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赵辛楣的形象特征
有能力,有主见
留美回国后在外交署当处长,因为身体原因没随机关进内地,又在华美新闻社当政治编辑。哪怕从三闾大学不光彩地出走,他也能很快地翻过身,并在重庆步入政界。而且从上海出发去三闾大学的一路上,赵辛楣把握方向,既是这次旅行的领导者,又是内部矛盾(方鸿渐和李梅亭)的调解者。在经济紧张时,他要求大家将剩下的钱交出来充为公用,并且禁止一切奢侈品的开销。每次需要会见重要人物时,都是赵辛楣一人当先。在处理方鸿渐和李梅亭的关系上,赵辛楣也懂得从中调和,绝不让次要矛盾(方李二人的矛盾)代替主要矛盾(去三闾大学)。这一切,无不显示出赵辛楣的目光敏锐、头脑活跃,显示出赵辛楣卓越的领导能力。
幽默、豁达,讲义气
他爱苏文纨爱了二十年。见到苏文纨对方鸿渐十分热情而对自己却不冷不热时,赵辛楣一心只想把方鸿渐支开,这也是人之常情,出于本性,说明他很坦白,不虚伪。结果不想,苏文纨竟与自己毫不认识的曹元朗结婚。二十年的爱是刻骨铭心的爱。自己爱了二十年的女人忽然和别人结了婚,真难想象当时的赵辛楣是如何承受的。但是他却没有消沉下去,而是幽默地自嘲,甚至在苏文纨婚礼当天前去参加,亲眼目睹自己的爱人与别人结婚。回过头,他又与从前的“情敌” 方鸿渐冰释前嫌,并且成为挚友。这份豁达真是很了不起。同时,他处处为朋友着想,对方鸿渐百般照顾。赵辛楣确是一个可交的朋友。
明事理,讲分寸
在船上,他一眼就看透了李梅亭和顾尔谦的把戏,又坦诚地讲给方鸿渐听。路途结束,赵辛楣又一语道破方鸿渐的人性弱点:“你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对孙柔嘉的“煞费苦心”,赵辛楣也是早就看破。而他也像一个忠厚长者一样,时时刻刻提醒着方鸿渐。在船上,“孙小姐就像那条鲸鱼,张开了口,你这糊涂虫就像送上门去的那条船。”在香港,赵辛楣的提醒让方鸿渐“意识底一个朦胧睡熟的思想”“给惊醒”。而赵辛楣随即又住了口,“因为你已经不比从前的你了”,方鸿渐和孙柔嘉的关系已经由同路者、同事变成了爱人,赵辛楣生怕自己对老朋友善意的提醒成为了鸿渐婚姻的隐患,所以赶紧以“喝多了”敷衍,同时感叹“老朋友说话也得分个界限”。可见赵辛楣对于世事的体察已经十分有深度,并且以好朋友的身份在时时指导着方鸿渐。可他工于心计却不老于心计,与汪太太不明不白以至被捉,结果狼狈出逃,却显出了赵辛楣预料不足的一面。而正这种有心计却不老奸巨猾的形象,才让人觉得赵辛楣这个人物的可爱。
痴情
赵辛楣是一个官宦世家的第三代,而且他本人也相貌不俗,想和他共结连理的女人想必不会少。可他却只爱苏文纨,而且一爱就是二十年,甚至后来与汪太太的不明不白,也仅仅是因为“她有一点儿像苏文纨”。爱情中的人是盲目的,想来这话不错。可惜精明干练的赵辛楣竟没有勘破情关,性格中的弱点在爱情方面暴露无疑。在对汪太太的态度上,一向干脆的赵辛楣竟像方鸿渐一样,犹犹豫豫,举棋不定,始终没有给这种关系一个准确的定位。而他的这种弱点也使他成为苏文纨的爱情玩物。苏文纨一辈子只爱过方鸿渐一个人,对于赵辛楣,她只是希望保持着一种被爱慕的优越感,希望永远有一个男人在等着他。赵辛楣在爱情方面,有着和方鸿渐同样的懦弱。而这种懦弱也使他最终没有得到真正的爱情。
