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小说主角 > 卡夫卡的不少短篇小说以动物为主人公

卡夫卡的不少短篇小说以动物为主人公

发布时间:2022-01-15 18:12:42

Ⅰ 卡夫卡的作品有哪些都描写了什么

卡夫卡主要的文学成就是小说。有代表性的3部长篇小说《美国》(1912~1914)、《审判》(1914~1918)、《城堡》(1922)均未写完。短篇小说有《乡村婚事》(1907)、《判决》(1912)、《变形记》(1912)、《司炉》(1913,后成为《美国》的第1章)、《在苦役营》(1914)、《乡村医生》(1917)、《致科学院的报告》(1917)、《猎人格拉克斯》(1917)、《中国长城的建造》(1918~1919)、《饥饿艺术家》(1922)、《地洞》(1923~1924)、《致父亲的信》(1919)等,均受读者的青睐。

卡夫卡临死时曾要求布罗德把他所有的作品“毫无例外地予以焚毁”,但布罗德违背了他的遗愿,对他的所有著作,甚至有书信和日记作了整理并出版。共9卷的《卡夫卡全集》(1950~1958)即是由布罗德主编的,其中只有一卷是卡夫卡生前发表过的。

卡夫卡的作品贯穿着社会批判的精神,小说《美国》(原名《生死不明的人》),采用传统的叙事手法,描写了卡尔·罗斯曼在美国的遭遇,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富悬殊、劳资对立的现象和工人结社、罢工游行与资产阶级党派斗争的场面,以及都市一隅社会渣滓的活动情景。小说指出了资本主义腐朽黑暗的共同本质。

《审判》是卡夫卡独特的艺术方法形成的标志,它写一个公民无端遭到逮捕和处决,揭露了带有封建专制特征的资本主义社会司法制度的腐败及其反人民的本质。其中有些情节近于荒诞,但真实地反映了奥匈帝国的社会环境。

《城堡》中的主人公K去城堡(官府)要求批准在附近的村子里落户。城堡虽近在咫尺,由于受到层层阻挠,没法进入。小说没有写完,卡夫卡原定的结局是K将“奋斗至精疲力竭而死”,他临终时,才得到了批准。作者借这个城堡揭示当时社会制度的不合理。

短篇小说《中国长城的建造》写中国无数无辜老百姓,背井离乡去帮统治者建造长城。

短篇小说《变形记》中的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一天清早突然变成一只甲虫,因而失业了,成为家庭的累赘,最后在寂寞和孤独中死去。小说似乎荒诞,但深刻而生动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关系的冷漠和“异化”现象。

《地洞》的主人公是一只不知名的动物,它造了一个又大又坚固的地洞,但仍时时担心外敌的侵袭。表现资本主义社会一般小人物的恐惧心理,揭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多数人的心理状态。卡夫卡塑造的人物共同特征是有一种自怨自艾的情绪,对强权统治(社会的、家庭的)有一定的畏惧而又无力反抗,对某种义务不能完成而内疚,《判决》就表现了这一思想。

卡夫卡笔下的主人公几乎都是受欺压,受凌辱的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奥匈帝国窒息的政治空气和资本主义经济畸形发展导致这些小人物虽勤勤恳恳工作却得不到合理的报偿,以及他们对社会不满,但无力反抗,逐渐变得孤独、烦闷、恐惧、内疚。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更有所发展,因而卡夫卡的作品引起广泛的共鸣,被认为具有时代意义的杰作。

卡夫卡的创作手法很特别,他善于通过特别的构思,把现实与非现实、合理与悖理并列在一起,作品并不点明时点、地点和社会背景,瞬间的直觉和梦幻,使画面显得支离破碎。这种写作方法与传统的写作方法相去甚远,但受到现代派作家的认可、效仿,甚至加以发展。从这一点来说,卡夫卡是现代派文学的鼻祖。

Ⅱ 卡夫卡有哪些作品

长篇小说

《审判》 《城堡》

中短篇小说

《大路上的小孩》 《欺骗农民的人》 《忽然散步》
《决定》 《到山里去旅行》 《单身汉的不幸》
《商人》 《心不在焉的眺望》 《回家的路上》
《跑着的过路人》 《乘客》 《衣服》
《拒绝》 《骑手的沉思》 《临街的窗》
《不幸》 《判决》 《伙夫》
《变形记》 《流放岛上一幕》 《新来的律师》
《乡村医生》 《马戏团顶层楼座上》 《往事一页》
《法律门前》 《亚洲胡狼与阿拉伯人》 《视察矿井的先生们》
《钦差》 《家父之忧》 《十一个儿子》
《兄弟谋杀案》 《梦》 《致某科学院的报告》
《苦难的开始》 《小女人》 《饥饿艺术家》
《女歌手约瑟菲妮或耗子民族》 《同醉汉的对话》 《大噪音》
《煤桶骑士》 《一场斗争的描述》 《乡村婚礼的筹备》
《乡村教师》 《老光棍布鲁姆·费德》 《桥》
《猎人格拉库斯》 《修建中国长城的时候》 《敲门》
《隔壁》 《一只杂种》 《日常困惑》
《关于桑霍·潘萨的真相》 《塞壬的沉默》 《普罗米修斯》
《城徽》 《波塞冬》 《集体》
《夜》 《拒绝》 《召募军队》
《舵手》 《鸢》 《考试》
《陀螺》 《小寓言》 《归乡》
《启程》 《律师》 《一只狗的研究》
《夫妇》 《算了吧》 《比喻》
《地洞》

