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评价一下郁达夫的《沉沦》
《沉沦》定稿于1921年5月9日,是郁达夫的代表作。1921年7月,与郭沫若等创办创造社,开始文学生涯,同年10月出版短篇小说集《沉沦》。(上海泰东书局出版)
《沉沦》是郁达夫早期的短篇小说,亦是他最有名的作品,当初出版时震撼了当时的文坛。他讲述了一个日本留学生的性苦闷以及对国家懦弱的悲哀。该小说以郁达夫自身为蓝本。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集。
其中郁达夫的短篇小说《沉沦》,描写的是一个患忧郁症的留学生,故事发生在被称为“东亚病夫”的上个世纪清朝末年,那个时候东渡求学的爱国青年很多,然而本篇的主人公虽然东渡,却不是去寻访救国的道路的,封闭孤独的生活加上长期压抑的青春的冲击,使他不免忧郁竟至于性格扭曲的发展,最后就到了自己也不相信的猥琐沉沦,以至于才21岁的他就要走向自裁,在自裁前,他还有一段血泪交加的的哽咽:“这干燥的生活.......祖国啊,祖国啊,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
《沉沦》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个日本留学生
因为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反抗封建专制,被学校开除,因而为社会所不容。他以青年人所特有的热情渴望着和追求着真挚的友谊和纯洁爱情,但受到“弱国子民”的身份的拖累,这种热情受到侮辱和嘲弄,在异国他乡倍感孤独和空虚,成为了“忧郁症”的患者。他不甘沉沦,但又不可自拔地沉沦下去,在彷徨失措中,来到酒馆妓院,毁掉了自己纯洁的情操。事情过后又自悔自伤,感到前途迷惘,绝望中投海自杀。他在异国的遭遇,与祖国民族的命运密切相联,因而主人公在自杀前,悲愤地疾呼:“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小说强烈的表达了一代青年要求自由解放、渴望祖国富强的心声。在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屈辱地位的中国青年中引起同病相怜的强烈共鸣。
大多数作品选和文学史对这部小说都做以上的解读,即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强调小说中主人公爱国的社会意义。事实上,我在读过小说之后,觉得小说中“我”几次写到“祖国”,都和传统意义上的爱国并无太大关系,只是“我”自怨自艾时的一种借口。
小说中“我”的感伤,
大多是由于所谓的“忧郁症”导致的敏感、多疑、偏狭造成的,很难都推到是日本军国主义者对“支那人”的歧视上:因为“我”不仅是感到“日本人”对自己的冷淡而发出复仇的呼喊,即使是自己的同胞甚至自己嫡亲的兄长,也会反目成仇,因此与其说是由于祖国弱小,身在海外受到歧视社会原因使“我”产生痛苦,不如说是由于“我”本人的性格弱点使自己产生痛苦,是一种病态的痛苦,作者只是以自然主义的手法将这种痛苦表现出来而已,将小说的主题勉强拉到“爱国主义”上,我以为并不符合小说的真正实质。而从叙述者的语气中,也可以看到作者对这一点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因此在描写到主人公的某些内心情绪时,会有一些近似调侃的句子出现。
如描写到他与兄长之间发生了龃龉,并写信与兄长]“绝交”,描写他心中“恨他的兄长竟如同蛇蝎一样”,然后写道:他“把他兄长判决是一个恶人,他自家是一个善人。他又把自家的好处列举出来,把他所受的苦处,夸大的细数起来。他证明得自家是一个世界上最苦的人的时候,他的眼泪就同瀑布似的流下来。”