方鸿渐孙柔嘉恋爱,赵辛楣几乎可以算是躲在方鸿渐背后的一个“影子人物”,他时时让方鸿渐对自我的心灵的隐秘角落有所“触动”,有所“警觉”。赵辛楣这个爱“多嘴”的好朋友,对于方鸿渐孙柔嘉的“闲事”可真管得彻底。怪不得与方鸿渐定了婚之后的孙柔嘉对赵辛楣不仅没有好感,还有点提防,甚至嫉妒不同性的赵辛楣,认为方鸿渐被赵辛楣这个好朋友牵着鼻子走。 以孙柔嘉这样敏感,甚至略有点刻薄的女性,她很快发现了赵辛楣对方鸿渐的影响,当然要对赵辛楣有所排斥。她是这样骂赵辛楣:“……你的好朋友是你的救星,逼你结婚的是他——我想着就恨——帮你恢复自由也是他。快去罢!他提拔你做官呢,说不定还替你找一位官太太呢!我们是配不上你的。”“……你浪荡在上海没有事,跟着赵辛楣算到了内地,内地事丢了,靠赵辛楣的提拔到上海,上海事丢了,再到内地投奔赵辛楣去。你自己想想,一辈子跟住他,咬住他的衣服,你不是他的走狗是什么?你不但本领都没有,连志气都没有,别跟我将什么气节了。小心别讨你那位朋友的厌,一脚踢你出来,那时候又回上海,看你有什么脸见人。……”孙柔嘉如此骂赵辛楣的时候,赵辛楣在小说中已经退入“幕后”,而他依然是“在舞台”上的主人公们时时提到的一个人物,由此可见,一个有“灵魂”的重要配角的作用对整个小说情节走向、主人公的内心的动态、主人公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关系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虽然某个人物可能仅仅只是配角,但因为这个配角的独特的视点、独特的个性、独特的价值观念,或独特的语言,一部小说将因为这个配角而显得更得更加丰富,更有生气,也更有审美价值。 说起具有独特的视点、独特的个性、独特的价值观念、独特的语言的配角来,我们并不会陌生。比如,提起堂吉诃德,我们就会想起他身边的桑丘,说起孙悟空,我们就可能联想到唐僧和猪八戒,至于福尔摩斯,如果缺了华生大夫,将会逊色不少。 堂吉诃德身边的桑丘,既愚昧落后,又有几分狡黠,他的世俗化的平凡、粗俗,和堂吉诃德的英雄化、浪漫化的气质,既是比较,更是补充。堂吉诃德与桑丘的对话,一个务实,一个浪漫,桑丘总是对堂吉诃德的不切实际的骑士“规矩”提出疑问。桑丘对堂吉诃德的种种荒唐的行为和想法发出诘问,让另一种不同于堂吉诃德的价值观念的声音能够在小说中与堂吉诃德交流、交锋。“骑士”堂吉诃德的种种想法,是因为有桑丘,才不是自言自语,而是通过对话,让读者得到“发现” 堂吉诃德的荒唐想法的机会。 再如猪八戒,猪八戒的可爱,正在于猪八戒的不听话,他有自己的小算盘,散伙回高老庄过小日子是他的最高理想,他又有小聪明,常常利用唐僧的固执和迂腐,将孙悟空推到一个很不利的地位。猪八戒不同于沙僧,沙僧没有灵魂,没有自己的小算盘,没有自己的欲望,是一个“工具”类型的配角。而猪八戒就不一样,他有自己的“人生规划”,是被迫才加入取经行列,所以,猪八戒的“欲望”猪八戒的“个性”在《西游记》中代表着一条世俗的道路。正是猪八戒的加入,取经的故事才多了人间气味,《西游记》才不都是孙悟空与各路鬼怪神仙的打打杀杀。这是配角猪八戒对《西游记》的最大贡献。 其次,由于猪八戒处理问题的动机和态度常常不同于唐僧和孙悟空,遇上难题,或者遇上某件“好事”,猪八戒的小算盘马上造成取经队伍内部的“思想不统一”,猪八戒的愚蠢、失误、懒惰、小算计给孙悟空的斗妖、平妖工作带来许多麻烦,而这麻烦实际上给《西游记》诸多创造了一波三折的情节,让许多故事平添了几分波澜。要没有猪八戒的缺点,《西游记》的取经行动不知要顺利多少,也不知要乏味多少。 猪八戒的愚蠢、自私、懒惰,还让我们看到了孙悟空对人性(大概还有点猪性吧)的弱点的洞察,看到了唐僧这个和尚对人性弱点的麻木、不深刻、处理问题也极欠灵活性,还看到了沙僧的人云亦云、毫无主见。