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简述以下武昌起义的主要人物,事情经过。等等。
当清政府全力应付四川保路运动时,湖北新军中的文学社、共进会等革命团体趁机发动武昌起义,解开了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的序幕。1911年10月9日,在预定奇异的当天,共进会的负责人孙武在汉口装配粘弹时不慎引起爆炸,起义暴露,新军各标营中的革命士兵决定立即行动。10日晚7时,武昌城外塘角的辎重营和城内的第八营同时发动起义,各标营纷纷响应。经过一夜苦战,11日凌晨,革命军占领了总督署,武昌起义取得了胜利。随后革命军立即占领了汉阳汉口。当日,在咨议局议长汤化龙等人的主持下,宣布成立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革命党人纷纷行动起来进行反清斗争,11月底,全国共有十四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的统治,但是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省的宣布独立时的领导人大多是清朝旧的总督巡抚之类,并不是真正的革命党人,次年一月一日,清宣统帝溥仪宣布退位,孙中山先生在赶回中国后立刻赶往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但是在帝国主义国家和袁世凯等人的经济封锁下,孙中山先生无奈地将大总统的位置让给了袁世凯,就这样,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就被袁世凯所窃取了。
⑵ 关于武昌起义的穿越小说
1911新中华
《1911新中华》是历史架空类作品。作品作者是天使奥斯卡。
主要讲述了主角回到另一个平行世界的1911年的中华,这个世界和原来的世界略有出入,他阴差阳错的参加了一个有些不同的辛亥革命。大时代的浪潮扑面而来,他是成为一个军 阀呢?还是走上振兴中华的道路?
⑶ 民国小说主角姓王,出场时为某部新军,在黄兴的领导下进行了辛亥革命
回到民国当大帅
⑷ 武昌起义50字简介故事主要内容
武昌起义是指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在湖北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也是辛亥革命的开端。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以文学社和共进会为主的革命党人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通过革命党人的努力,终于在1911年(清宣统三年)10月10日成功地发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武昌起义。起义的胜利,逐步使清朝走向灭亡,并建立起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是亚洲和中国走向民主共和的开端,在中国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武昌起义军事总指挥为蒋翊武,参谋长为孙武,总理为刘公。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并号召各省民众起义响应辛亥革命。
结果
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闻风而动,分别于1911年10月11日夜、1911年10月12日光复汉阳和汉口。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并号召各省民众起义响应。
影响
引领革命
革命军攻克总督府,占领武昌,消灭清军大批有生力量,在中国腹心地区打开一个缺口,成为对清王朝发动总攻击的突破口,并在全国燃起燎原烈火。
武昌起义胜利后的短短两个月内,湖南
