后为翰林待诏,常陪宣宗朱瞻基作画。他为人旷达洒落,且博学能诗。他继承南宋“院体”工笔重彩的传统,其作品工整清丽,笔法细谨,赋色浓艳,高雅富贵。
边景昭于永乐十一年(1413年)所绘的《三友百禽图轴》(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更具典型性,画面松竹梅岁寒三友并植,寓意君子之德,百鸟聚集,隐喻百官朝拜天子,顺承天意、熙宁祥和的立意,凸现吉祥瑞应的象征意义。
同时,象形刻画也生动活泼,尤其百禽的动姿,或跳踯,或鼓噪,或饮啄,或顾盼,悉尽其态,气氛热闹欢快,诸鸟细致入微的描绘,使品类意义可辨,布满全幅的构图,呈现“茂密”的特点,画风工细精微又富装饰性,此作堪称边氏最具宫廷花鸟特色的佳构。
5、边寿民
边寿民擅诗词,然散佚未刊,诗名为画名所掩。《苇间老人题画集》乃百年以后有心人从画本录出者,计诗70首,皆题画作,词35首,其中17题17首为题画,另5题18首非题画作,乃录附于此者。非题画之作,想必甚多,年远自难于收辑。
《苇间书屋词稿》虽系边寿民自辑,然仅晚年的某一时期的词稿,远非全貌 ,计词27首,其中15首为题画,12首非题画作。两集之外散见于画面者尚有一批。
G. 古代中国喝酒的器皿叫什么
中国历代酒器的演进发展史
酒是一种特殊的液体,先人有了液体的酒,为了要饮用它,轨必须有一种载体,容器用来饮酒。早期的人在生活中长期利用猎兽后的角,用作取水饮水,同时也用作饮酒,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渐渐地改进了酒的载器。考古家证明近代出土之陶器制品中,已有了专用的酒器,系属龙山文化晚期,而该时期与夏禹时代仪狄造酒传说的时期,极为相近,当可说明中国酒器,早在上古时代已与酒同时存在了。
酒之器皿随著酒的产生与发展及沿著我国历史递传,在文化、经济、生产力、艺术水准等不同的背景下,求新求变。中国的酒器有其传统的独特风格与造形,酒器的发展过程正是研究中华文化最宝贵的历史鉴证。
酒器是与酒文化有关的器具总称。其中应包含了造酒酿酒之器、盛酒之器、温酒之器、冰酒之器、贮酒之器和饮用之器等。本文所介绍之酒器则以狭义的盛酒、温酒与饮酒为范畴。
一、酒器种类
我国酒器之多,种类之繁,造形之美,确具世界之冠,以下按其材质与用途分类来说。
(一)、以酒器材质区分
以制品材料来讲,常用的可分为陶制品酒器、青铜制品酒器、漆制品酒器、玉石制品酒器、瓷制品酒器、金银铜锡制品酒器、水晶玻璃制品酒器、动植物制品酒器、塑胶制品酒器以及纸质制品酒器等。
(二)、以酒器用途区分
以酒器用途来讲,大致可分为三类,即盛酒之器、温酒之器及饮酒之器。
1盛酒之器
我国古代盛酒酒器,是非常考究的,不仅名目,型类,花式繁多,而饮者对象也有严格之区别,如吉酒器中之「尊」、「爵」是一种典礼时或君王赐酒於臣下用之酒器,堪为历代王朝之珍品,迄今仍可保留国宝的价值,据不完全统计,从名称来讲,经发掘出土文物中,证实者有尊、觚、彝、罍、瓿、斝、卤、盉、壶等。由於造型独特,表面雕有精致花纹图案,极富艺术性。故酒的感器不仅是盛酒之用,也是艺术饰品,可作陈设欣赏之用。到了近代由於酒的供应普及民间大众,产量大增,感器也随著改造为容量较大者的桶、坛、瓶所替代。
2温酒之器
在古代出土文物中出现并不多。但一般来讲有斝与盉两种,这两种器皿是一物兼二用,既是温酒酒器,也是盛酒酒器,到后来就把盛酒酒器中的壶,用作温酒之器,但是古代酒壶与现代酒壶并不完全相同,现在酒壶多是瓷制或锡制品,形状也简单,使用方便,所谓现在的温酒酒器就是今天烫酒的酒壶。
3饮酒之器