猪八戒的存在,让读者更看清楚了悟空、唐僧、沙僧的个性特征,或者说,猪八戒这个配角不但是为自己独特的个性而存在着,更为拓宽孙悟空、唐僧、沙僧的个性而存在着。 一部优秀的小说不一定都要有配角,就是有了配角,也不一定都要赋予配角以“灵魂”。在西方现代小说中,有的小说整部只有一个主人公,整篇小说都围绕着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这一核心,这样的小说要塑造一个有“灵魂”的配角是困难的。但是,在一个有配角的小说中,塑造一个有个性的配角并非易事。一个有个性并且能够以“合情”的方式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有助于主要主人公个性形成,能够拓展主要主人公的心灵广度和深度的配角更是难得。从这个角度而言,《围城》中的赵辛楣,作为一个人物形象,有自己的生命力,作为小说诸多人物关系中的一端,这个配角人物,在其多重身份转换的过程中,对其他人物的情感世界特别是对方鸿渐这个主人公的心灵隐秘角落的“窥探”,又有着独特的影响。 可以说,赵辛楣作为方鸿渐身边的一个“影子人物”,促使方鸿渐性格在不同的环境中延伸并变化着。这样一个配角,既为小说情节结构服务,又是推动着主人公的性格和心灵世界的不断变化,这样一个配角就已经超越了西方叙事学对配角的定义,而是一个融化在小说结构和小说人物情感世界中的“有机配角”。
B. 《围城》中,赵辛楣为什么对方鸿渐那么好是真的对方鸿渐好吗自始至终他好象没帮什么真正的忙。
《围城》我看过好几遍,是以方鸿渐求职谋生和追求爱情为主线贯穿始终的。如果说主角是方鸿渐的话,那么我还是比较喜欢其中的配角赵辛楣。赵辛楣有钱,豪爽,儒雅,大气,但又不失精明,他对朋友讲义气,为人大度,还有因为他看重感情,所以交际广泛。 我认为方和赵之间还是存在着深厚的友谊的。 他俩友谊的开场是为了赵文纨小姐一直争风吃醋。等到赵辛楣看出方鸿渐喜欢的不是赵文纨,而赵文纨最终嫁给曹元朗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化敌为友,开始欣赏对方了。赵辛楣介绍方鸿渐到三闾大学任教。(尽管当时是为了把方鸿渐从苏小姐身边调离,才暗地里介绍的,我个人认为这一点赵辛楣很可爱!)在去三闾大学途中,赵辛楣对方鸿渐处处照顾,而方鸿渐看起来全无生活应变能力,记得赵辛楣揶揄方鸿渐的那句话,说‘你不讨厌,但是全无用处。’这句话太精辟了,所以印象很深,这同时也是我对方鸿渐的印象。 方鸿渐和孙柔佳在香港注册结婚,也是依赖于赵辛楣的慷慨资助,并且赵辛楣甘当他俩的生活顾问。很是仗义! 小说的结尾,方鸿渐最终决定离开的时候,同样是由于赵辛楣在重庆向他发出了召唤,这样看方鸿渐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几乎都有赵辛楣的影子,所以赵辛楣对他的影响不可谓不深。而在一次次的患难中,他们两人最终积累下了深厚的友谊,我相信这是份很深的感情!
这个答案,我写了一个小时,希望你能满意!
C. 这本小说叫什么名字
名字叫狼狈赵辛褚随,其实要是找这种东西,你直接把这些材料给搜索一下。就会自动有符合简介的小说。
D. 赵辛褚随小说叫什么名字
《赵辛褚随小说叫什么名字》是仅允最新创作的一部情节与文笔俱佳的优秀小说。
精彩片段:赵辛身无分文的那天,借了笔网贷。这笔网贷,很快从小几千变成了小几万,又摇身一变,嘿,上几十万了。赵辛穷,贼穷,可没那个还债的钱。人家上门讨债时,两手一伸,说:"要不然你们把我给抓回去吧,钱是真没有,胳膊什么的,你们要是看得上,要不然卸走吧?"