在这一番描述中,作者虽然没有出面分析主人公的极度“自我中心”的错误,但语气显然是不赞同的。
总之,我以为,
与其说《沉沦》是一部社会悲剧,不如说它是一部性格悲剧,
以“我”的性格,不论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中,恐怕都不会感到快活。小说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毫不掩饰地揭示了一个恋慕少女的少年内心的情绪躁动。而之所以有文学史上那看似严肃的解读,我以为主要是因为“性”的问题是建国后评论者力图回避的话题,但小说的作者却又是一位现代文学史上无法回避的进步作家,《沉沦》也是一部无法回避的代表作,因此只好借着小说中几次出现的“祖国”字样,将小说的主题拉到“爱国主义”上面,对其中显而易见的“性的躁动”避而不谈了。以我之见,这部小说是一部“私人化”极强的作品,如果说它反映了什么时代进步思想的话,那也只是由于作者对“性欲躁动”和内心隐秘的大胆揭示,所展现出来的,对“个性”自由、解放的强烈追求。
② 沉沦这部小说主要写的什么好看吗作者谁
《沉沦》定稿于1921年5月9日,是郁达夫的代表作。1921年7月,与郭沫若等创办创造社,开始文学生涯,同年10月出版短篇小说集《沉沦》。(上海泰东书局出版) 《沉沦》是郁达夫早期的短篇小说,亦是他最有名的作品,当初出版时震撼了当时的文坛。他讲述了一个日本留学生的性苦闷以及对国家懦弱的悲哀。该小说以郁达夫自身为蓝本。 短篇小说《沉沦》,描写的是一个患忧郁症的留学生,故事发生在被称为“东亚病夫”的上个世纪清朝末年,那个时候东渡求学的爱国青年很多,然而本篇的主人公虽然东渡,却不是去寻访救国的道路的,封闭孤独的生活加上长期压抑的青春的冲击,使他不免忧郁竟至于性格扭曲的发展,最后就到了自己也不相信的猥琐沉沦,以至于才21岁的他就要走向自裁,在自裁前,他还有一段血泪交加的的哽咽:“这干燥的生活.......祖国啊,祖国啊,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
编辑本段内容简介
《沉沦》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个日本留学生,因为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反抗封建专制,曾被学校开除,因而为社会所不容。他以青年人所特有的热情渴望着和追求着真挚的友谊和纯洁爱情,但受到“弱国子民”的身份的拖累,这种热情受到侮辱和嘲弄,在异国他乡倍感孤独和空虚,成为了“忧郁症”的患者。他不甘沉沦,但又不可自拔地沉沦下去,在彷徨失措中,来到酒馆妓院,毁掉了自己纯洁的情操。事情过后又自悔自伤,感到前途迷惘,绝望中投海自杀。他在异国的遭遇,与祖国民族的命运密切相联,因而主人公在自杀前,悲愤地疾呼:“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小说强烈的表达了一代青年要求自由解放、渴望祖国富强的心声。在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屈辱地位的中国青年中引起同病相怜的强烈共鸣。 大多数作品选和文学史对这部小说都做以上的解读,即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强调小说中主人公爱国的社会意义。事实上,我在读过小说之后,觉得小说中“我”几次写到“祖国”,都和传统意义上的爱国并无太大关系,只是“我”自怨自艾时的一种借口。 