在古代有爵、角、觥、觯、觚等器皿,它的造型和工艺大致与盛酒酒器,温酒酒器相类似。也都保有珍藏价值,自早期的陶制品、青铜制品、瓷制品、贵重金玉制品等。发展至今,早已用玻璃、塑胶勺一般瓷品取而代之,一切以实用、经济、便利为取向。
二、酒器发展史概述
(一)、上古时代的酒器:最早人类系利用兽之空角来饮酒,继以用石器来盛饮,人类渐渐嫌石器粗拙笨重,为了要酿酒及饮酒的方便,遂创造了陶器器皿。这可从距今六、七千年前的老官台文化遗址及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器中有陶罐、陶盆用以煮食或酿造酒,陶瓶装酿好的酒,陶碗是饮用的工具。新石器晚期,夏朝大禹以后时期,陶器已有很大的进步。兼具烧成技术与造形之讲究了。
在龙山文化时期的出土遗物中,发现有冶钢制品,包括了酒器,证明夏朝时也已有青铜制品的酒器,至殷商时期,是我国青铜器大发展之时期,在商代文化遗址中,如郑州的商城,黄坡的盘龙城和安阳小屯的殷墟中,都发现了青铜酒器,如觚、爵、觯、斝、尊、卣、壶、觥、罍、盉等。
漆制酒器据文献记载,在大禹祭祀时已有使用,但至汉朝,漆器的工艺成就,已达到鼎盛阶段。
(二)、中古时代的酒器:我国中古时代酒器的特徵,已进入以瓷制品酒器为主的新历史时期,经历了隋、唐、五代、宋、辽、金、元等王朝。由於各王朝经济、文化发展之不平衡,因而每一朝代瓷制等酒器,都有其独特风格,这是我国瓷制品酒器,方兴未艾的发展时期,在工艺上讲求瓷器的花纹图案。当时以青瓷、白釉蓝花为时尚。
隋唐以后,我国瓷器产品出现了多样化,在以前青瓷发展的基础上,又出现了白釉瓷、绿彩黄油瓷、黑釉瓷等,其中尤以酱黄、乳白、葱绿三种柚色组成,称之「唐三彩」达到顶峰结晶,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因而唐代地出现丁著名「唐三彩酒盅」中庸时期李适之在「春夜别友人」诗中提到,「银烛吐清烟,金尊对绮筵」。那时使用的酒器又迈入另一阶段,发展到用贵重的金银翠玉来镶制酒器,极尽豪华。当时的贵族豪门不但讲究饮酒之风,也要求相得益彰的载酒之器,以示炫耀与虚荣。遂有以金银玉石及玛瑙等珍贵的酒器出现。古都西安发现了唐代的地窖中,埋有许多极其珍贵的宝物,其中有一镶金牛头的玛瑙酒杯,一只唐代鎏金舞马御林银壶等,另不久前在内蒙出土约有「玛瑙酒盅」、「提链水晶杯」,据鉴定为辽金元时期的酒器等,都是罕世瑰宝。
(三)、近代酒器:在我国明清时期,是瓷制酒器发展的最高峰。当时有以蓝色为主的 「景泰蓝」工艺,就是明朝景泰年间问世享名中外,但多为贵族富豪所欣赏收藏。
清代后期的瓷器酒器,逐渐走向大规模手工艺生产,如江西景德镇,广州石湾的陶瓷器工厂,规模设备甚大,产品遍销全国各地区,甚至可远销国外。这时瓷器除「青花」、「丰彩」、「冬青」等彩外,并有「粉彩」、「珐琅」、「软彩」、「硬彩」、「古铜彩」等之改进。
(四)、现代酒器:古代种种酒器,除了为世代继承而发展品种之外,绝大多数虽是破土而生,但都二时过境迁,它们历史任务都告结束,唯有供人们欣赏和文化研究的价值,它们不但没有消逝,反而身价百倍,越古越珍贵,有的成为国宝,价值连城,成了珍世文物。
接踵而来的现代酒器发展,只求经济,实用、方便为目的,材质上采用陶瓷、玻璃、塑胶,甚至纸质等低廉成本的酒器与大量生产。型式虽多,但力求简单,为配合大众化潮流,随用随弃,现代人饮酒时,已无当时闲情兼赏酒器精致之美,造形之美。
H. 宫斗小说器皿描写
桌子/案朱红漆香桌 腿阴角打凹酒桌 榆木雕花高古佛桌 榆木床头马蹄腿小三抽桌 黑槐猫儿工翘头案 黑漆带雕花六角桌 核桃木剑腿平头案 榆木黑漆琴几 紫檀桌春藤桌梨花圆桌青玉案几梅花式填漆小几金丝檀木小圆桌