弗兰茨·卡夫卡(FranzKafka),1883年7月3日生于布拉格的一个犹太人家庭,
1901年入布拉格大学学文学,后转学法律,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923年迁居柏林,
1924年6月3日病逝于维也纳附近的基尔灵疗养院。
卡夫卡的一生正值奥地利近代史上发生深刻社会变革的时期。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奥
匈帝国面临着种种无法克服的危机,在一股股革命浪潮的冲击下东摇西晃,终于在第一次世
界大战的硝烟尽处彻底解体。资产阶级共和制得到确立,但旧的矛盾还未尽数妥善解决,各
种新的社会矛盾又层出不穷,这些新旧矛盾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特点。
在这动荡不安的社会里,受苦最深的就是普普通通的小人物。在这动荡年代的各种矛盾中,
在新旧观念的搏击中,在当时各种思潮的影响和启发下,卡夫卡以自己独特的目光认识着这
个异化的世界,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批判着这个充满罪恶和丑陋的世界。这种认识和批判以及
体现在他的作品中的惶恐、不安、迷惘,构成了他的创作基调。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
到他对人的历史、人的本质、人的命运、人的处境、人与人及人与社会的关系的思考,可以
看到他对人的前途的忧虑和不安,可以看到他对小人物的关注和同情,可以看到他对这世界
的丑陋表示了无比的愤怒。
卡夫卡是位影响遍及全球的作家,然而他的同代人却并不理解他。我们今天还能从整体
上较全面地了解卡夫卡,还能看到他较丰富的创作,得感谢引导卡夫卡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
马克斯·布罗德先生,卡夫卡临终时嘱托他烧毁所有的手稿,但他没有遵嘱行事,而是将其
整理出版,为世界文学宝库保存了一笔宝贵的财富,此功此绩是不可磨灭的。
此译本据保尔·拉伯(Paul Raabe)编选的《卡夫卡短篇集》译出,此集收入了卡夫
卡生前发表和未发表的所有短篇。短篇在这里指的是篇幅较短的作品。从我们对文学体载的
划分标准来看,本集中有相当一部分很难归入小说类,而为它们找一个具有概括性的合适名
称又相当困难,所以我们权且就称它们为“短篇”。译本的第一部分为生前发表过且编成集
子出版过的作品,第二部分为生前发表过但未收入集子的作品,第三部分为遗作。遗作部分
作品大部分原本没有标题,现有的标题是布罗德先生整理出版时加上去的。卡夫卡的遗作只
是些草稿,有的甚至是非常潦草地写在稿纸或其它纸上,所以在整理出版时产生了许多文字
技术方面的困难,而这就是各种德文版本在某些地方差异较大的原因。
卡夫卡被认为是现代派文学的鼻祖,是表现主义文学的先驱,其作品主题曲折晦涩,情
节支离破碎,思路不连贯,跳跃性很大,语言的象征意义很强,这给阅读和理解他的作品带
来了一定的困难。卡夫卡的作品难读,连母语是德语的读者也觉得读懂这些作品不是件容易
的事,但他那独到的认识,深刻的批判,入木三分的描写,都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只要你能
读进去,只要你能摸到作品的脉络,定会获益匪浅。下点功夫读一读卡夫卡是值得的。
卡夫卡笔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他们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
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而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看到
他为我们描绘出的一幅幅画卷我们会感到一阵阵震惊和恐惧,因为他仿佛在为人类的明天敲
起阵阵急促的警钟,他为人类的未来担忧。每位读者在读卡夫卡时都会有自己的感触、理
解、认识、联想,但我们希望读者不要迷惘在他所描绘的迷惘中。