小说中“我”的感伤, 大多是由于所谓的“忧郁症”导致的敏感、多疑、偏狭造成的,很难都推到是日本军国主义者对“支那人”的歧视上:因为“我”不仅是感到“日本人”对自己的冷淡而发出复仇的呼喊,即使是自己的同胞甚至自己嫡亲的兄长,也会反目成仇,因此与其说是由于祖国弱小,身在海外受到歧视社会原因使“我”产生痛苦,不如说是由于“我”本人的性格弱点使自己产生痛苦,是一种病态的痛苦,作者只是以自然主义的手法将这种痛苦表现出来而已,将小说的主题勉强拉到“爱国主义”上,我以为并不符合小说的真正实质。而从叙述者的语气中,也可以看到作者对这一点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因此在描写到主人公的某些内心情绪时,会有一些近似调侃的句子出现。 如描写到他与兄长之间发生了龃龉,并写信与兄长]“绝交”,描写他心中“恨他的兄长竟如同蛇蝎一样”,然后写道:他“把他兄长判决是一个恶人,他自家是一个善人。他又把自家的好处列举出来,把他所受的苦处,夸大的细数起来。他证明得自家是一个世界上最苦的人的时候,他的眼泪就同瀑布似的流下来。” 在这一番描述中,作者虽然没有出面分析主人公的极度“自我中心”的错误,但语气显然是不赞同的。
编辑本段社会评价
总之,我以为, 与其说《沉沦》是一部社会悲剧,不如说它是一部性格悲剧, 以“我”的性格,不论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中,恐怕都不会感到快活。小说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毫不掩饰地揭示了一个恋慕少女的少年内心的情绪躁动。而之所以有文学史上那看似严肃的解读,我以为主要是因为“性”的问题是建国后评论者力图回避的话题,但小说的作者却又是一位现代文学史上无法回避的进步作家,《沉沦》也是一部无法回避的代表作,因此只好借着小说中几次出现的“祖国”字样,将小说的主题拉到“爱国主义”上面,对其中显而易见的“性的躁动”避而不谈了。以我之见,这部小说是一部“私人化”极强的作品,如果说它反映了什么时代进步思想的话,那也只是由于作者对“性欲躁动”和内心隐秘的大胆揭示,所展现出来的,对“个性”自由、解放的强烈追求。
③ <沉沦>是不是小说,为什么
是沉沦》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个日本留学生
因为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反抗封建专制,被学校开除,因而为社会所不容。他以青年人所特有的热情渴望着和追求着真挚的友谊和纯洁爱情,但受到“弱国子民”的身份的拖累,这种热情受到侮辱和嘲弄,在异国他乡倍感孤独和空虚,成为了“忧郁症”的患者。他不甘沉沦,但又不可自拔地沉沦下去,在彷徨失措中,来到酒馆妓院,毁掉了自己纯洁的情操。事情过后又自悔自伤,感到前途迷惘,绝望中投海自杀。他在异国的遭遇,与祖国民族的命运密切相联,因而主人公在自杀前,悲愤地疾呼:“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小说强烈的表达了一代青年要求自由解放、渴望祖国富强的心声。在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屈辱地位的中国青年中引起同病相怜的强烈共鸣。
大多数作品选和文学史对这部小说都做以上的解读,即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强调小说中主人公爱国的社会意义。事实上,我在读过小说之后,觉得小说中“我”几次写到“祖国”,都和传统意义上的爱国并无太大关系,只是“我”自怨自艾时的一种借口。
小说中“我”的感伤,