椅子/贵妃榻软榻 暖榻 杨妃榻 湘妃榻湘竹榻 梨花榻 昭君榻西施榻 貂蝉榻 贵妃榻紫檀木折枝梅花贵妃塌茉莉宽榻 昙花小榻牡丹窄榻 香妃长榻八宝琉璃榻紫檀木美人榻镶嚼银茸贵妃长榻九凤朝阳座 花梨木交椅紫檀木椅子蟠龙雕花大椅紫檀雕花椅子青金瑞兽雕漆凤椅青鸾牡丹团刻紫檀座赤金九凤雕花紫檀座彩凤牡丹团刻檀木长椅黄花梨透雕鸾纹玫瑰椅软木大漆官帽椅榉木镶骨椅披麻灰的四出头椅子
床/床上用品/纱帐七屏式围板罗汉床沉香木雕花大床捻金银丝线滑丝锦被红锦团丝薄被玫瑰紫织锦薄被鲛绡宝罗帐湖蓝弹珠纱帐天青色暗织榴花带子纱帐彩绣樱桃果子茜红连珠缣丝帐湘妃竹帘 冰绡窗纱碧纱垂幔影红洒花簇锦软帘青镂玉枕 菊叶软枕十香浣花软枕攒金丝弹花软枕粟玉芯苏绣软枕青玉抱香枕蹙绣桃花椅枕烟灰紫色团花软垫
乌梨木雕花屏风牡丹花开描金屏风乌檀木雕嵌寿字镜心屏风云母神仙折花插屏绣花镜屏
紫檀雕花二十四幅密格木衣橱
凤雕玉盒 金线锦盒葵瓣彩锦盒珐琅镶金匣子描金花卉小盒镶螺钿葵花形黑漆小盒子松檎双鹂图的剔彩捧盒锦红缎盒 雪白素锦缎盒攒金丝海兽葡萄纹缎盒
小靶镜 象牙镂花小圆镜玉花鸟纹梳 犀角碧玉梳象牙梳子 犀角梳子鎏金嵌南珠梳子白玉花卉纹梳子
琉璃风灯 羊角风灯盏青纱明灯琉璃屏画宫灯鎏银八宝明灯 紫铜鹤顶蟠枝烛台销金硬烛,河阳花烛
平金手炉,紫金浮雕手炉,鎏银飞花暖炉
朱红雕花窗台,红棱雕花长窗,朱漆楼花长窗
驼地凤凰戏牡丹毯墨水兰锦地博古毯红地寿字花盆毯月兰边目中无人毯
鎏金蟠花烛台紫金阆云烛台
I. 诗歌中那些描绘的景物具有普遍的象征意义
第一讲 诗歌概论
意义:诗歌自由表现了个体生命心灵深处的超越性追求。年轻人处在理想追求的岁月,写诗正是百年一遇。诗歌具有永久的审美生命,是文学的最高形式
定义:有言志说、缘情说、想像说、感觉说,法度说、押韵说、语言结构说、综合说等,这些定义都是片面的。诗歌是一种直接表现创作主体心理活动并有一定语言形式的文学体裁。可称“表现说”。从根本上来说是要表现人即创作主体的能动本质,而不是为着反映创作主体之外的事物的。为了真实表现诗人的心理活动这一目的,常常不顾心理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事物是如何的变形。
第二讲 诗歌语言
最本色的文学语言,特殊功能:
A、抒情,接近于描绘功能小的音乐。
B、有机信息系统,一个字,能产生神奇效用。如“朱门酒肉臭”中的“朱门”,成了统治阶级的代名词,有很多含义,还有作者和读者的感受。
C、独立审美价值,可以把玩。小说可以抛开语言,复述故事,而诗歌不能离开语言。
D、总的要求是表现个性的心理感受,具体要求有四:
一是多义性,既有表层义,又有深层义。主要用象征手法。如松梅雪竹、长城、百合花等。传统象征过于理性,形成僵化的套路。还有暗示、双关、婉转等。
二是跳跃性,超过任何文体语言。因为表现心理快速活动。不要任何介词、连词等中介质--关联词。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还可以逻辑混乱,任意交错。如时间和空间交错。如《背时的爱情》中诗人与古代的美人谈恋爱。
三是可感性,要有色彩感、立体感和具体感(化抽象为具象)。诗中有画。
四是音乐性,既有内在音乐性即情绪的律动,又有外在音乐性即声音的回环(押韵、节奏和声调)。对原始感情起一种节制作用。 节奏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事物的节奏和人的生理节奏--呼吸的调节及运动感觉的反映,是音组和停顿的有规律的安排。一字一音节,有独立意义的单音节、双音节或多音节构成一个音组,每组后面有或长或短的停顿。古诗:五言“二、二、一”。新诗自由开放,独特创造,变化中有规律。