Ⅲ 卡夫卡的小说有哪几部

长篇小说《美国》(1912—1914年写成),描写16岁的德国少年卡尔·罗斯曼,因受家中女仆的引诱,致使女仆怀孕,被父母赶出家门,放逐到美国的经历遭遇。作品所侧重的是人物在美国忧郁、孤独的内心感受。
中短篇小说《变形记》(1912)是卡夫卡中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它描述了一个推销员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甲虫,尽管它还有人的情感与心理,但虫的外形是他逐渐化为异类,变形后被世界遗弃是他的心境极度悲凉。三次努力试图与亲人以及外界交流失败后,等待他的只有死亡。由此看来他的变形折射了西方人当时真实的生存状态。卡夫卡通过小说并不只是单纯阐述事实,而是抗除这个世界,追寻人类人性的完善。
长篇小说《审判》(1918年写成),作品讲述的是银行助理约瑟夫·K无故受审判并被处死的故事。约瑟夫·K在30岁生日的那天早晨醒来按铃声吃早餐时,进来的不是女仆而是两个官差,宣告他被捕,并被法庭审判有罪,他虽被捕却仍能自由生活,照常工作。他不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有罪,认为一定是法院搞错了,坚信自己无罪。约瑟夫·K不愿屈就命运,他同这场明知毫无希望的诉讼展开了一生的交战,公然向不公正的法庭挑战。在第一次审判时,他慷慨激昂地揭露法庭黑暗,为自己的无辜理直气壮地进行辩护,随着诉讼的发展,他却日益关心起他的案子,几乎天天为案子四处奔波,找人帮忙,想搞个水落石出,亲自动手写抗辩书,从各个方面来说明自己无罪。他生怕自己在某一个最微小的地方犯过什么过错,竭力去寻找,捕捉而不可得,惶惶不可终日。然而一切努力都徒劳无益,K终于明白,要摆脱命运的安排,摆脱法律之网的束缚是不可能的。最后,他毫无反抗地被两个黑衣人架走,在碎石场的悬崖下被处死。
短篇小说《中国长城的建造》(1918—1919)描写中国的老百姓受无形权力的驱使,去建造毫无防御作用的长城,表现出了人在强权统治面前的无可奈何与无能为力。
《判决》(1921)是卡夫卡最喜爱的作品,表现了父子两代人的冲突。主人公格奥尔格·本德曼是个商人,自从几年前母亲去世后就和父亲一起生活,现在生意兴隆。他在房间里给一位多年前迁居俄国的朋友写信,告诉他自己订婚的消息。写完信来到父亲的房间,意外的是父亲对他态度非常不好,怀疑他根本就没有迁居到俄国的朋友,指责他背着自己做生意,还盼着自己早死。突然,父亲又转了话题,嘲笑格奥尔格在欺骗他朋友,而父亲自己倒是一直跟那位朋友通信,并早已把格奥尔格订婚的消息告诉他了。格奥尔格忍不住顶撞了父亲一句,父亲便判独生子去投河自尽。于是独生子真的投河死了。作品所描写的在父子两人的口角过程中,清白善良的儿子竟被父亲视为有罪和执拗残暴,在父亲的淫威之下,独生子害怕、恐惧到了丧失理智,以致自尽。父亲高大强壮而毫无理性,具有一切暴君的特征。这个貌似荒诞的故事是卡夫卡负罪心态的生动描述,父亲的判决也是卡夫卡对自己的判决。主人公临死前的低声辩白——“亲爱的父母亲,我可是一直爱你们的”,则是卡夫卡最隐秘心曲的吐露。这种故事的框架是典型的卡夫卡式的,是他内心深处的负罪感具象化之后的产物。然而作品的内涵显然不在于仅仅表现父子冲突,更在于在普遍意义上揭示出人类生存在怎样一种权威和凌辱之下。另一方面又展现人物为战胜父亲进行的一系列抗争。儿子把看来衰老的父亲如同孩子般放到床上后,真的把他“盖了起来”。从表面上看,他这样做是出于孝心;在深层含义上他是想埋葬父亲,以确立自己作为新的一家之主的地位。小说在体现了卡夫卡独特的“审父”意识的同时,也表现了对家长式的奥匈帝国统治者的不满。与此同时卡夫卡还通过这个独特的故事揭示了西方社会中现实生活的荒谬性和非理性。
长篇小说《城堡》(1922)是一部典型的表现主义小说,具有鲜明的卡夫卡特色。小说主人翁K是一个名义上的土地测量员,应聘前往不知名的城堡工作。谁知堡内层层机构,没有人知道这项聘任,K遇上重重的阻挠,只好孤军奋战,和官僚权贵不懈地进行斗争,直到最后他始终没有进入城堡,也无法见到城堡最高当局。
《饥饿艺术家》(1922)中歌唱艺人为了生存,为了使自己的艺术达到“最高境界”,竟把绝路作为出路,以绝食表演作为谋生手段,宣称可以40天不进食而引吭高歌表演,进而发展到为绝食而绝食的“艺术”境界,仿佛饥饿真的就与人的肉体感觉离开了一样。40天过去了,他仍坚持要绝食表演下去,后被经理强迫进食。艺术家深为他的饥饿艺术未达佳境而遗憾,更为人们对他的艺术追求不理解不支持备感孤独,他把原本作为生计手段的挨饿,当成生存目的和真正“艺术”而孜孜以求,最后被送进马戏团,关在笼中与兽类一起供人参观,无异于真正的动物。骨瘦如柴的艺术家的意象有多重寓意,是人性异化、精神展品化和艺术异化的象征,是现代人痛苦悲哀现状的写照。
《地洞》(1923—1924)是卡夫卡晚期创作中最具代表性的力作。主人公是一只不知名的人格化的鼹鼠类动物。作品采用第一人称自叙法,描写了“我”担心外来袭击,修筑了坚固地洞,贮存了大量食物,地洞虽畅通无阻,无懈可击,防御退逃自如,但“我”还是时时处于惊恐之中,惶惶不可终日。“我”又常年不断地改建地洞,辗转不停地把粮食从地洞的这个地方搬到那个地方,做好防御工作以防外界强敌前来袭击。它说:“即使从墙上掉下来的一粒沙子,不搞清它的去向我也不能放心。”它向一种未知的危险、向它周围无穷的一切发动了一场殊死的战斗:“我离开了世界,下到我的地洞里”,“如果我能平息我心中的冲突,我就相信自己已经很幸福了”。然而它永远在挖掘新的地道,在这个没有尽头的迷宫里,面对“一种我始终应该担心的东西,一件我始终应该有所防备的事情:有个人来了”。小说真实地反映了一次大战前后,普通小人物失却安全感、生活与生命得不到保障的恐惧心态。
《致科学院的报告》(1971)描写马戏团试图寻找“人类道路”而驯化猿猴成为会说话的人的故事。被关在狭窄笼子里的非洲猿猴,在人的逼迫下学人吐唾沫、学人喝烧酒、学人语喊“哈罗”。凄厉的哀号与悲鸣,传递出失却自由、没有出路的苦闷与悲观绝望情绪 。渐失猿性获取人性的过程畸变,正是人类异化的一种反向印证。

