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求舒曼蝴蝶的详细资料
我承认我是复制的,但这一部分确实是小说的内容,文学的角度。
序奏 D大调
以分散主和弦音型为主,像韦伯的《邀舞》,也让人联想到肖邦的《第一叙事曲》,这几小节简短的音型,让人感觉舞会马上就要开场了!
第一首 D大调
引让保罗的文学情节:瓦特踏出小屋向上帝祈求,让他能够再觉得快乐;他觉得好像一个好名的英雄,正踏入他的第一场战役(爱情战役)
第二首 降E大调-降A大调
文学情节:穿过他一生所追逐的迷途,他走进那间普恩其厅,那间他用来开舞会的大厅.................他没有看见维娜,也没有看见伍特。最后,因为要检查旁边那间屋子,不意来到人群汹涌、声浪交响的大厅.....................充满了像锯齿样的东西,锯来锯去的!
第三首 升f小调
小说情节:最吸引他的是一双到处滑动的巨型靴子,它会自己穿上卸下!
第四首 升f小调
小说情节:“希望”很快的转身,一个揭去面具的牧羊女来了,还有一个清纯的女尼带着半个面具,有九轮樱的花香! 1-16小节以轻巧亮丽的八度旋律带出三位迷人的女士!大家可以感受下
第五首 降B大调
小说情节:现在它独自站在这个沉默的少女旁边,约有一秒钟,她的脸从半个面具下,露出迷人的笑容,仿佛含苞待放的玫瑰和百合,从花蕊里绽放似的。他们彼此望着躲在面具后的脸,仿佛来自遥远国度的两个陌生精灵;又有如日蚀中的星辰,灵魂望着灵魂,是如此的遥远................
第六首 d小调
小说情节:你的华尔兹,回旋于大厅中,几乎是模仿的动作...........有些像马车夫的水平运动,有些像是登山者的垂直运动。 1-6小节节奏重音移到第三拍,带出奇特的d小调圆舞曲,并正规的结束在F大调上,仿佛一方面描绘湘保罗小说中的舞步,一方面生动的呈现舞会中饮酒作乐、高谈阔论的喧哗景象!
第七首 f小调 非常单纯的
小说情节:他摘掉他的面具,在他的眉宇和言谈间显露着一种奇怪的干涩和帜热..............但愿你内心的愿望得以实现,不管是大是小,都希望让你快乐,只要你能恳切的祈求!
第八首 升c小调-降D大调
小说情节:好像一个少男摸著名作家的手:他也像蝴蝶的翅膀轻轻的摸着维娜的背。然后,起身离开一段距离,仔细端详那张生动的脸!
第九首 降b小调
小说情节:这个我只能这么回答你:“很高兴............所以快点吧”瓦特好不考虑的回答!
第十首 C大调
小说情节:当瓦特进来的时候,他觉得每个人都注意到他换了个面具。有些女性发现,在花后面的“希望”换上了棕色的头发,瓦特的步伐也变小了,女性化了,正好适合“希望”。但接着他忘记了自己,大厅以及所有的事情,因为伍特出现,并和维娜共舞着如画的舞曲。....................舞曲结束后,伍特急促的伸出双手画十字,飞耀的上下滑动。越来越多的波兰诗琴不见了,只有微弱的语言--犹如来自远方荒岛上的蝴蝶迷失在大海上,也仿佛奇特的云雀歌声在晚夏喃喃下沉!
第十一首 D大调
无小说情节,此为一首壮丽愉快、多彩多姿的波兰舞曲,取材自早期的钢琴二重奏。展现处迷人的愉悦气氛。并仿佛将音乐带回甜蜜的梦幻中!
第十二首 D大调
当舞会达到热烈的顶点时,舒曼以德国民谣《老祖父之舞》,运用法国号五度进行做为最后的主题,象征瓦特在爱情战争中的胜利!