⑸ 请问辛亥革命武昌首义馆的故事有哪些
黄兴(1874-1916),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原名轸,字廑午,又字克强,湖南善化(今长沙)人。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赴日本留学,和杨笃生等创办
。次年参加拒俄运动及
。 1904年和刘揆一、
等在长沙组织
,策划
未成。次年在日本拥护
组成
,任执行部庶务,居协理地位。 1907年起,先后参与或指挥钦廉防城起义、镇南关(今友谊关)起义、钦廉上思起义、
和
。1911年(宣统三年)与赵声领导
(黄花岗之役),率领敢死队进攻督署。武昌起义后,被推为革命军总司令,在汉口、汉阳对清军作战。沪、苏、杭等地相继光复后到上海,被独立各省都督府代表会议先后选举为大元帅和副元帅代行大元帅职权,均未赴任。参与南北议和的谈判。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陆军总长兼参谋总长;临时政府北迁,任南京留守。 1913年7月由上海至南京任讨袁军总司令,失败后流亡日本。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军,他未参加,旋赴美,但仍积极策动讨袁,与孙呼应。 1916年袁世凯死后回至上海,病逝。
黄兴文武全才,既有彪炳一代的功勋,又有斐然成章的文采,著有《黄兴集》。楹联以赠联、挽联为主,偶有题名胜古迹联。
⑹ 胡鄂公的武昌首义
公元1911年,为清朝宣统三年,按干支纪年为辛亥年。是年农历八月十九日,正是阴历10月10日。就在这一天,武昌新军爆发了起义,此事件成为结束中国数千年封建王朝统治的一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上将此次起义称为武昌首义。就在10月10日当天,胡鄂公从河南南下武汉,于次日参加起义队伍,在此后的35天里,胡鄂公参预了革命军重要的军政指挥事务,为革命贡献了自己的心血与才智。
武昌起义是10月10日晚7时爆发的。在此之前,关于湖北可能爆发革命的各种流言谈论已传遍各地。当胡鄂公于10月10日上午9时从驻马店登上南下的火车时,已从北上乘客的谈话中听到这方面的消息。下午4时,火车抵达汉口大智门车站,由于按原来的约定应来车站迎接他的吴若龙未出现,他只好先到大智门车站附近的铁路第一宾馆暂时住下来。为了弄清缘故,他即往后花楼共和会所设秘密交通处询问情况。到达后花楼时,他发现那里大门已为警察封闭,从住在隔壁的一开杂货店老头口中得知,10月9日,设在俄租界的革命总机关炸弹爆炸,引起警方搜查,将革命党的各种册籍全部搜去了。回到宾馆后,他又从当地居民口中听到昨日(10月9日)武昌军警在小朝街85号张廷辅家、黄土坡杨宏胜杂货辅等处捕去革命者70余人,其中彭楚藩、刘尧澄、马宏胜3人于当日(10月10日)凌晨杀害。10日晚,他于宾馆听到枪炮声,这正是武昌新军工程营第八营的发难,此时武昌起义已拉开序幕了。
第二天(10月11日),胡鄂公得知,由于新军起事,湖广总督瑞 和清军第八镇统制张彪等已弃城逃走,武昌已为革命军占领。于是决定立即设法离开汉口,渡江前往武昌寻找革命军。途中,他躲过了清军及奸细的盘查,并被匪徒劫走了行李,终于设法找到渡船,渡过长江,到达武昌。
武昌起义后,由于群龙无首,大家决定推举清新军第二十一混成协协统黎元洪出任鄂军军政府都督。由于革命仓促起事,革命军的改编一时难以完成,各种组织及法规均不完备。当时,革命军的办事处设在黄鹤楼警钟楼左首怀白楼茶馆内,他于是前往怀白楼,希望能见到都督黎元洪,但由于都督府设在阅马场,当时又处于非常时期,他无法立即见到都督,只能在茶馆坐等。并从围坐饮茶的革命军伤员口中,知道了武昌起义的详细经过。直至下午6时,才由革命军办事处负责人派高炳章带人护送胡鄂公到阅马场都督府,受到吴兆麟、张振武、李作栋等迎接。当时吴兆麟为参谋部副部长,张振武为军务部副部长。本来参谋部长是杨开甲,军务部长是孙武,但杨对革命无信心,想逃避责任,不肯到职,孙武又在医院治疗,所以部务由吴张二人主持。胡在与吴、张等人交谈后,见到了黎元洪,并与之一道进餐。在都督府内,胡又见到了共和会同志刘铁仙,从刘铁仙口中,得知郝穴预备中学同学宁敦武参加了10月10日工程营的发难,现正与法政学堂学生一道武装守卫官钱局。另外参加武昌起义的共和会人士还有吴若龙、聂松樵等。