Ⅳ 归纳《变形记》卡夫卡文章的人物形象

格里高尔:对父母他是个孝子,对妹妹他是个好哥哥,对公司他是个好职员。变成甲虫,身体越来越差,他还为还清父债担忧,还眷恋家人,甚至为讨父亲欢心,自己艰难地乖乖爬回卧室。这样善良、忠厚而又富有责任感的人,最终被亲人抛弃。

萨姆莎先生:专横独裁,不满意儿子,他因为儿子变成甲虫而不能养家而厌恶他,踢他,用苹果砸他,其中一个苹果嵌入了格里高尔的背上,成了他的致命伤。于是萨姆莎先生成为了社会残暴的代言人,但是他也会维护自己的家人,保护他们不受别人的伤害。

萨姆莎夫人:萨姆莎夫人爱护儿子,却从始至终又不能接受儿子变成甲虫的事,她是一个没有独立思维的人。

格蕾特:哥哥对她有多好,格雷特最后还是“背叛”了哥哥。她是一个没有自己立场和态度的人。

(4)卡夫卡的不少短篇小说以动物为主人公扩展阅读:

《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在一家公司任旅行推销员,长年奔波在外,辛苦支撑着整个家庭的花销。当萨姆沙还能以微薄的薪金供养他那薄情寡义的家人时,他是家中受到尊敬的长子,父母夸奖他,妹妹爱戴他。

当有一天他变成了甲虫,丧失了劳动力,对这个家再也没有物质贡献时,家人一反之前对他的尊敬态度,逐渐显现出冷漠、嫌弃、憎恶的面孔。父亲恶狠狠地用苹果打他,母亲吓得晕倒,妹妹厌弃他。渐渐地,萨姆沙远离了社会,最后孤独痛苦地在饥饿中默默地死去。

卡夫卡以自己独特的艺术笔调,用象征、细节描写等手法对“人变成甲虫事件”进行艺术再造,使作品呈现出荒诞、不可思议的基调。

《变形记》中萨姆沙的遭遇即是在那个物质极其丰裕、人情却淡薄如纱的时代里处于底层的小人物命运的象征。小说以主人公变为甲虫这一荒诞故事反映了世人唯利是图、对金钱顶礼膜拜、对真情人性不屑一顾,最终被社会挤压变形的现实,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真实的社会生活。

Ⅳ 卡夫卡以格里高尔•萨姆沙为主人公的小说是( )

D.《变形记》

Ⅵ 卡夫卡的变形记中主人公变成甲虫揭示了或象征了什么

1、主人公变成甲虫,揭示了人们的生活压力很大,而且整天忙碌,因此,人变成甲虫也是人类精神世界遭致扭曲、异化的象征,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状态及其由隔膜所造成的孤独、绝望情感的折射。巨大的甲壳下包着毫无伤害的躯体,也映衬了当时社会人们的一种生活状态。
2、原著简介
《变形记》(德语Die Verwandlung,英语The Metamorphosis)卡夫卡短篇代表作,是卡氏艺术上的最高成就,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作品之一。创作于1912年,发表于1915年。
3、作者简介
弗兰兹·卡夫卡,生活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捷克小说家。出生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为4部短篇小说集和3部长篇小说。可惜生前大多未发表,3部长篇也均未写完。卡夫卡是欧洲著名的表现主义作家。他生活在奥匈帝国即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文笔明净而想像奇诡,常采用寓言体,背后的寓意言人人殊,暂无(或永无)定论,令二十世纪各个写作流派纷纷追认其为先驱。

Ⅶ 《卡夫卡短篇小说选》读后感

《城堡》是卡夫卡最具特色,最重要的长篇小说:土地测量员K受命赴某城堡上任,不料却受阻于城堡大门外,于是主人公K同城堡当局围绕能否进入城堡之事展开了持久烦琐的拉锯战。城堡就位于眼前一座小山上,可它可望不可即;它是那样冷漠、威严,像一头巨兽俯视着K;它代表了一个庞大的官僚机构,那儿等级森严,有数不尽的部门和数不尽的官吏,可又有数不尽的文书尘封在那里,长年累月无人过目,得不到处理。面 对这座强大的城堡,K很无奈,直到最后也没有进入城堡,也没见到城堡当权者。 本书自始至终笼罩着一种神秘的、梦魇般的气氛;寓意深刻,令人回味无穷。

城堡是个明显的暗喻,大家对这一点似乎没什么意见,但他具体代表什么?它可以代表当时的主流社会,卡夫卡生活在布拉格,他踏不进捷克人的圈子,因为他说德语,他融不进日尔曼文化,因为他是犹太人,所以他注定难以融入主流社会,而他被认为是卡夫卡的城堡顺理成章;它可以代表在当时信仰根基已有所撼动的宗教世界,人民拼命在追求它光芒四射的荣耀和心灵的庇护时发现,它始终离我们有那么一段不可逾越的距离;它也可以是正义,真理的化身,处心积虑的追逐却发现那是个没有入口的房间;甚至,它或许可以代表卡夫卡那封建家长作风的父亲或者两度订婚却不能理解他的未婚妻.对卡夫卡来说,他们也是渴望进入却不能遂愿的城堡.更加开阔一点理解,城堡是否可以象征人们一切的渴望和追求,是人们一切行为的目标和动力?比如幸福,比如财富,比如智慧.

