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魏晋南北朝文人服食寒石散的习惯,对这一时期的影响是什么
寒石散食用后…具有兴奋的作用,是兴奋剂早期存在的例子,寒石散又称“五石散“,古人,通常使用后,会发挥自己最好的文采…
㈡ 寒食散的其它信息
其实寒食散的药方,汉代就有了。五石散的广泛流行是从魏何晏改造药方服用见效,加以推广后开始的。那么,何晏为何要服用并推广此药?
何晏是三国时魏国人,本是汉末何时之孙,后来他的母亲改嫁曹操,他也就被曹操收养了。据何晏自己说,“服五石散非唯治病,并觉神明开朗。”就是说,服此药不但可以祛病,更重要的是可以使精神爽朗、气色红润———这在盛行清淡,美貌是品评人物才性高低的必要条件之一的当时,是十分重要的。何晏作为清淡的领袖人物和吏部尚书这一选官的重要位置上,不可能不高度重视自己的容貌和风度。据载,生活中的何晏美姿仪、脸很白,直令人疑其涂脂抹粉。所以,何晏服五石散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追求美貌。
在当时的人看来,五石散还具有春药的作用。何晏服药目的之二是为了纵欲的需要。宋人苏轼亦说:“世有食钟乳、鸟喙而纵酒色以求长年者,盖始于何晏。晏少而富贵,故服寒食散以济其欲。”苏轼的猜测不错,何晏的确是个好色之徒。他虽然娶了曹操的女儿金乡公主,成为曹操的女婿,但并不安分,经常去勾引别的女人,使得金乡公主醋意大发,跑到何晏的母亲沛王太妃那里去告状。
以何晏的名士圈子的声望,他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人们效仿的对象。西晋以下,服散之风更盛,晋哀帝、王羲之、张孝秀、房伯玉、皇甫谧等名流,都嗜服五石散。据史学家余锡嘉先生考证,从魏正始到唐天宝之间的500多年中,服石者可能有数百万,因此丧生的也可能有数十万。
服散无异于慢性自杀,与现代社会中的吸毒现象性质类似,但服散对人体的危害程度却要远远超过吸毒。服用五石散的时间越长,中毒的程度就越深,直至死亡。长期服用的结果,有的舌缩入喉,有的痈疽陷背,有的脊肉烂溃,有的痛苦异常得要自杀,有的因为应饮热酒却误饮冷酒而送了命。
至于以行貌绝美著名的何晏,在被司马懿所杀之前,善论阴阳的管略说何宴:魂不守宅,血不华色,精爽烟浮,容若槁木,谓之鬼幽。可见,服用五石散没有也决不可能使他长期精力旺盛,反而伤了他的元气。
㈢ 皇甫谧是在怎样的背景写的《寒食散论》
215年正是汉末魏晋时期。皇甫谧出身贫寒,曾过继在叔父门下,并随叔父迁居新安,中年时方还本宗。
皇甫谧幼时不知治学,终日游荡,20岁后才发愤读书,耕种之余,手不释卷,边耕边读,至为精勤,竟成一代名家。
皇甫谧中年的时候曾患风病,又饱受耳聋之苦,缠绵百日方得治愈。因此感到当时的医生学术浅薄,遂自己立志研究医药,搜求古典医籍,遥宗古人妙术。
当时,魏晋朝廷曾几次请皇甫谧出仕,他都坚辞不就,研习医药之志向终生未渝。究其原因,由于他认识到身体是根本、医学有大用,如他自己所说的:“夫受先人之体,有八尺之躯,而不知医事,此所谓游魂耳。若不精通于医道,虽有忠孝之心,仁慈之性,君父危困,赤子涂地,无以济之,此固圣人所以精思极论,尽其理也,由此言之,焉可忽乎?”