大多是由于所谓的“忧郁症”导致的敏感、多疑、偏狭造成的,很难都推到是日本军国主义者对“支那人”的歧视上:因为“我”不仅是感到“日本人”对自己的冷淡而发出复仇的呼喊,即使是自己的同胞甚至自己嫡亲的兄长,也会反目成仇,因此与其说是由于祖国弱小,身在海外受到歧视社会原因使“我”产生痛苦,不如说是由于“我”本人的性格弱点使自己产生痛苦,是一种病态的痛苦,作者只是以自然主义的手法将这种痛苦表现出来而已,将小说的主题勉强拉到“爱国主义”上,我以为并不符合小说的真正实质。而从叙述者的语气中,也可以看到作者对这一点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因此在描写到主人公的某些内心情绪时,会有一些近似调侃的句子出现。
如描写到他与兄长之间发生了龃龉,并写信与兄长]“绝交”,描写他心中“恨他的兄长竟如同蛇蝎一样”,然后写道:他“把他兄长判决是一个恶人,他自家是一个善人。他又把自家的好处列举出来,把他所受的苦处,夸大的细数起来。他证明得自家是一个世界上最苦的人的时候,他的眼泪就同瀑布似的流下来。”
在这一番描述中,作者虽然没有出面分析主人公的极度“自我中心”的错误,但语气显然是不赞同的。
总之,我以为,
与其说《沉沦》是一部社会悲剧,不如说它是一部性格悲剧,
以“我”的性格,不论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中,恐怕都不会感到快活。小说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毫不掩饰地揭示了一个恋慕少女的少年内心的情绪躁动。而之所以有文学史上那看似严肃的解读,我以为主要是因为“性”的问题是建国后评论者力图回避的话题,但小说的作者却又是一位现代文学史上无法回避的进步作家,《沉沦》也是一部无法回避的代表作,因此只好借着小说中几次出现的“祖国”字样,将小说的主题拉到“爱国主义”上面,对其中显而易见的“性的躁动”避而不谈了。以我之见,这部小说是一部“私人化”极强的作品,如果说它反映了什么时代进步思想的话,那也只是由于作者对“性欲躁动”和内心隐秘的大胆揭示,所展现出来的,对“个性”自由、解放的强烈追求。
参考资料:http://blog.readnovel.com/article/htm/tid_34.html
回答者: 烟开兰叶香风暖 - 举人 五级 1-11 11:33
④ 郁达夫的作品《沉沦》的主人公是谁
《沉沦》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个日本留学生,因为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反抗封建专制,被学校开除,因而为社会所不容。他以青年人所特有的热情渴望着和追求着真挚的友谊和纯洁爱情,但受到“弱国子民”的身份的拖累,这种热情受到侮辱和嘲弄,在异国他乡倍感孤独和空虚,成为了“忧郁症”的患者。他不甘沉沦,但又不可自拔地沉沦下去,在彷徨失措中,来到酒馆妓院,毁掉了自己纯洁的情操。事情过后又自悔自伤,感到前途迷惘,绝望中投海自杀。他在异国的遭遇,与祖国民族的命运密切相联,因而主人公在自杀前,悲愤地疾呼:“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小说强烈的表达了一代青年要求自由解放、渴望祖国富强的心声。在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屈辱地位的中国青年中引起同病相怜的强烈共鸣。
⑤ 急急急急、结合历史背景,谈谈你对郁达夫《沉沦》的看法。500字以上最好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郁达夫一登上文坛就以其全新的风格引起巨大的震动。小说《沉沦》奠定了郁达夫早期文学创作的基调,也是其备受争议的代表作。日本学者伊藤虎丸在评论《沉沦》时指出了“忧郁症”在该小说中的重要性,他认为这部小说的主题是郁达夫对于性事的自咎感,而这自咎感是与国家和种族的屈辱有关。在本文中,我将通过对主人公忧郁症病症流程的探讨,来解读这部小说。