来的几个花臂大哥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他们也是假把式,哪敢呐? 大哥中的大哥轻轻的咳了咳,怒目圆睁的瞪她:"小姑娘,看你身上什么新货都没有,你那钱,都花哪了?" 花哪了? 赵辛眨眨眼:"花小白脸身上去了。" ……
ktv里面,男男女女,热热闹闹。 角落里的男人,正四仰八叉懒懒散散的躺着,偶尔灯光闪过,哟,那张脸,的的确确是让人叫绝的。 褚随的手机响了无数次了。 可他一看是赵辛,就懒得接了。 这个女人,无趣,市侩,长得也不符合他的审美,关键点,还穷。
如果不是看在她愿意随时给他钱的份上,他早就拉黑她了。也就是这点,赵辛穷归穷,但大方,为他花钱的事情上,从来没有抠过。从他允许她待在自己身边的这两年里,她给他买过一块价值二十万的手表,至于钱怎么来的,他就不清楚了。
E. 《围城》中赵辛楣是一个怎样的人该如何评价
一、评价:
1、赵辛楣聪明、有才能、有本事。赵辛楣或许是《围城》里最聪明的一个,他为了赢得情场上的战争,做手脚把鸿渐支派到内地,鸿渐还浑然不觉;他请客吃饭捉弄鸿渐,鸿渐更是无处可逃;李梅亭炫耀自己的英文名字时,他立刻联想到“mating”(臀部),真是让人叫绝;而孙柔嘉铺设天罗地网捕捉方鸿渐的好戏,他则在一边洞若观火,最后还是他一句话惊醒了鸿渐这个梦中人。赵辛楣是个头脑清醒、目光敏锐、意志坚定而且颇有行动力的人,他能从失恋的痛苦中迅速走出,到三闾大学去做了政治系主任。
可以说,赵辛楣在任何时候都是意气风发,事业通达,即使在三闾大学败走麦城,也是很快就翻得身来,他到了重庆进了国防委员会,颇为得意,比起出走时的狼狈,像换了一个人。赵辛楣是一个高智商、高情商人物,任何时候都不会让人轻视,也难以击败。
2、赵辛楣为人豪爽豁达,幽默风趣,颇重朋友情谊,是个可交的朋友。赵辛楣对朋友讲义气。比如他帮助方鸿渐很多忙,帮助找了两次工作,结婚时出手很大方,而方鸿渐最后离开孙柔嘉可能也得投奔他。
3、赵辛楣对爱情忠贞不渝。赵辛楣性格明朗$爱的执着、恨的坦荡$与方鸿渐形成鲜明对比。论赵辛楣的家世、才情、学问都应该不会缺少美女的青睐$但他从小暗恋苏文纨,一直痴心不改地等到她从法国博士毕业回来,而且一爱就是三十年。赵辛楣和方鸿渐是完全不同的,他们虽然同“病”却不同“情”。当方鸿渐多情地看着鲍小姐离去,应付着苏小姐半温不火的秋波,还在办公的间隙给唐小姐写情书的时候,赵辛楣眼睛里只有苏文纨,虽然他大概也清楚苏小姐爱的是方鸿渐。虽然苏小姐最终的情伤让她不惜嫁给了四喜丸子来填补空虚,可是赵辛楣的三十年的情结却不曾解开。能爱一个人三十年很不容易。赵辛楣却在他三十多岁的时候就已经拥有这个理想主义者的标准特征了。赵辛楣不但有这个理想,而且确实是努力去实现它,于是他终于对汪太太亲密到了接近非礼的地步。书里并没有告诉我们汪太太和苏文纨到底有多象,只有那个本来身宽体胖喜欢大笑的赵辛楣忽然敏感起来:“你不觉得她有点象文纨?”战火烧天的时候,明知道对方是有夫之妇,却不惜为了这样一个理由去跨越雷池,他毅然摆脱了周围的目光,向汪太太表白。用孙柔嘉的话来说:“辛楣看中的女人,汪太太、苏小姐,我全瞻仰过了。想来也是那一派。”他喜欢的就是一个类型的女性,苦苦追求苏文纨不成,能够令他再次心动的女人,都是有些似苏小姐的。他追捧苏文纨的时候,还带些公子哥习气,让人忍不住把同情心施与木讷迂腐的方鸿渐。而他对汪处厚太太火光般一闪的爱恋,倒更显掏心掏肺,带着些绝望、理想的动人色彩。
4、赵辛楣外形儒雅,有贵族风范。书中是这么说他的:“这时候进来一个近三十岁,身材高大、神气轩昂的人”、“他父亲信算命相面,他十三四岁时带他去见一个有名的女相士,那女相士赞他:火星方,土形厚,牛眼,狮鼻,棋子耳,四字口,正合《麻衣相法》所说南方贵宦之相,将来名位非凡,远在老子之上”。虽然这“牛眼,狮鼻,棋子耳,四字口”组合起来不是很英俊,但是“身材高大、神气轩昂”自是他给人的感官印象。他留洋学的是政治$颇有政治家的见地和风度。赵辛楣与苏文纨是世交,由此可知,他出身于富贵人家。据说,三代才能培养出贵族,赵辛楣应该是一户有文化的官宦大家的第三代(至少是第三代),所以,他的富有没有暴发户的浅陋,也没有商人的算计,他的富有在书中从未刻意交待过,但是让人觉得出来,财富是他与生据来且相生相伴的,应该说,赵辛楣有!"贵族的风范。