❷ 苏舒曼是准,是死是生及生平简介,代表作。
即苏曼殊。
【苏曼殊简介】
苏曼殊(1884~1918年),近代作家、诗人、翻译家,广东香山(今广东中山)人。原名戬,字子谷,学名元瑛(亦作玄瑛),法名博经,法号曼殊,笔名印禅、苏湜。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生于日本横滨,父亲是广东茶商,母亲是日本人。
1903年苏曼殊留学日本,曾在东京早稻田大学预科,成城学校等处就读,并利用假期到泰国、斯里兰卡等国游历,在日本期间,参加过中国留学生的爱国组织革命团体青年会和拒俄义勇队,倾向于民主革命。学成后回国,任上海《国民日报》的翻译,不久即于惠州出家为僧。1907年赴日组织亚洲和亲会,公然反抗帝国主义,后与鲁迅等人合办杂志《新生》,但未成功,此后远赴爪哇。辛亥革命后归国,对现实悲观失望。
1918年5月2日,苏曼殊在上海病逝,年仅34岁。
【苏曼殊的文学成就】
苏曼殊一生能诗擅画,通晓日文、英文、梵文等多种文字,可谓多才多艺,在诗歌、小说等多种领域皆取得了成就,后人将其著作编成《曼殊全集》(共5卷)。作为革新派的文学团体南社的重要成员,苏曼殊曾在《民报》,《新青年》等刊物上投稿,他的诗风“清艳明秀”,别具一格,在当时影响甚大。
他的诗作现存约百首,多数为七绝,内容多是感怀之作,这种倾向在辛亥革命后诗作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在艺术上他受李商隐的影响,诗风幽怨凄恻,弥漫着自伤身世的无奈与感叹,《东居杂诗》、《何处》等皆是这类诗的代表。然而在苏曼殊诗歌创作的早期仍有一部分风格与后期迥异的作品,如《以诗并画留别汤国顿》二首所体现的爱国热情表现方式苍劲悲壮,与一般诗歌有区别。另外苏曼殊还创作了一部分风景诗,这些诗基调轻松,色彩鲜明,极富形象化,宛如一幅画卷,清新之气扑面而来,具有较高的艺术性,代表作有《过薄田》、《淀江道中口占》等。
除诗歌外,苏曼殊还翻译过《拜伦诗选》和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名著《悲惨世界》,在当时译坛上引起了轰动。此外,苏曼殊自己也从事小说的创作,从1912年起他陆续创作而成的小说有《断鸿零雁记》、《绛纱记》、《焚剑记》、《碎簪记》、《非梦记》等6种,另有《天涯红泪记》仅写成两章,未完。这些作品都以爱情为题材,展示了男女主人公的追求与社会阻挠间的矛盾冲突,作品多以悲剧结尾,有浓重的感伤色彩。苏曼殊注重对主人公心理的矛盾揭示,实际是其内心痛苦挣扎的真实写照。行文清新流畅,文辞婉丽,情节曲折动人,对后来流行的鸳鸯蝴蝶派小说产生了较大影响。
望采纳
❸ 舒曼蝴蝶
《蝴蝶》op.2写于1829—1831 年间,是舒曼最早的杰作,其特点是优美的散文形式。全曲由一个六小节的序和十二段小曲组成,每段的标题是:《化装舞会》、《巴尔特》、《布尔特》、《假面》、《维娜》、《布尔特之舞》、《交换假面》、《招供》、《愤怒》、《卸装》、《急忙》、《终场与踏上归途的兄弟们》。“蝴蝶”之名,是来自舒曼读过的一部小说,小说的最后一章叫《幼虫之舞》,写的是一个假面舞会的事;舒曼有感于书中主人公的情感,想象着许许多多蝴蝶从虫蛹里蜂涌飞出,如同他心里飞奔而出的乐思——这就是《蝴蝶》的得名。十二首小曲中的人名都是小说中人物的名字。音乐本身都是快慢不等的三拍子,类似圆舞曲和波兰舞曲的风格,整体上是假面舞会的热闹、生动、嬉戏的气氛。有些段落也有轻盈飘动,如同蝴蝶翻飞的形象。每个曲子表现各自的主题,表现手法,曲式及不同的表现情绪。《蝴蝶》的创作开创了音乐历史上又一重要的器乐体裁,就如同读一篇优美的散文在无比浪漫的意境中更能体会到的是作品"形散而神不散"的艺术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