当时革命军占领武昌,清军守汉口、汉阳一带,双方战斗仍在进行。革命军刚从清军改编过来,组织不健全。为此,吴兆麟、张振武与胡鄂公商议,指出现都督府分科虽多,但各自为政,不能统一事权,因此向都督建议在府内设秘书处、高军侦探科、军法科、军需科、庶务科四科,请胡鄂公起草各处科条例。当晚11时开会,一致推举胡鄂公任高等侦探科科长,胡接受了任命。胡将该科分为4课,下辖步兵一队、骑兵两棚,配有楚威、平江、小飞燕等轮船三艘。
次日(10月12日),胡鄂公即开始履行高军侦探科科长的职务,他带领第一课、第三课课长、步探长、高等侦探员及8名卫兵,乘坐楚威轮到汉江巡视,并侦察停泊在长江的清军楚豫、楚有等6艘军舰的动静。其后,由于革命形势的发展,清军长江水师及其他各军纷纷归顺革命,革命军兵额大增,都督府内事务也更为繁杂,胡鄂公除任高军侦探科长外,还要协助处理府内各项事务,对于当时复杂的形势,胡鄂公充分显示了其卓越的办事才能。10月15日,他见到了在革命军中的共和会同志吴若龙、陈涛,于是胡鄂公让吴若龙担任高军侦探科副科长,专门处理科内事务,而使自己有较多的时间来处理对外工作。
当时,革命军的指挥系统不完善,以致不少事情坐失时机,影响了革命的发展。10月17日晚9时,全体人员在都督府开会。会议由都督黎元洪演讲说明开会宗旨,胡鄂公报告当时敌我双方情形。讨论后,黎元洪提出,应公举一人,担任鄂军水陆总指挥,指挥武汉地区的陆军水师,计划于农历八月二十八日(10月19日)拂晓,向清军水陆进攻。黎讲完话后,到会者一致推举胡鄂公为鄂军水陆总指挥。散会后,胡即到都督办公室,商讨二十八日的作战准备工作。当胡鄂公草拟完作战的各种计划、命令文稿后,时间已是次日凌晨了。10月18日上午7时,胡鄂公接到了都督命令和委任状。这是中华民国的第一张委任状,编号为“委字第一号”。委任状文字为:“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黎,为委任事,委任胡鄂公为鄂军水陆总指挥,有指挥鄂军水陆师之全权。此状。”末署黄帝纪元四千六百另九年八月二十七日。
胡鄂公得到担任鄂军水陆总指挥的委任状后,即具文呈请都督黎元洪,提名指派李国镛为副指挥,陈涛为参谋长,吴若龙、聂松樵为左右参赞,郑世和、林朝海、黄宝泉、段玉书为海陆顾问。10时,召集以上诸人开会,正式成立鄂军水陆总指挥部。下午1时,对各部队发出命令,对革命军、清军双方的兵力部署情况及八月二十八日拂晓的作战作了详细的布置安排。下午4时,带领李国镛及指挥部有关人员乘平江轮游荆弋江面,对清军水军兵力进行实地侦察。当时,长江上清军军舰有楚豫、楚有、楚安、江靖、江泰6舰,均对其方位距离作了仔细测量。下午7时返回都督府。晚10时,胡鄂公偕李国镛、陈涛等到达红关毡呢厂,召开军事会议,下达准备进攻的命令。八月二十八日(10月19日)凌晨1时,胡鄂公、副指挥李国镛、参谋长陈涛等视察前线阵地。4时,忽然接到都督黎元洪的一道命令,大意是由于当时中国军舰很少,且制造又十分艰难。经过甲午战争之后,中国舰船损失惨重,当时仅存的数量吨位都极其微小,因此要求革命军对清军军舰实施攻击时,决不能攻击其要害部位,以致使其沉没毁坏。由于黎是革命军最高领导人,对于这样的命令,胡鄂公只能按命令行事。
此次作战,清军大败。清水军方面,楚豫在受攻击后匆匆逃往田家镇,清朝湖广总督瑞 即乘坐在这艘军舰上。其余有楚有、楚材、楚安、江靖、江泰5舰,挂起白旗以示投降,胡鄂公即与李国镛等率水师炮船,由红关出发前往接收上述降舰,而正当此时,黎元洪又派专人赶来向胡传达命令,说该舰等既已悬挂白旗投降“应徐为接洽,俾易就范,不可迫之太过,致生他变”。由于这一命令,终使战机丧失,在革命军犹疑之际,清军5舰趁机驶入租界前的江流中去了。虽然如此,但这次作战,仍取得了战败清军兵舰,驱走瑞 ,逐走汉口清军的大胜利。三镇市民纷纷燃放鞭炮,悬挂战胜旗,全市狂欢。但就在此时,黎元洪又采纳了孙武的建议,任命被革命军拘押的清军将领张景良为汉口前敌指挥,同时命令胡鄂公将关押的张景良立即释放。胡遵从命令,当即放了张景良。