卡夫卡的不寻常之处是他深切感受到世界的荒谬性,他的作品的一个重要价值是揭示了现实的异化和存在的尴尬,试图用另一套叙述方式与技巧来展示我们人性内部的黑暗王国。卡夫卡从小就感到世界的陌生,他始终都不接受这个世界,他认为这个世界不过是上帝的一个“恶劣情绪”而已,而我们都“误入了其中”。因此他的全部文学活动就是对这个世界的巨大质疑。重新审察这个世界成了他终生的使命,越到晚年他越感到紧迫。

卡夫卡带着暧昧的身份幽闭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关注一些更重要的事情,比如个体在一个异质的世界面前的孤独、不适与绝望。卡夫卡性格敏感、怯懦、孤僻,神经质的卡夫卡根本承受不了存在的压力,常年生活在恐惧、耻辱和负罪感中。卡夫卡的作品大多气氛阴郁、神秘,情节离奇荒诞,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隔绝、陌生、不可理解,无所不在的人的异化成了他着意阐发的一大主题。《城堡》中,他把这种人生的荒诞感发挥到了极致。

《地洞》写于1923到1924年间,即卡夫卡住在柏林期间,这是卡夫卡短暂一生的最后两年. 1924年的6月3日,作家就因病重而离开了人间.写于这一时期的《地洞》,可以说是作家最后一部篇幅较长的小说了.
《地洞》以第一人称“我”作为小说叙述主角,“我”是一行将年老的动物,“我”建造了一个地洞,打算在此度过余生.卡夫卡的小说往往都隐藏了一个象征体系,《地洞》也不例外.

营造一个地洞并非易事,不仅是由于地洞本身在工程上的特殊性,处于地底之下的地洞,对建筑技术的要求显然比别的要高些,而且“我”总是不能对一个想法长久地确信无疑,一个想法很快就代替了另一个,又很快地为另另一个代替.常常是这样的,某项具体的工程还在进行当中就被搁置下来,一项新的开始了.地洞何时才算大功告成呢?这是一个费解的问题.
以一个土坑为起点,向地底下四面八方延伸的地洞犹如老树的根,庞大繁复.
建造地洞是为了保护自己,外界是危险的,地洞的营建隔绝了“我”和外界.很明显地,“我”只是防守型的小民,“对任何一种比较认真的进攻,我都准备退让”,从这一目的出发,减少地洞与外界的接触面无疑是必要的.然而正如读者看到的,地洞像病毒一样地蔓延扩散.
这似乎是一个悖谬,这头小东西的真正意图是什么呢?

“我”是一个弱者,因此“我”总是犹豫不决,对一切都没有信心,许多想法在“我”的脑海中出现,但它们比过客还匆匆.小说里写到“我”的一次为了确证地洞入口的安全而进行的外出考察.这是一次奇特的经历,是小说的高潮,“我”来到了地面.然而这不是一次愉快的旅行,“我”陷入了“困境”.
如何确证入口的隐密性及其可能起的保护作用.当然,到外面进行一连几天的观察并非不可行,但是它存在着一个致命的缺陷,如何回到地洞呢?显而易见的,由入口进入是非常危险的,如果能够找到一个可以信赖的人,它会为我留在外界,观察地洞的入口,并准备随时向“我”发出危险的信号,这是最好不过了.但这在现实是可能的吗?一个留在外界的人,“我”还能予以信任吗?那么“我”只能做的似乎是,建造两个地洞入口处,它们之间隔离适当,“我”可以在一个入口处对另一个进行观察.

一只奇异的小动物造了一个地洞,由一个大的城郭储藏室和许多地道组成的地洞是为了躲避外界的敌人。这是它的藏身之处,逻辑它是这样认为的。可是地洞的工程一旦启动,逻辑就被推翻了。然后又不断地建立,不断地推翻。小动物的每一项行动都处在矛盾中。它像钟摆一样地来回奔忙,时刻处于不安中。
小动物的不幸与外界的威胁无关,一切的矛盾和冲突都来自内心,由它天生不幸的性格所决定。这种性格上的缺陷直接导致了地洞的形成。地洞内的一切设施的作用全是模棱两可,难以理解的。
既然建造了地洞,为什么这头小动物总是想到向外逃遁呢?即使在营造与世隔绝的地洞时也以这一点为先决条件?莫非地洞里有远比外界大得多的危险?它发现,原来表面寂静的地洞实际上并不安静,有某种噪音总在捣乱。噪音在周围安静的衬托下反而更加突出,预示着比外界更大的危险,使它感到毁灭性终日悬在头顶。可是这样一个地洞,初衷是为了躲避,为了安全。为达到这个目的,它一直不断地对内部的设施加以变更和改善尽管完全没有收效也只能继续下去。