总之,赵辛楣是一个有智慧、有本领、有情义、有情趣的知识分子,但是,由于生活在那个扭曲的社会,使这个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留学生和方鸿渐、苏文纨一样,在乌烟瘴气的社会环境里或一事无成,或把聪明才智运用于跟女人打情骂俏,或投靠官僚,却没有一个有好的归宿。
二、简介:
赵辛楣,钱锺书小说《围城》中的人物之一。 赵辛楣在小说中被描写得身材高大,神气活现。他从小暗恋苏文纨,不料苏在他和方鸿渐之间玩着恋爱游戏。失恋后,他同方去了湖南的三闾大学,却意外被汪太太勾引。三闾大学呆不下去,赵又辗转去了重庆,开始了他的仕途。 电视连续剧《围城》中,赵辛楣一角由英达扮演。
F. 赵辛楣的主要剧情
与方鸿渐比较,赵辛楣是《围城》的二号男主人公。从小说的角色配置的角度来看,赵辛楣只能算一个重要的配角。
《围城》中方鸿渐的活动贯彻始终,小说叙述是以方鸿渐的求爱求职的故事为主线,小说作者还时常借用方鸿渐的目光来看周围的世界,方鸿渐这个角色在《围城》中是最突出的。但是,我们不难发现,赵辛楣这样一个配角,对小说情节的走向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另外,而且对方鸿渐的这个独特的人物形象的建构,赵辛楣的影响也同样不可低估。
赵辛楣最初是以苏文纨追求者的身份登场,在苏家与方鸿渐演“对手戏”。这位擅长用响亮流利的美国话演讲的求婚者是以“反对者”的身份与主人公方鸿渐争风吃醋。到了赵辛楣明白方鸿渐爱的不是苏文纨,而苏文纨也嫁给了曹元朗之后,赵辛楣和方鸿渐同赴三闾大学任教,此时二人已化敌为友,赵辛楣在小说中身份转换为方鸿渐的“伙伴”和“助手”。其后,赵辛楣从方鸿渐生活中退出,但在香港一遇,赵辛楣对方鸿渐的慷慨资助并建议方鸿渐孙柔嘉在香港登记结婚,赵辛楣又成为方鸿渐的“资助人”和“生活顾问”。小说结束部分,赵辛楣在重庆的召唤也是方鸿渐决心再次出走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方鸿渐每一次“出走”都与赵辛楣有关系,第一次是赵辛楣为了“撵走”情敌,暗地里向三闾大学推荐了方鸿渐。方鸿渐被三闾大学解聘,也是因为赵辛楣在方鸿渐那儿留了一本叫《论共产主义》书籍,成为方鸿渐遭到校方排挤的借口,这可以算是方鸿渐的第二次“出走”。
方鸿渐这两次“出走”,最根本的原因当然不是赵辛楣,第一次“出走”是方鸿渐的恋爱生活“出了问题”。方鸿渐第二次“出走”即离开三闾大学,是与龌龊的环境难以妥协所导致的,还有一个因素是方鸿渐的感情生活也发生了变化,他与赵辛楣的“被保护人”孙柔嘉定了婚,爱情是促使这对新人快快地离开这个是非之地的一个重要支持力量。
再返观赵辛楣推动方鸿渐“出走”的原因,也不外乎一个“情”字:第一次最直接,是赵辛楣为了将情敌弄走,是“情” 在做怪。第二次是赵辛楣在封闭的三闾大学情感空虚,与汪太太有了说不明白的那次散步和一个小动作,是一种莫名其妙、模糊、边缘的“情”在活动。因此,可以说赵辛楣推动方鸿渐“出走”的原因乃是赵辛楣的自身的感情生活的变动,并非某个无来由的、牵强的、或“灵机一动”的纯粹偶然性的因素促使赵辛楣去“推动” 方鸿渐的生活。
方鸿渐生活轨迹的变动乃是方鸿渐个人情感生活和赵辛楣的个人情感生活的“合力”导致的。
方鸿渐的每一次“出走”,每一次生活场景的“迁徙”,都可说是方鸿渐私人生活的情感逻辑与赵辛楣私人生活的情感逻辑的“交叉作用”使然的。
赵辛楣这个配角对主人公方鸿渐的感情生活能发生影响,都是赵辛楣与某个女性(苏文纨、汪太太)在情感方面发生了“事故”,从而间接地影响了方鸿渐的生活。
如此,赵辛楣的在小说的配角作用逐渐“浮现”出来,这种配角对主角的影响皆从“人之常情”常情出发,这在小说创作上可称得上自然流畅。
创作手法拙劣的武侠小说,为了情节的拓展或场景的转换,常常无来由地生出某事某人,而一旦情节转折完毕,某人某事又匆忙消失,如此的小说创作在叙事技巧上显得非常幼稚。赵辛楣对方鸿渐的影响处处都有“埋伏”,处处都有合情合理的“起因”和“延伸”,主要原因是作者将赵辛楣的生活当成与方鸿渐生活平行的另一条线索来写,这两条线时而分开,时而交叉,方鸿渐是主线,赵辛楣是副线。副线虽然不处于小说中最显眼最突出的部分,却对主线的进展有着不可低估的推动力量。