《沉沦》共有八个小节。我们不应忽略这样一个细节,即《沉沦》里的主人公总是以泪洗面。在郁达夫的小说中,作家非常善于,也非常乐于写男主人公的“哭泣”。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我们可以以《沉沦》主人公的“清泪”为线索,对其忧郁症进行一次细致的梳理。
小说开篇,郁达夫便写道:“他近来觉得孤冷得可怜。”这不能不引起读者的好奇,究竟是怎样的境遇使得“他”感到“与世人绝不相容”呢?在短短的第一节中,郁达夫竟两次写到主人公的哭。“‘Oh, you serene gossamer! You beautiful gossamer!’这样的叫了一声,他的眼睛里就涌出了两行清泪来,他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缘故”;在自怨自艾一番之后,他又“觉得自家可怜起来,好像有万千哀怨,横亘在胸中,一口说不出来的样子。含了一双清泪,他的眼睛又看到他手里的书上去”。“他”只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才能感到些许安慰,在其他人面前,“他”总是忧郁的面孔,“好像他的笑容怕被人看见的样子”。由此,作家把一个性格忧郁、充满哀怨的柔弱少年呈现在读者面前。第二节开头写道:“他的忧郁症愈闹愈甚了。”这一节主要叙述了主人公在学校的生活状态—孤寂,多疑。“在稠人广众之中,感得到的这种孤独,倒比一个人在冷清的地方,感得的那种孤独,还更难受”。与两个日本女学生的偶遇,加重了“他”的忧郁症,在这一事件的刺激之下,主人公“火热的颊上忽然滚了几颗冰冷的眼泪下来。他是伤心到极点了”。由此,引出了主人公第一次自我的独白:“知识我也不要,名誉我也不要,我只要一个安慰我体谅我的‘心’。一副白热的心肠!从这一副心肠里生出来的同情!从同情而来的爱情!我所要求的就是爱情!”此时,我们终于懂得主人公何以如此寂寞。“他”的忧郁源于爱的不可得,源于对正当情欲的压抑。在人前他装做清新寡欲,却把炽热的欲望流露在自己的日记里。
第三节笔锋一转,开始叙述主人公此前的生活经历,由此为我们提供了其忧郁症的起源。原来“他”是个“心思太活”,因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反抗专制弊风,被学校开除,又为社会所不容的人。在多所学校的频繁转学,体现出“他”对自我认知的混乱。退学在家蛰居的日子,提供了一个让“他”广泛阅读的机会,也使得“他的幻想,愈来愈大了,他的忧郁症的根苗,大约也就在这时候培养成的”。家庭教育,没有给与他对于情欲问题的正确指导。因此,他只能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获取“性”的知识。这种方式,很容易使人误入歧途。这在之后的章节中得到了印证。第四节里,在一个人从东京到N市的旅途中,“他的胸中忽然升了万千哀感,他的眼睛忽然觉得热起来了”。随即,主人公自嘲道:“你也没有情人留在东京,你也没有弟兄知己住在东京,你的眼泪究竟是为谁洒的呀!”我们再次深切感受到主人公敏感多情而又极其脆弱的内心。在N市的生活,使他与自然更加亲近,也使他“从始祖传来的苦闷”一日日的增长。由于性的苦闷无处释放,“他”只好采取自慰的方式来排遣膨胀的情欲。这本是很正常的事情,然而,对于从小受“身体发肤不敢毁伤”、万恶淫为首的“圣训”教育的主人公而言,自慰竟成了不可饶恕的罪恶。这种罪恶感,并非来自外在的压力,因为除了主人公自己并没有人知道这个秘密。关键在于其已经把儒家对于性欲的压抑内化为自我的道德典范,在他身上始终充满着欲望与理智的冲突。每一次,人性的原始欲望都冲破了理性的限制。因此,“他的自责心同恐惧心,竟一日也不使他安闲,他的忧郁症也从此厉害起来了”。暑假过后,“他的两颊的颧骨更高起来,他的青灰色的眼窝更大起来,他的一双灵活的瞳仁,变了同死鱼的眼睛一样了。”因此,自慰事件在主人公忧郁症的发展中,极其重要。对自己这种行为产生的罪恶感,令他受尽自我内心世界的折磨。由此,“他”对爱情的渴望,已经从纯精神的安慰转为对肉体的快感的渴求。这种渴求,首先诉诸于主人公自身,即自我安慰,自我满足。这就不难理解主人公日后的偷窥事件,是其人生轨迹之必然。