两晋时期,炼丹服石之风盛行,皇甫谧也曾一度濡染,他52岁时,因服石引起一场重病,痛苦之极,险些令其自尽。因亲受服石之害,遂作《寒食散论》,力贬服石的陋习,有部分内容保存在《诸病源候论》中。
㈣ 甄嬛传五石散是什么
五石散又名寒食散。配方:钟乳(炼)、附子(炮,去皮)、栝楼根、茯苓、牡蛎各一分(熬),桔梗、干姜、人参、防风各一两,细辛、桂心各五分,白术三两半。
主治:心腹胁下支满,邪气冲上,又心胸喘悸不得息,腹中漉漉雷鸣,吞酸噫生食臭,食不消化,时泄时闭,心腹烦闷,不欲闻人声,好独卧,常欲得热,恍惚喜忘,心中怵惕如恐,怖状,短气呕逆,腹中防响,五脏不调。 …… …… …… …… 有人以美酒送服,也有人在药里添加椒(驱寒)或加黄芩(泻实火除湿热)
㈤ 魏晋名士服 "石行散"是什麼东西
是“五石行散”,指的是当时服用“五石散”后的人便会浑身发热,必须舒衣缓带,外出行走来进行“行散”,还必须喝热酒,洗冷水澡等等,以此来散发药力。一个不慎就会发狂失智。
“五石散”又称“寒食散”, 吃了五石散之后人必须吃生冷的食物。主要成分是钟乳石、赤石脂、硫黄、紫石英、白石英等天然矿石以及一些中草药。这里面有重·金·属,吃多了就会慢性中·毒。
据说服用五石散,可以让人“神明开朗”、美白皮肤。最终要的是,听说还可以 催·情,当春·药用。贵族纨绔风靡开来,魏晋文人士子竞相追捧。待到西晋之时,不吃五石散都不好意思出门。
据说早起五石散最初只做伤寒病的治疗汤剂,具有一定的致瘾效果,经过曹魏时何晏改进后成了自我麻痹的药品。其效果与现在的毒*类似。而当时魏晋的所谓风流不羁洒脱豪放的名士,大多是药磕多了。
㈥ 寒食散的介绍
寒食散又称五石散,其药方托始于汉人,由魏人何晏首先服用。关于寒食散中的「五石」,葛洪所述为「丹砂、雄黄、白矾、曾青、慈石也」,隋代名医巢元方则认为是「钟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尽管「五石」配方各不相同,但其药性皆燥热绘烈,服后使人全身发热,并产生一种迷惑人心的短期效应,实际上是一种慢性中毒。传说何晏耽声好色,服了五石散后,顿觉神明开朗,体力增强。在他的带动下,五石散广为流传。然而,许多长期服石者都因中毒而丧命,唐代孙思邈呼吁世人「遇此方,即须焚之,勿久留也」。
㈦ 金枝欲孽第一部里面的寒食散是什么,那可以买到
治哮喘,但是哮喘治不了根!而且还会使人心智大乱!淑宁不就是服用寒食散了么!后来疯了!附送金枝1全部背景音效一份!
㈧ 求余嘉锡先生的《寒食散考》和鲁迅先生的《魏晋风度》
建议如果想研究魏晋名士还可以参考余秋雨的《千古绝响》挺有意思的。
余嘉锡的那篇很长的,而且很不好看。只摘录到这些。据余嘉锡考证,从魏正始至唐天宝,五百年间,服散者可能多达数百万,因之殒命的无虑数十万。事实上,魏晋间服散者的成分相当广杂,决非仅限于名士。(名士服散,鲁文已详述,以下且列名士以外的服散人群。)
帝王服散。后秦姚兴、北魏道武帝,皆以服散发病,酿成家国之祸。不同的是,姚兴死于服散引发的疾病,而道武帝神经错乱,为子所弑。道武帝晚年喜怒无常,残忍暴戾,以至于手杀朝臣,陈尸狼藉,虽然有天性、权位之因素,但吸毒导致其“热烧肺腑”,无端躁怒,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此外,北魏明元帝、孝文帝等均服散。其中明元帝还因服散而获疾,无力日理万机,提前退位。
军人服散。南齐的直阁将军房伯玉,有伤寒病,服药十许剂,无益,更怕冷,夏日著重衣。后冬日服散,以二十斛冷水浇头,气出如蒸,自此恒发热,不畏寒,冬日著单衣。
僧人服散。中国净土宗初祖、东晋名僧慧远就死于服散。当时,他服散过量,困笃萎顿,门人请饮酒,不喝,请饮米汁,也不喝,因为日已过中,按戒律不得饮此二物。门人又请饮蜜浆,慧远有点熬不住了,就吩咐人查阅戒律,看此物能饮否。方查阅间,他就挂了。慧远还有“送客不过虎溪”的著名段子,现在看来,也许是因为服散不堪远涉,并不一定是拿着高僧范儿。慧远之外,南朝宋僧释法度、梁僧释法护等,也均服散。