Ⅷ 卡夫卡的所有著作有哪些

卡夫卡

弗兰兹·卡夫卡(Franz Kafka,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20世纪德语小说家。文笔明净而想像奇诡,常采用寓言体,背后的寓意言人人殊,暂无(或永无)定论。别开生面的手法,令二十世纪各个写作流派纷纷追认其为先驱。

卡夫卡生于捷克(当时属奥匈帝国)首府布拉格一个犹太商人家庭,是家中长子,有三个妹妹(另有两个早夭的弟弟)。自幼爱好文学、戏剧,18岁进入布拉格大学,初习化学、文学,后习法律,获博士学位。毕业后,在保险公司任职。多次与人订婚,却终生未娶,41岁时死于肺痨。

1904年,卡夫卡开始发表小说,早期的作品颇受表现主义的影响。1912年的一个晚上,通宵写出短篇《判决》,从此建立自己独特的风格。生前共出版七本小说的单行本和集子,死后好友布劳德(Max Brod)违背他的遗言,替他整理遗稿,出版三部长篇小说(均未定稿),以及书信、日记,并替他立传。

后世的批评家,往往过分强调卡夫卡作品阴暗的一面,忽视其明朗、风趣的地方,米兰·昆德拉在《被背叛的遗嘱》(Les testaments trahis)中试图纠正这一点。其实据布劳德的回忆,卡夫卡喜欢在朋友面前朗读自己的作品,读到得意的段落时会忍俊不禁,自己大笑起来。

卡夫卡他是一位用德语写作的业余作家,国籍属奥匈帝国。他与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卡夫卡生前默默无闻,孤独地奋斗,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价值才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作品引起了世界的震动,并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股“卡夫卡”热,经久不衰。

卡夫卡一生的作品并不多,但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却是极为深远的。美国诗人奥登认为:“他与我们时代的关系最近似但丁、莎士比亚、歌德与他们时代的关系。”卡夫卡的小说揭示了一种荒诞的充满非理性色彩的景象,个人式的、忧郁的、孤独的情绪,运用的是象征式的手法。后世的许多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如“荒诞派戏剧”、法国的“新小说”等都把卡夫卡奉为自己的鼻祖。

卡夫卡出生在布拉格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他的父亲粗暴、专制,对儿子的学习、生活不闻不问,只是偶尔指手画脚地训斥一通——他想把儿子培养成为性格坚强而又干的年轻人,但结果是适得其反,卡夫卡内心中一直对父亲存有无法消除的畏惧心理。由此而培养的敏感、怯懦的性格和孤僻、忧郁的气质使卡夫卡其人其书成为那个时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写照:异化现象,难以排遣的孤独和危机感,无法克服的荒诞和恐惧。

卡夫卡的《变形记》中,由于沉重的肉体和精神上的压迫,使人失去了自己的本质,异化为非人。另一部短篇小说《饥饿艺术家》描述了经理把绝食表演者关在铁笼内进行表演,时间长达四十天。表演结束时,绝食者已经骨瘦如柴,不能支持。后来他被一个马戏团聘去,把关他的笼子放在离兽场很近的道口,为的是游客去看野兽时能顺便看到他。可是人们忘了更换记日牌,绝食者无限期地绝食下去,终于饿死。这里的饥饿艺术家实际上已经异化为动物了。

另外一些小说是揭示现实世界的荒诞与非理性的,如《判决》和名篇《乡村医生》,这里,现实和非现实的因素交织,透过这些荒诞的细节和神秘的迷雾,这里寓意着:人类患了十分严重的病,已经使肌体无可救药。人类社会的一些病症是医生医治不了的,这里的医生最后也变成了流浪者。

卡夫卡的长篇小说《美国》和《地洞》等揭示的是人类现实生活中的困境和困惑感;而《审判》、《在流放地》以及《万里长城建造时》则揭示了现代国家机器的残酷和其中的腐朽。短篇小说《万里长城建造时》中写到:中国老百姓被驱赶去建造并无多大实用价值的长城,他们连哪个皇帝当朝都不知道,许多年前的战役他们刚刚得知,仿佛是新闻一般奔走相告。“皇帝身边云集着一批能干而来历不明的廷臣,他们以侍从和友人的身份掩盖着艰险的用心。” “那些皇妃们靡费无度,与*刁的廷臣们勾勾搭搭,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纵欲恣肆,恶德暴行就像家常便饭。”他还写出了表现民主主义思想的一句话:“在我看来,恰恰是有关帝国的问题应该去问一问老百姓,因为他们才是帝国的最后支柱呢。”