《围城》中就有许多小角色,这些小角色仅仅起到“工具”的作用,仅仅是一个符号,作者没有赋予其“灵魂”。比如,去三闾大学的路途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物,象苏州寡妇,如果将她说成常州寡妇、扬州寡妇,也未尝不可,还有那有长了个桔皮大鼻子满嘴粗话的侯营长,也可以是张营长、林营长,只要是个粗鲁军人便可。这些配角只是为了交代旅途中的一路上遇到各种类型的人事而存在着,属于即用即弃的没有“灵魂”徒有“符号”作用的小角色,对小说主要人物的命运不发生关键性的影响。而赵辛楣这个配角不但具有“工具性”作用,他在推动着方鸿渐的生活的进展,实际上也在推动着小说情节的进展。
G. 《围城》的人物介绍
人物
1、方鸿渐:本书主人公。气高学浅、未求专攻,外慧内醇、少谙世故。曾游学西欧,归国后随波逐流,然挣扎自守而不失本心。
2、赵辛楣:曾留学美国,虽出身世家,却外表世故、内心醇厚,是苏文纨青梅竹马的追求者,恋爱失意后成为方鸿渐的至交好友。
3、唐晓芙:苏文纨的表妹,聪明活泼、开朗伶俐、自然本色,是方鸿渐一见倾心、钟情追求的恋爱对象,后来因苏文纨全力挑拨而误解分手。
4、孙柔嘉:与方鸿渐和赵辛楣同赴三闾大学,任外文系英语助教。外表柔顺、心机内敛,后来嫁给方鸿渐。
5、苏文纨:法国里昂大学文学博士,出身官宦名门,“冷若冰霜,艳若桃李”,且老于世故。
6、鲍小姐:与方鸿渐、苏文纨同船归国的留学生,方鸿渐归国途中的一夜情人。
7、方父、方母:中国江浙一带传统的旧乡绅伉俪,方鸿渐的父母。
8、周父、周母:方鸿渐未过门的岳丈岳母(因其未婚妻早亡),也是送方鸿渐出国留学的出资人。
9、董斜川:赵辛楣的朋友,曾为驻外军事参赞。出身传统书香名门,家传谙熟古旧体诗律。
10、褚慎明:赵辛楣的朋友,闭门自修的“哲学家”,擅长投机取巧、故弄玄虚、自我标榜。
11、曹元朗:英国剑桥大学文学博士,后来成为苏文纨的丈夫。
12、高松年:三闾大学校长,典型的学术官僚。
13、李梅亭:三闾大学代理训导长,庸俗贪财,混迹于知识界的学术市侩。
14、汪处厚:三闾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官场失意后退身学界。
15、汪太太:汪处厚的年青妻子,致使赵辛楣逃离三闾大学的暧昧对象,同时又是校长高松年的暧昧对象。
16、韩学愈:三闾大学历史系主任,混迹于知识界的学术骗子。
17、刘东方:三闾大学外文系主任,曾希望将妹妹嫁给方鸿渐。
18、陆子潇:三闾大学年轻教师,孙柔嘉的暗恋者,喜欢故作深沉地自吹自擂。
19、范懿:三闾大学女生指导,赵辛楣的暗恋和追求者。
《围城》是钱锺书所著长篇小说。第一版于1947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1949年后,由于政治等方面原因,本书长期无法在中国大陆和台湾重印,仅在香港出现过盗印本。1980年经作者重新修订后,在中国大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刊印。此后作者又小幅修改过几次并再版。
(7)小说主人公赵辛扩展阅读:
故事大纲
故事发生于1920到1940年代。主角方鸿渐是个从中国南方乡绅家庭走出的青年人,迫于家庭压力与同乡周家女子订亲。但在其上大学期间,周氏患病早亡。后来他出国求学。
方在欧洲游学期间,不理学业。为了给家人一个交待,方于毕业前购买了虚构的“克莱登大学”博士学位证书,并随海外学成的留学生回国。在船上与留学生鲍小姐相识并热恋,但被鲍小姐欺骗感情;同时也遇见了同船留学归国的大学同学苏文纨。
到达上海后,在已故未婚妻父亲周先生开办的银行任职。此时,方获得了苏文纨的青睐,又与苏的表妹唐晓芙一见锺情,于是整日周旋于苏、唐二人之间,并结识了正狂热追求苏文纨的赵辛楣,引发赵的一番误解和情斗。
方最终与苏、唐二人感情终结,苏嫁与诗人曹元朗,而赵也明白方并非其情敌,从此与方惺惺相惜。期间,方鸿渐逐渐与周家不和。