对于上述情形,胡鄂公深感痛苦和惋惜。他考虑到,以后革命军鄂军水陆总指挥部和汉口前敌指挥部机构重叠,将使指挥不能统一。由于张景良本是清军将领,对革命并无诚意。而黎元洪也是清军将领,而对革命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以上种种将使其作战计划无法实现。在考虑了各种情况之后,于10月23日向都督黎元洪提出辞去鄂军水陆总指挥职务。在胡的坚持下,黎元洪接受了胡鄂公的辞职请求。同时他提出,都督府内各科太乱,彼此权限不清,打算设总科长一人(此职务相当于后来的秘书长),处理府内对内对外一切事务,要求胡担任总科长一职,考虑再三后,胡接受了新的任命,同时仍兼任高等侦探科长的职务。此后,胡鄂公负责都督府内外各项事务。由于武昌起义成功,各地纷纷响应,上海、安徽、湖南、浙江、贵州、江苏、陕西、广西、江西、广东等省纷纷举起反清的旗帜,成立革命的政权组织。10月28日,黄兴、宋教仁、居正等到达武汉,黄兴就任革命军战时总司令,胡鄂公协助其工作,并与宋教仁、居正等商谈建国及草拟《鄂州约法》等重大问题。同时,他仍负责都督府内外事务,领导高等侦探科,在反奸工作中作出了显著成绩。
此外,胡鄂公在武昌期间还于10月23日接待了来自荆州的共和会同志王振新。此前,在荆州的共和会曾发起在沙市刺杀荆州将军凤山和湖广总督端方的计划,但两次都未成功。此次武昌起义,给荆州同志极大的振奋,因此他们打算在荆州发难,驱逐清军。当时,荆州驻有新军千余人,配有新式枪炮,共和会同志只有旧式戈矛,没有新式武器,所以计划尚未实施就宣告失败了。此次来武汉,就是希望武昌方面派兵支援。而当时正是清廷派兵攻打革命军,武昌大敌当前,不可能派兵前往。而正当此时,清军驻宜昌四十一标第一营,由排长唐牺支率领全营发难,驱走营长戴涛山,宣布宜昌独立,并组成宜昌军分府。胡鄂公于是决定促唐出兵,占领沙市后再攻荆州。他将上述想法进信中,并写好介绍信交给王振新前往宜昌见唐牺支。这是胡鄂公在辛亥革命时期与荆州的一段瓜葛。
11月11日,为南昌独立作出重大贡献的江西共和会成员邝摩汉、王振汉抵武昌,胡鄂公偕同二人拜谒了都督黎元洪,详谈了南昌独立之经过。11月13日,胡鄂公结束了武昌的使命,乘轮绕道上海前往天津,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北方革命。
⑺ 武昌起义的主人公是谁靖康之难的主人公是谁
武昌起义的主人公是黄兴,靖康之难的主人公是宋徽宗、宋钦宗。
⑻ 有一个小说是主角冒充孙中山的学生,领导了武昌起义。好像姓袁
这个是电视剧还是小说呢,如果是小说,那么久不怎么好找了,如果是电视剧的话,还可以通过搜索去搜一下。这样就可能找到了。
⑼ 关于武昌首义的故事
辛亥武昌起义是在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一部分革命党人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通过革命党人的努力,终于在1911年(农历辛亥年)10月10日成功地发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武昌起义。起义的胜利,逐步使清朝走向灭亡。
辛亥武昌起义前夕,由于中国的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持续不断,革命党人不断发动武装起义。1906年,清廷抛出「预备立宪」,其实质却是加强了皇族的权力,广大立宪派对此极为不满;1908年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相继去世,年仅3岁的宣统皇帝溥仪即位,其父载沣摄政。1911年5月,清政府公布的内阁名单中满族人有九名(其中七名是皇族),汉族有四名。被人称为「皇族内阁」。立宪派对此大失所望,有少数人参加了革命党。为取得外国的支持,以维护其统治,清廷将广东、四川、湖北、湖南等地的商办铁路收为国有,然后再卖给外国,掀起了全国大规模的人民反抗运动——保路运动,其中四川最为激烈。
导火事件
[编辑本段]