最早的诗都可以唱,诗歌不分。原始民族的抒情诗,主要的性质是音乐。我国自六朝沈约写出《四声谱》以后,诗从诗歌中开始分化。但是,诗与音乐还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唐诗有不少已被谱曲演唱。
诗歌的音乐性的作用是对原始、粗硬、强烈的感情起一种节制作用,使之转化为一种有规律的运动,加深诗味,唤起读者的审美注意,把一些实用的非诗的想法排开去。
内在音乐性是内心情绪的律动,即高低起伏、长短快慢等。
外在音乐性主要表现在声音的回环上,可以说是一种数的比例关系。主要有:
押韵 是使相关诗句末尾一个音节韵母相同或相似。对待押韵应持开放的态度,尊重诗人的艺术追求;只要完美地传达出内在的情感,可有可无。无韵崐诗可以其它手段显示音乐性,如诗行排列。
首先要选韵。同类的韵形成韵部。现在通行的是十三辙,即十三类:中东、人辰、江阳、言前、发花、怀来、灰堆、遥条、油求、梭波、一七、姑苏、乜斜等。每个韵部发音部位、开口程度不同,音调音域也不一样。有的响度高,昂扬、亢奋,如江阳、发花等。有的响度低,苦闷、沉重,如灰堆、一七等。要因情选韵,因情变韵。
其次是转韵。较长的诗,情绪流动变化,这就要在语音形式上体现出来。如果一韵到底,易于给人单调、疲劳之感。转韵可以使文气一振。如《春江花月夜》,四句一韵,流丽婉转,委婉缠绵。
再次是押韵方式。主要有连句韵--每行都押、隔句韵--古代就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要求、随韵--两句一换如信天游、交韵--第一行和第三行押韵、第二行和第三行押韵等。其它还有抱韵,第一行与第四行押韵,第二行和第三行押韵。这是西方十四行诗的正宗韵格。
声调 发音过程中音高和音长的变化。沈约《四声谱》最早研究这个问题。新诗只能注意而已。特别是在朗诵诗歌需要时。
节奏 本是音乐术语,是诗歌外在音乐性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在大自然和生活中,任何事物都有节奏。诗歌的节奏是事物的节奏和人的生理节奏--呼吸的调节及运动感觉的反映。
诗歌节奏是音组和停顿的有规律的安排。在汉语中,一个字一般是一个音节,有独立意义的单音节、双音节或多音节构成一个音组,每组后面有或长或短的停顿。
古诗的节奏:五言“二、二、一”;七言“二、二、二、一”。
新诗的节奏:自由开放,独特创造;每行大致相当,变化中有规律。
第三讲 诗歌分行
作用: 新诗没有古诗词的固定音乐规定,引进西方分行,加强节奏感和旋律感以达到音乐性的效果。
A、分行适应诗情而长短、疏密、参差。诗行遵从诗歌内在律--情绪节奏,其外形是将内心情绪视觉化展示出来的结构形式。惠特曼表现开国时开拓豪放、自由浪漫的情感,诗行很长,犹如新大陆疆界的广阔苍茫。马雅可夫斯基表现了十月革命的剧变,诗行呈现楼梯形,起伏大,参差不齐。
B、诗行运用省略、跳跃,随意性较大,产生新的结构意义。如上下诗行并置产生新意:“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C、分行把视觉间隔化为听觉间隔,显示节奏。这是在阅读中产生的效果。连在一起读就无法显示节奏。
D、分行引起审美注意,让人用诗的心理来欣赏。
要求:
A、注意行与行有机组合。关键是跨行--一句话占两行以上。这是为了让人停顿,集中注意力去欣赏下一行--强调最有价值、最光彩的语言。
B、分行是发展变化的,应有独创性。如传统的情绪图案,变为象形图案和会意图案。