Ⅸ 卡夫卡的变形记的内容

变形记》作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奠基之作,也是卡夫卡也被公认为现代派的鼻祖的重要作品之一,对后来的现代主义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二战后的欧洲兴起的“荒诞派戏剧”、法国的“新小说”和美国的“黑色幽默”小说都受到了卡夫卡的启发。
《变形记》是卡夫卡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在西方现代小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小说写人变成动物,故事神秘离奇——一天早晨,格里高尔从梦中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全身长出了许多只细得可怜的小腿,坚硬得像铁甲一样的背贴着床而仰卧着,不能翻身,也下不了床.但他必须起来:
他要静悄悄不受打扰地起床,穿起衣服,最要紧的是吃饱早饭,再考虑下一步该怎么办,因为他非常明白,躲在床上瞎想一气是想不出什么明堂的.他还记得过去也是因为睡觉姿势不好,躺在床上时往往会觉得这儿那儿隐隐作痛,及至起来,就知道纯属心理作用,所以他殷切地盼望今天早晨的幻觉会逐渐消逝…..
格里高尔,虽然人己\'物化\'为虫子,但他还存在人的思维,还要象正常人一样生活和思考.由于担心赶不上五点钟的火车.格里高尔心情既焦急又恐慌,又生怕公司来人,自己这种面目如何见人!他竭力挣扎。
格里高尔慢慢地把椅子推向门边,接着便放开椅子,抓住门来支撑自己——他那些细腿的脚底上倒是颇有粘性的。他在门上靠了一会儿,喘过一口气来.接着他始用嘴巴转动插在锁孔里的钥匙.不幸的是,他并没什么牙齿。他得用什么来咬住钥匙呢 ……钥匙需要转动时,他便用嘴巴衔住它,自己也绕着锁孔转了一圈,好把钥匙扭过去,或者不如说,使用全身的重量使它转动.终于屈服的锁发出了响亮的咔塔一声,使格里高尔大为高兴.…
格里高尔在极度困难,内心十分痛苦的情况下艰难挪动身子,终于,靠嘴巴扭动了钥匙,心理十分高兴.由此可以看出,卡夫卡用写实的手法描述违反客观规律的事件,荒诞的情节写出生活的真实.人变成甲虫,本身就是虚幻的,不可能的,更不可思议的是这个\'非人\'的东西(甲虫)还具有人类才有的思想感情.
格里高尔由\'人\'变\'虫\',预示着小人物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他\'变形\'乃是身不由己,是一切倒楣人物孤独和悲哀的象征;格里高尔\'物化\'后,生理上虽然完全变成了\'甲虫\'(即非人),但心理上仍然保留着人的心理,能观察、判断和思考.他知己自丢了职业,没钱养家,外人厌恶,家人嫌弃,从而给家人造成不幸.自己虽然生活在家人当中,却举目无亲、有苦难言,\'再也没有特殊温暖的感觉了\',以至在苦闷和悲哀中绝食死亡.格里高尔的悲剧象征着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异化为\'非人\'的普遍事实,揭示了当时社会中人性的扭曲,人格的丧失和生存的痛苦.可见,这其中的意蕴是何等之深!
《变形记》这个故事表面看来荒诞不经,实则蕴涵了丰富而深刻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首先,它真实地表现了西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里人的异化.在西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人被\'物\'(例如金钱,机器,产品,生产方式等)所驱使,所胁迫,所统治而不能自主,成为\'物\'的奴隶,进而失去人的本性,变为非人. 《变形记》主人公里高尔的故事正是人异化为非人这一哲学生存现状.
2,其次,作品还表现了在现代社会里人的一种生存恐惧.人变甲虫,在这里象征着莫明其妙的巨大灾难的降临, 这种人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感觉表现 了现代西方人的某种精神状态,尤其 是进入20世纪以后,两次世界大战的 灾难,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超级大国的 军备竞赛,核战争的威胁,环境污染和自然界生态平衡的破坏,这一切使人们对未来的命运处于一种不可知的恐惧状态之中.《变形记》中格里高尔的命运正反映了这种精神状态本质的东西.
3.再次,《变形记》还表现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小说详细的描写了家人对他从关心到厌恶到必欲置其于死地的过程,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希望他恢复赚钱的能力到彻底绝望的过程.这是一个为家庭奉献了一切,却由于失去了原有的价值而被家庭抛弃的小人物的悲剧,这类悲剧在人情冷漠的现代社会里并不罕见.
作品创造的艺术世界,涵盖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两个方面,是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就思想而言,较为曲折地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将荒唐,人性异化看着特定历史条件下人类社会不可避免的现象,赋予作品以浓厚的虚无主义和悲观主义情调;就艺术而言,善于运用怪诞和象征的表现手法,特别是用富有表现力的手法去表现抽象的思想感情
受存在主义学说的影响,作品深刻反映了世纪末情绪,表现了人的孤独与恐惧,展示在人们面前的是荒诞的世界和异化的主题,形成了独持的\'卡夫卡式\'艺术风格和思想内容。持别是卡夫卡对表现主义手法运用自如,达到登峰造极之境界.其作品往往寓荒诞于真实之中,融幻想和怪诞于一体,或描写人与\'非人\'的人有机碰撞;或执著于精神层面的不可逾越,真理的不可寻求;或寄寓象征形象的塑造来展现人物的痛苦和困惑等等,构建了\'卡夫卡式\'艺术风格的美学概念。
小说运用意识流的手法直接反映\'人化\'了的小动物的内心感受,通过虚化的、荒诞的情节,荒唐的行为描写人的真实的心里状态.表现 那个时代小人物为了生存普遍存在的恐惧心理和非理性的生存环境。描写非现实生活中的事件,让非现实的人物生活在现实生活的环境中,其目的是通过格里高尔的心灵语言和孤苦环境来展现西方社会人的异化的普遍本质。所谓象征,就是用具体的形象代表或暗示某种思想,意念和感情.因为某些现象不能被 直接表现,只能通过与之相对应的象征物体来暗示,从而需用象征的表现手法.卡夫卡的\'象征\',既有深刻的意蕴,又包含着精辟的理喻,有些作品还蕴含着多层次的寓意。作品带有卡夫卡独特的讽刺性和作品内容要素的不确定性。卡夫卡作品的讽刺性主要表现在对现实世界荒诞的揭示上.他笔下的主人公往往是意外地陷入一种令人啼笑皆非,无法解脱的困境.他们越是挣扎,就会越陷越深,甚至最后送了性命。\'甲虫式\'的人物格里高尔——这个令人哑然失笑的情节,是荒诞的,也是奇异的,看似枯燥乏味,嚼之意味无穷! 作品将现实存在的因素和非现实虚幻的因素交织于一起,把正常人与\'非人\'(动物)在一起,用写实的手法,来叙述非现实生活中的事件,虽然荒诞滑稽,却开掘了主题的深度。所谓荒诞,也叫怪诞 ,就是对事物极度夸张的一种方法,即从某种主观感受出发来改变客观事物的形态和属性,直入现象的至深之处,揭示事物的本质。荒诞的情节却曲折地反映了当时人类存在的非理性表现。小说中的讽刺意味往往与苦涩的幽默结合在一起。通过不确定的时,空和人物来表现作品思想内容,将现实中的具体人物抽象化,也是卡夫卡小说现主义的特点。
终上所述:把荒诞放在日常生活之中,放在最平庸的环境里,把它当作丝毫也没有什么可怪之处的东西加以表现。“在故作平淡无奇的日常形式中表达出反常的内容”,结果,使不受制于现实的事件,显得“比真正的生活真实还要现实”。
寓言式的结构。象征与荒诞的手法。现实主义的语言与非现实主义的内容,简洁;平淡;冷漠的语言风格。叙述者与主人公合二为一。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只能通过主人公的感官来获得信息,再也没有旁观者清的叙述者出来向读者解释前因后果,所以,卡夫卡某种程度上改革了小说的叙述艺术。
“巴尔扎克手杖上的“我能摧毁一切障碍”,到了卡夫卡的手杖上变成了“一切障碍都能摧毁我。”““目标是有的,但是没有路,我们称之为路的,其实只是彷徨。”―――,\'孤独脆弱\',\'悲观自弃\'\'苦闷忧郁\'的性格是卡夫卡小说艺术倾向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变形记》作为他的主要作品也不可避免的带有卡夫卡强烈的自传色彩。主人公处在一种身世不由自主的境地里,迷失在梦幻一般的世界中,充满着恐惧和不安。他们都有一个目标,但是无论怎样费尽心机,也达不到自己的目的,最后终于走向灭亡。这也是卡夫卡作品的共同特点。
对卡夫卡的任何一种解释只能是在局部上讲得通,在全部作品范围内难以自圆其说。如美国女作家奥茨说:\'卡夫卡是一个永恒的谜.要解这个谜就意味着解人生的真谛.\'