从第五节起,郁达夫把我们从对主人公过去生活的叙述中带回到现实中来,也就是说,自慰事件发生在他与两个日本女生偶遇之前。暑假过后,秋天到来,而“他的循环性的忧郁症,尚未离他的身过”。此时,他感到,不仅日本人无法同情他,连他的中国同学竟也无法理解他了。身在异国他乡,他感到双重的孤寂:既不能得到异族人的接纳,又遭到同族人的遗弃。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爱上了旅馆房东的女儿。然而,虽然他心里非常爱她,非常想同她说说话,却总是装出一副“兀不可犯”的样子,为了压抑自己的情欲,他甚至故意躲避起她来。这种自欺欺人的心态和行为,是病态的,也是变态的。这种变态情欲最终在对房东女儿洗澡的偷窥事件中爆发。“那一双雪样的乳峰!那一双肥白的大腿!这全身的曲线!”,“仔仔细细的看了一会,他面上的肌肉,都发起痉挛来了”。赤裸裸的欲望,如洪水般一泻无余,彻底淹没了主人公的理智,这绝对是对孔孟之道最强烈的嘲讽!曾经在“他”脑海中幻想过的女人的裸体的形象,此时,已成为活生生的人体曲线呈现在眼前。从书本中得到的关于“性”的认知,第一次在现实中得到认证。这种畸形的认证,给主人公的身心以极大的伤害,也使读者难以对“他”产生宽容与理解。第一次,主人公的身上刻上了猥琐的烙印。为了逃避责任,“他”从旅馆搬到了梅园。第六节中在梅园的生活,使“他的忧郁症(Hypochondria)又变起形状来了”。这一节的内容,是对前一节的深化。主人公的遭遇更加不幸起来。从与中国同学的决裂,竟然发展到与自家亲兄弟的决裂。这让“他”越发自哀自怨起来了。主人公的自虐倾向表现得非常明显:“他又把自家的好处列举出来,把他所受的苦处,夸大的细数起来。他证明得自家是一个世界上最苦的人的时候,他的眼泪就同瀑布似的留下来。”,“他觉得悲苦的中间,也有无穷的甘味在那里”。天气日益寒冷,“他”也日渐适应了与长兄决裂后的生活。正当“他”在自然的感染下,自哀自悼,流下“两泓清泪”,决定饶恕世人的罪恶之时,竟然遇到了一对在野外约会的情人。偷窥女子洗澡的事件,在这一节中以偷听情人的野合而深化:“他同偷了食的野狗一样,就惊心吊胆的把身子屈倒去听了。‘你去死吧,你去死吧,你怎么会下流到这样的地步!’”。随着这对情人情欲的高涨,“他”的变态情欲再一次得到得到释放。在对二人情事的偷听中,“他”把自己幻想为当事人,通过他人情欲的满足使自己的欲望得到满足。“他的眼睛同火也似的红了起来。他的上腭骨同下腭骨呷呷的发起颤来”。通过肖像描写,我们看到了主人公内心欲望的炽烈和扭曲。读者再也找不到任何饶恕“他”的理由。他竟是如此变态和下流!同时,他也是如此可怜与可悲!正常的欲望,他既不敢表达,又不能抑制,所以只能通过非正当的形式舒缓。人性的扭曲,心灵的扭曲,触目惊心的呈现在我们面前,“他”的堕落更加无药可救,也更加欲罢不能。 第七、八节里,主人公的忧郁症达到了高潮。在偷听事件之后,他乘车离开梅园,却在路上遇到了招徕客人的妓女。郁达夫细致地刻画出主人公宿娼时的心理:“要想进去又不能进去,要想出来又不得出来;可怜他那同兔儿似的小胆,同猿猴似的淫心,竟把他先到一个大大的难境里去了”。即使是面对妓女,《沉沦》里的主人公仍然感到深深的自卑。这是让人难以理解的。在这两节中,作家多次写到了主人公的“哭”。当“他”终于决定走进妓院的时候,“他”“几乎要同小孩似的哭出来了”。当侍女问起“他”从何处来时,“他全身发起抖来,他的眼泪又快滚下来了”,承认自己是“支那人”是一种彻骨的痛楚,在一个如花少女面前。在妓院中与侍女调情本是正常的事情,可是“他”却总是不敢放纵自己。在一个能够释放情欲的场合,他偏偏要装作圣人;在不能够表达情欲的场合,他偏偏要以偷听偷窥的方式来排遣心中的压抑。简直让人匪夷所思!最后一节里,主人公对于自己宿娼的行为感到深切的懊悔;“我怎么会走上那样的地方去的?我已经变了一个最下等的人了。悔也无及,悔也无及。我就在这里死了吧。”“想到这里,他的眼泪就连连续续的滴了下来。”在对祖国富强的热切呼号中,“他的眼泪便同骤雨似的落下来”,主人公最终沉沦在茫茫大海之中。