保路运动亦称“铁路风潮”。1911年(宣统三年)5月,清政府假铁路国有之名,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马上又出卖给英、法、德、美4国银行团,激起湘、鄂、粤、川等省人民的强烈反对,掀起了保路运动。运动在四川省尤其激烈,各地纷纷组织保路同志会,推举立宪党人蒲殿俊、罗纶为正副会长,以“破约保路”为宗旨,参加者数以10万计。清政府下令镇压。9月7日,四川总督赵尔丰逮捕罗纶、蒲殿俊等保路同志会代表,枪杀数百请愿群众。第二天又下令解散各处保路同志会。激起四川人民更大愤怒,将各处电线捣毁,沿途设卡,断绝官府来往文书。并在同盟会龙鸣剑、王天杰等人组织下,掀起武装暴动,把保路运动推向高潮,成为武昌起义的先声。
前期准备
[编辑本段]
文学社和共进会两个革命团体在湖北新军中开展革命宣传工作,在新军中发展革命力量,积极准备起义。
起义经过
[编辑本段]
清廷为扑灭四川的人民起义,派出大臣端方率领部分湖北新军入川镇压,致使清军在湖北防御力量减弱,革命党人决定在武昌发动起义。1911年9月14日,文学社和共进会在同盟会的推动下,建立了统一的起义领导机关,联合反清。9月24日,两个革命团体召开联席会议,决定10月6日发动起义。革命党人的活动被湖北当局察觉,处处提防,再加上同盟会的重要领导人黄兴、宋教仁等未能赶到武汉,起义延期。
10月9日,孙武等人在汉口俄租界配制炸弹时不慎引起爆炸。俄国巡捕闻声而至,搜去革命党人名册、起义文告等,秘密泄露。湖广总督瑞澄下令关闭四城,四处搜捕革命党人。情急之下,革命党决定立即于10月9日晚12时发动起义。但武昌城内戒备森严,各标营革命党人无法取得联络,当晚的计划落空。
新军中的革命党人自行联络,约定以枪声为号于10月10日晚发动起义。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夺取位于中和门附近的楚望台军械所,吴兆麟被推举为临时总指挥。缴获步枪数万支,炮数十门,子弹数十万发,为起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此时,驻守武昌城外的辎重队、炮兵营、工程队的革命党人亦以举火为号,发动了起义,并向楚望台齐集。武昌城内的29标的蔡济民和30标的吴醒汉亦率领部分起义士兵冲出营门,赶往楚望台;尔后,武昌城内外各标营的革命党人也纷纷率众起义,并赶向楚望台。起义人数多达3000多人。
10月10日晚上10点30分,起义军分三路进攻总督署和旁边的第八镇司令部。并命已入城之炮8标则在中和门及蛇山占领发射阵地,向督署进行轰炸。起初,起义军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指挥,加上兵力不够,进攻受挫。晚12点后,起义军再次发起进攻,并突破敌人防线,在督署附近放火,以火光为标志,蛇山与中和门附近的炮兵向光处发炮轰击。湖广总督瑞澄打破督署后墙,从长江坐船逃走,第八镇统制张彪仍旧在司领部顽抗。起义军经过反复的进攻,终于在天亮前占领了督署和镇司令部。张彪退出武昌,整个武昌在起义军的掌控之中。
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闻风而动,分别于10月11日夜、10月12日光复汉阳和汉口。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并号召各省民众起义响应。武昌起义胜利后的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三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退位,清朝灭亡。
⑽ 求一本民国时期军事小说,主角姓王,魂穿,出场是武昌起义快开始的时
时空之梦
作者:抄 月黑风高
简介:
我不知道我是从哪里来的,也不知道我的父母是谁,从小在孤儿院长大,五岁时被收养了,他的父亲也成了他的师傅,是中国古老秘术门派自然门的第98代传人,在我十五岁的时候,师父走了。我便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开始游历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