C、分行更重视诗的视觉效果,从“听觉艺术”变为“视觉艺术”。这是因为新诗内在的复杂性和多层性,难以直接通过朗诵来表达,只能用文字排列来保持诗意。卡勒(美)认为,一段文字是否是诗,未必取决于语言本身,而是取决于文字排列即视觉形式。一条新闻可以排列成诗:
昨天在七号公路上
一辆汽车
时速为一百公里时 猛撞
在一棵法国梧桐上
车上四人 全部
死亡
视觉上强调了关键词语。如“猛撞”,包含较多心理容量。“死亡”,突兀而至,触目惊心。
第四讲 辩证技巧
诗歌更为重视辩证技巧。诗歌是艺术生命,只有辩证技巧才能写好它。
举例:从主客体关系上有主观与客观、有我与无我等; 从艺术构思上有形与神、虚与实、大与小、藏与露、全与不全、抽象与具象、有限与无限、似与不似、单纯与复杂、夸张与写实等;从艺术表达上有疏与密、曲与直、断与续、出与入、正与反、抑与扬、巧与拙、生与熟等;从艺术风格上有华丽与朴素、自然与雕饰、强烈与冲谈、阳刚与阴柔、沉着与飘逸等。
重点:
1.有我与无我:我,是自我意识。无我,是对自我的超越,而非取消个性。无我,一是指忘我,即心灵自由驰骋,和外物交融在一起,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二是指大我,指国家、民族和时代。有我才能真诚,有个性。无我才能不受限制并有普遍感和历史感。
2.有限与无限:有限指具体的诗句;无限指诗句中的内涵。关键是写好有限。
3.虚与实:实是通过对客观形象的描绘而直接传达给读者的信息。虚是读者通过联想和想象而间接获得的信息。虚实结合一是化实为虚,如“化景物为情思”,二是化虚为实,把抽象感情与哲理赋予具体而生动的形象,运用比喻。
4.小与大:小与大指的是描写对象。一味写小会限于琐屑;一味阔大则流于张狂。浪漫主义比较阔大。爱情诗易于琐屑。毛诗过“大”。一是应当小大相形,如“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二是以小见大,“红杏枝头春意闹”,“窗含西岭千秋雪”。
第五讲 诗歌模式
模式对教学作用很大。有人不赞成,认为束缚作者。这是片面的,甚至可以说没有掌握创作和教学的要领。文体就是模式。不过初学者不必照搬,创作一段时间后要有意识地抛开模式,发挥创造力,任意起草。诗歌模式大致有九种。
象征模式
这一模式可以说是诗歌的传家宝,又称多层式:在文字符号的视觉层面上给人以形像, 同时在联想的深层给人以意义(某一实体事物或精神内容) 尽可能无限的概括和包涵。象征体是表层的、明晰的,甚至可能是被传统理性所规定的,如梅兰松竹、长城等。而被象征的本体却是隐蔽的、模糊的。 两者关系要有任意性,便于发挥创造性。天才诗人把表面上风马牛不相及的内外意象通过类似联想起来,形成令人称奇的构思。关键是抓住两者之间共同点,而其它属性相距越远越好。
中心方法是选择形象,形成象征意象。意象, 又称艺术形象,可以说是构成文学艺术大系统的细胞。意——人的意识(包括情感。从根本上来说是人的审美需要和认识需要),最终在文学艺术上表现为作者个体生命的投射和表现。象——客观事物, 外在于作者,但最终为作者生命本质所对象化。两者结合为意象,而两者成分的多少及关系的隐显疏密等造成了两种基本上的文艺创作方法,即重意的浪漫主义和重象的现实主义, 也成为表现论和反映论的渊源。象征意象比一般意象来说, 有特定的要求:成为全诗的中心形象。最佳象征意象,其涵义是无限的,尽可能表现作者内心世界,成为一个艺术个性的宇宙。
一般来说,这类诗歌标题就写出了象征体(甚至是人物)。但是,内层的本体即作者个体生命的感受才是诗歌真正要写的。
空 气
好一会屏息静气,
我多想听到你!
可你安然静谧,
你有怎样的话语?
伸出颤栗的手指,
我多想抚摸你!
可你无影无踪,
你有怎样的形体?