Ⅹ 卡夫卡变虫记 为什么主人公变成了甲虫而不是昆虫呢

1,首先是小说情节的要求,因为书中描述的是格里高尔变成了甲虫而被社会抛弃,所以格里高尔所变的动物一定要符合他的本来性格.他是个善良软弱并为家庭着想的人,所以他所变的东西也要是弱者,但是由于他最后要被家庭抛弃,所以他身上要有他家人无法忍受的地方,所以作者把他定义为了一只弱小,并且让人厌恶的昆虫.2生物学的影响,请你来想一下,作者想把格里高尔塑造成一个没有反抗能力的弱者,而且是面临被家人抛弃,也就相当于在自然界马上会被吃掉的一只小昆虫,那么如果需要一只弱小,没有反抗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并且外貌丑陋让人厌恶的昆虫,所以作者把它塑造成了一只极其普通弱小没有伤害能力的甲虫.
3.社会内涵的驱使:因为这本书写在那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时代,人们的生活压力很大,而且整天忙碌,因此,人变成甲虫也是人类精神世界遭致扭曲、异化的象征,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状态及其由隔膜所造成的孤独、绝望情感的折射。巨大的甲壳下包着毫无伤害的躯体,也映衬了当时社会人们的一种生活状态

阅读全文

与卡夫卡的不少短篇小说以动物为主人公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小说网游完结小说排行榜前十名 浏览:336
小白搞笑现代言情小说 浏览:412
主角紫薇星的都市小说 浏览:329
小说化龙成神txt下载 浏览:384
主角是更木剑八的小说 浏览:460
小说相府繁花在线阅读 浏览:850
有没有穿越还珠格格小说全集 浏览:568
平淡且甜甜的小说推荐 浏览:529
飞燕小说全文免费阅读小说 浏览:364
校园小说女主抖m很弱 浏览:688
女机长小说推荐 浏览:783
凯莉小说那些好看 浏览:215
以符作为武器的网络小说 浏览:655
exo契约女友小说全集 浏览:785
比白洁还好看的小说 浏览:736
现代医术类医生小说排行榜 浏览:987
求短篇小说你懂滴 浏览:461
月落风渡写的所有小说 浏览:623
极品修真强少有声小说下载 浏览:86
女局长的丝袜小说全集 浏览: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