道士服散。道家本是炼丹重镇,道士爱吃各种乱七八糟的药,服散也不是什么稀奇事。就连道士的追随者,也多服散。王羲之全家都信奉五斗米道,王羲之本人又从道士许迈游,采药石不远千里。在他与道士、亲友的日常信札中,多处谈及服散、散发之事。
妇人服散。考王羲之诸贴,其妻女姊妹,多有服散。南朝陈代有个江总姬人,还曾写诗抱怨服散,“自悲行处绿苔生,何悟啼多红粉落”。看来服散之后妇人身体每多不适,以至于常哭哭啼啼。
要之,服散者多是贵人(僧侣道士当时也多属上流阶层),因为服散的成本不菲,需得有钱有闲,平民无力支撑。而服散也给当时社会习气带来变化,起自贵族,波及平民。譬如居丧期间,按当时礼法,本不应饮酒,但服散者一日要食冷食、饮热酒六七次(注意,必须是热酒,晋人裴秀就因当饮热酒而饮冷酒而死),饮酒为性命之本,否则不堪风冷。于是,即使在居丧期间,服散者也不能不饮酒。贵人既带头服丧期间饮酒,民间也乐得效仿。《抱朴子》记当时平民,不复居于丧位,常住别房,打炮,酗酒,声称“此京洛之法也”——首都的爷们儿干得,咱当然也干得。
服散还带来服饰风气、行为举止的变化。如鲁迅所讲,“吃药之后,因皮肤易于磨破,穿鞋也不方便,故不穿鞋袜而穿屐。所以我们看晋人的画象和那时的文章,见他衣服宽大,不鞋而屐,以为他一定是很舒服,很飘逸的了,其实他心里都是很苦的。更因皮肤易破,不能穿新的而宜于穿旧的,衣服便不能常洗。因不洗,便多虱。所以在文章上,虱子的地位很高,‘扪虱而谈’,当时竟传为美事”。
服散既为贵族社会风尚,平民社会中也有山寨版。《太平广记》记,魏晋时有人诈作服散发热,在市门前打滚。人问,你爪子了?答:我石发。又问:何时服石?答:昨于米中得石,食之,今乃发。众人大笑。后来就少有人诈称服散了。
鲁讯
《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九月间在广州夏期学术演讲会讲汉末魏初这个时代是很重要的时代,在文学方面起一个重大的变化,因当时正在黄巾和董卓大乱之后,而且又是党锢的纠纷之后,这时曹操出来了。不过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志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现在我们再看历史,在历史上的记载和论断有时也是极靠不住的,不能相信的地方很多,因为通常我们晓得,某朝的年代长一点,其中必定好人多;某朝的年代短一点,其中差不多没有好人。为什么呢?因为年代长了,做史的是本朝人,当然恭维本朝的人物了,年代短了,做史的是别朝的人,便很自由地贬斥其异朝的人物,所以在秦朝,差不多在史的记载上半个好人也没有。曹操在史上的年代也是颇短的,自然也逃不了被后一朝人说坏话的公例。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直接网络网址;http://ke..com/view/1131074.htm#2
㈨ 因改良服用张仲景的五石散的天才最后怎么样了
三国在动荡了百年之后,晋让中华再次实现一统。可随之而来的,是华夏最为黑暗和血腥的数百年,这段惨痛的经历,归根结底和魏晋时期的社会风气息息相关,后世称这股风气叫“魏晋风度”。文人雅士之风的盛行,虽提升了社会气质,但对潮流的过度依赖,则让国家变得腐朽不堪。形成这一切的根源,首先要归罪于三国时期曹操的女婿何晏,这位美男子到底做了什么,影响了后世几百年呢?
而后服用“五石散”的风气,使国家风气腐朽不堪,曹魏政权被司马家族谋夺后,司马炎建立了晋朝,但社会还是弥漫着服用“五石散”的风气,直到唐朝才逐渐被禁止,何晏虽有才华,可是其所为也是毒害了中华几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