睁大渴望的双眸,
我多想看到你!
可你透明无色,
你有怎样的美丽?
可是我清清楚楚,
我一刻也离不开你!
我的生命里有你,
你随着我的一呼一吸……
在这首小诗中,空气成为结构中心的象征意象。安然静谧、 透明无光、无影无踪的空气, 却蕴含了作者的无尽心意——既是纯真高尚的爱情又是无限的人生追求, 那样真切地支配着作者的生命,又那样缈远,可望而不可及。大多数人何尝不是如此!
第六讲 诗歌模式
【横断模式】
这类诗歌截取一个生活片断或者意识片断,描写一系列形像,或者使用一系列比喻,以抒发作者感情,表现作者的意识。许多写景诗正是这样。要尽可能创造意境。如杜甫的《春望》。
【纵贯模式】
这类诗歌以作者观察点的推进为线索,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者空间的展开,把所见所闻所感触融成一体。如贺敬之的《回延安》。这类诗歌一般较长,多是叙事诗。
【升华模式】
这类诗歌一般分为两部分,前边是较平缓的铺垫,后边翻出新意,造成引人注目的突进,使情思与意境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言志”的旧体诗词大都采用这种模式,前边写景,情景交融, 后边写“志”,志中有情。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串珠模式】
这类诗歌由几个并列的相同结构并有部分相同诗句的部分组成。反复咏叹。《诗经》较多这类诗歌。
第七讲 诗歌讲座
【自白模式】
直接抒发感情,使用论断式的议论,又称议论模式。渊源流长,浪漫主义大都采用抒情化议论,即自白。政治诗、哲理诗许多属于这种“传统自白”。这种自白不容易写好,首先作者必须达到一个时代最高层次的认识及体验的水平。在西方现代派中,惠特曼的《草叶集》承前启后,大量使用自白,以至于美国诗歌自50年代后以艾伦·金斯堡的《嚎叫》为代表,形成了自白派,占据主流地位。我国80年代“第三代”诗歌大部分都属于“自白”诗。与前期浪漫主义自白不一样,当代诗歌中的自白可以称为“反传统的自白”:有意摆出反传统——反对文化、审美、个性、理性乃至诗歌自身的架式,其实不过将题材限定在个人生活体验主要是本我感受的圈子里。多用第一人称,不拘格律,以日常口语袒陈自己对生活的感受甚至隐私,有时触及社会,进行某种程度的批判。“自白”诗歌对语言、形式和意味更加强调,甚至写娱乐性的记录性的诗歌,自称为“玩”诗歌。作为诗歌整体的一种探索,“自白诗”可以说有从社会批判意义转为个体生命肯定意义的历史作用。
【象形模式】
诗行排列成中心形象的形状,成为象形图案。如法国诗人阿波利奈尔的《被刺杀的和平鸽》。 又如台湾诗人白荻的诗歌,犹如一幅山水画(诗行从右到左,字词从上到下), 比喻流浪者如远离山林湖水的一株丝杉。
第八讲 诗歌模式
【现代模式】
从西方现代派诗歌移植而来的。在内容和形式上与传统诗歌明显不同,而且认为内容即形式、形式即内容,因此更加重视形式创新。写的是个人与社会、自然、 他人甚至自我的分裂和荒诞,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高度发展所带来的精神危机、变态心理、悲观绝望和虚无主义。强调表现内心——实际上只是变幻多端,高深莫测的本能(欲望,尤其是性欲) 和下意识。采用的方法主要有:①思想知觉化, 即抽象的肉感。把抽象观念和具体形象直接结合, “象你闻到玫瑰香味那样地感知思想(艾略特)”。如诗中的“力之舞”、“意志昏眩”、 “潮湿的灵魂在发芽”。②自由联想。 这种联想不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为大家所公认的,而是凭个人的直觉和幻觉写出来的联想。 如“阳光是从太阳里踢出的足球”。③语言形式随心所欲地变化, 用于暗示某一瞬间的感觉、想象和精神状态。
如前面所引述的E·Cummings《太阳下山》。
【会意模式】
这类诗歌的一些诗行排列成抽象的图形, 显示某种意义趋向。如《太阳下山》后半首的诗行排列, 暗示钟声在大风中高低起伏。
又如:
中秋月
桑恒昌
自从母亲别我永去,
我便不再看它一眼,
深怕那一滴泪水
落
下
来
湿了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