抗战开始,方家逃难至上海的租界。方在赵辛楣的引荐下,与赵辛楣、孙柔嘉、顾尔谦、李梅亭几人同赴位于内地的三闾大学任教。由于方鸿渐性格等方面的弱点,陷入了复杂的人际纠纷当中;后与孙柔嘉订婚,并离开三闾大学回到上海。在赵辛楣的帮助下,方鸿渐在一家报馆任职,与孙柔嘉结婚。
婚后,方鸿渐夫妇与方家、孙柔嘉姑母家的矛盾暴露并激化。方鸿渐辞职并与孙柔嘉吵翻,逐渐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
主题
《围城》是一部多层意蕴的小说。小说中刻画了一大批20世纪30年代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们游离于抗日战争之外,他们都留学归来,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但是他们缺乏远大的理想,又缺乏同传统势力和思想斗争的勇气,甚至无法把握自己的生活。
揭示人生的无奈和命运的神奇,从婚姻是围城到人生是围城,主角方鸿渐不断渴望跳出围城,但是却又落入另一个围城,描绘了人生和现实世界的斗争和束缚。
创作背景
《围城》是钱锺书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另一部小说《百合心》未创作结束即被遗失,从此作者便再没有续写),开始创作于1944年,1946年完稿,1947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印制发行。该书是钱锺书“锱铢积累”而成的,小说“从他熟悉的时代,熟悉的地方,熟悉的社会阶层取材。但组成故事的人物和情节全属虚构。
尽管某几个角色稍有真人的影子,事情都子虚乌有;某些情节略具真实,人物却全是捏造的。”而男主角“方鸿渐则是取材于两个亲戚:一个志大才疏,常满腹牢骚;一个狂妄自大,爱自吹自唱。两人都读过《围城》,但是谁也没自认为方鸿渐,因为他们从未有方鸿渐的经历。”
H. 赵辛楣的角色作用
赵辛楣还是一位有着独特性格、有着他自个儿“灵魂”的人物:豪爽又不失儒雅,浮夸又不乏精明。 赵辛楣对主人公方鸿渐的影响最重要的地方还不在于他对方鸿渐生活轨迹改变的影响,也不在于他的存在推动了小说情节的进展。而是赵辛楣这个有灵魂、有性格的人物,对方鸿渐的精神世界发生了影响。 赵辛楣能发现方鸿渐难以认识到的自我性格特征。赵辛楣是方鸿渐的精神世界方鸿渐性格的一面镜子。 从方鸿渐赵辛楣两人同去三闾大学开始,便是赵辛楣将方鸿渐带入一个新的生活圈子。两个人相处得十分融洽,他们都有着留洋的背景和相同的趣味,他们要面对的是同样的人、同样的事,而且都害怕落入婚姻的圈套中。这种同性友谊在《围城》中非常难得,《围城》是知识分子灰色的、丑态的人性弱点大暴露的展览馆,方鸿渐与唐晓芙的“纯情之恋”与方鸿渐与赵辛楣的“纯友谊”是《围城》中不可多得的人性中善的一面的表现,是《围城》中难得的人性的亮点。《围城》作者也惟独对方、唐“纯情之恋”与方、赵“纯友谊”给予肯定,从未以辛辣的语调调侃之,显露出《围城》作者温情的一面。也正是因为赵辛楣与方鸿渐的友谊,使得赵辛楣、方鸿渐彼此心灵处于相对坦白的状态,这便让赵辛楣能够近距离地看方鸿渐,能够无顾忌地对方鸿渐的性格特点发表自己的看法。
在即将到达三闾大学的时候,赵辛楣做了总结:“像咱们这种旅行,最试验得出一个人的品性。旅行是最劳顿,最麻烦,叫人本相毕现的时候。经过长期苦旅行而彼此不讨厌的人,才可以结交作朋友。……”方鸿渐便问自己讨厌不讨厌,赵辛楣答道:“你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方鸿渐想不到赵辛楣会这样干脆的回答。气得只好苦笑。通过赵辛楣如此不客气的一针见血,读者借用赵辛楣的目光看清楚了方鸿渐这个“多余人”的性格特征。从这一点看,赵辛楣这个配角已不仅仅围绕着方鸿渐,作为方鸿渐叙事的推动者,而是成为方鸿渐性格的一个“发现者”和“批评者”。读者可以借助赵辛楣的目光、赵辛楣对方鸿渐的“总结”,从一个小说人物的角度来认识方鸿渐。
因此,我们又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赵辛楣,我们认识主人公方鸿渐的多了一个别致的途径。《围城》通过赵辛楣,为读者欣赏主人公方鸿渐性格的打开了另一扇窗口。 这正是《围城》创造赵辛楣这样一个配角的独特之处,这个配角不仅仅是为推动情节而存在着,更为主人公方鸿渐的心灵而存在着。 在《围城》中,方鸿渐与孙柔嘉恋爱,赵辛楣这个孙柔嘉的“保护人”看似“不插手”,其实,方孙恋爱,赵辛楣既是俏皮的始作俑者,又是犀利的评论者,而且方孙关系的破裂也与赵辛楣对方鸿渐的“召唤”有着不大不小的关系。
首先,早在去上三闾大学的路上,在轮船上,赵辛楣就警告方鸿渐:“我们新吃过女人的亏,都是惊弓之鸟,看见女人影子就怕了。可是你这一念温柔,已经心里下了情种。让我报告孙小姐,说:‘方先生在疼你呢!’”“……孙小姐就像那条鲸鱼,张开了口,你这糊涂虫就像送上门去的那条船。”“你想,一个大学毕业生会那样天真幼稚么?‘方先生在哄我,是不是?’”——辛楣逼尖喉咙,自信模仿得惟妙惟肖——“我才不上她当呢!只有你这傻瓜!我告诉你,人不可以貌相。……” 方鸿渐认定赵辛楣评论孙小姐的话完全是痴人说梦,但赵辛楣的关于“下了情种”的话在下文中便得到了印证,方鸿渐确是因“一念温柔”一步步走向婚姻。但赵辛楣的话与其说是警告,不如说是无意中挑动了方鸿渐对孙柔嘉的爱的注意力,“情种”能被埋到方鸿渐的心里,赵辛楣有一半功劳。 方鸿渐与孙柔嘉离开三闾大学到上海,路经香港,与赵辛楣会面。此时方孙两人已经订婚,赵辛楣却又在谈话中有意无意说道:“……我不是跟你讲过,孙小姐这个人很深心么?你们这一次,照我第三者看起来,她煞费苦心——”鸿渐意识底一个朦胧睡熟的思想一下就让辛楣这句话给惊醒。这种主人公心灵最隐秘处的点拨乃是赵辛楣这个配角对主人公所施予的最深刻影响的地方。方鸿渐与孙柔嘉斗嘴,方鸿渐说孙柔嘉是千方百计想嫁给他,便是赵辛楣的“点拨”对方鸿渐心灵深处发生作用的结果。
赵辛楣的活动作为小说贯穿始终的一条副线,一直在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主人公方鸿渐的心理。因此。赵辛楣的性格也被作者刻画得十分生动。
I. 赵辛楣的介绍
赵辛楣,钱锺书小说《围城》中的人物之一。 赵辛楣在小说中被描写得身材高大,神气活现。他从小暗恋苏文纨,不料苏在他和方鸿渐之间玩着恋爱游戏。失恋后,他同方去了湖南的三闾大学,却意外被汪太太勾引。三闾大学呆不下去,赵又辗转去了重庆,开始了他的仕途。 电视连续剧《围城》中,赵辛楣一角由英达扮演。
J. 《围城》创作背景和主要人物
主要人物李梅亭、曹元郎、高松年、周经理、范小姐等寥寥勾勒几笔却给人深刻印象的漫画式人物系列,更值得珍视的是方鸿渐和孙柔嘉这两个独特的人物。 创作背景《围城》有自传色彩。钱钟书同小说主人公方鸿渐一样,出身于中国的一个书香门第,1930年代去牛津和巴黎留学,1938年初回国。与方鸿渐不同的是,钱钟书是位成就斐然学者,中、英文学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得牛津大学学士学位,论文内容是17、18世纪英国文学作品中对中国的描写。但同方鸿渐一样,抗战初期钱钟书在中国内地教过书,其同事是来自上海和北平的流亡学者,在西南的昆明市合力兴办一所大学。在昆明和湖南的一所大学短期教书之后,钱钟书回到上海(1941年),在上海教书、写作,直到抗战结束。
围城》第三个层面说的是中国知识分子,说到当时因过推崇西方文学和美学而带来了恶果。钱钟书认为,中国的正统因此而受到侵蚀,儒家道德体系分崩离析,本来已经面临困境的中国文化更是雪上加霜。在这个问题上方鸿渐倒是过错可言,他的谦词是自己所知甚少,对文化事宜不好妄加评论。但方鸿渐周围的朋友同事却毫无顾虑,都是些装腔作势、自命不凡的所谓学者。《围城》的某些章节说的就是这些人自吹自擂,贻笑大方。方鸿渐旅途中遇到不少人,他们很像当时文学界和学界的某些角色。但钱钟书自己在小说前言中恳请读者不要把《围城》当作一部影射小说。
参考资料: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07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