综上所述,《沉沦》中的主人公,其忧郁症的流程可以概括如下:起源于退学在家蛰居时对文学作品的广泛阅读,对于性的认识停留于纯精神层面(第三节)。离开中国到日本学习,从东京转到N市,随着春季的到来,开始自慰。变态情欲由纯精神层面转向对肉欲的渴望,主要诉诸于自身(第四节)。秋季到来,学校开学,日益自怨自艾,觉得与世人所不容,这是其循环性忧郁症的开始(第一节)。路上偶遇两个日本女学生,使他的忧郁症日益严重,在日记中首次抒发了对于爱情的强烈渴望(第二节)。他爱上了房东的女儿,并偷窥这个女子洗澡。变态情欲从自身转向他人,从想象转到现实(第五节)。为避免受到指责,搬进梅园。一个偶然的机会偷听了别人的情事。主人公的情欲在这对情人情欲的满足中获得满足,变态情欲由现实转回想象(第六节)。离开梅园,遇到招徕客人的妓女,变态情欲由想象再次转回现实。主人公压抑已久的欲望终于得到满足,他的生命也终于走到尽头(第七、八节)。郁达夫喜欢称他在性事上的挫折为“忧郁症”,因此“忧郁症”是作家笔下浪漫主角的重要特征。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去解释《沉沦》主人公对此抱有的过分自咎的心理呢?
通常的看法是,《沉沦》抒发的不仅仅是性的苦闷,还是时代的苦闷。作家把爱情当作一个社会问题,作为“时代病”的一种突出症状予以表现。可以这样说,“他”总是把自己爱情苦闷的根源归咎于国家、民族的衰败。然而,《沉沦》主人公把自己的死与民族命运联系起来究竟具有何种程度的真实性?我认为,时代的苦闷、国家民族的苦闷,只是作为郁达夫小说中性苦闷的大背景而存在,深层的原因要从主人公内在的心理特质方面来寻找。中日甲午战争里,昔日的“弹丸之地”竟然将“泱泱大国”打得一败涂地,这不能不让每一个中国人感到切肤之痛。因此,当时日本人对于中国人的蔑视是必然的事实。然而,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仍然还有很多贫民阶层。有很多家庭条件并不很优越的日本女孩子,还是非常乐意与中国留学生恋爱乃至结婚的。正如李欧梵在《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中所说,当郁达夫还在为爱情而踌躇烦恼苦闷不已的时候,郭沫若却已经流连于与众多日本女子的爱情之中了。《沉沦》的主人公,在饱受忧郁症折磨的短暂一生中,复仇心态、逃避心态及自悼心态始终交织在一起,构成其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校上课,身处众多日本同学之中,却无法融入其人际交往圈时,这位少年想到“他们都是日本人,他们都是我的仇敌,我总有一天来复仇,我总要复他们的仇”。在懊悔与两位日本女学生偶遇时的怯懦,想起女子的眼波并不是为自己而送时,这位少年想到“哎!哎!她们已经知道了,已经知道我是支那人了,否则她们何以不来看我一眼呢!复仇复仇,我总要复她们的仇”。在循环性的忧郁症困扰之下,他“对了那几个中国同学,也同日本学生一样,起了一种复仇的心”,由此他感到了双重的孤寂。在与长兄决裂之后,“他因为想复他长兄的仇”而弃医从文,以此来“永远敌视”他的长兄。偷听别人的情事之后,这位少年竟以与年轻侍女“宣战”的姿态走入妓院,在受到侍女冷落后心里骂道:“狗才!俗物!你们都赶来欺侮我么?复仇复仇,我总要复你们的仇”。可以说,《沉沦》的主人公对周遭的人事一直怀有敌视之心。当他在现实中受挫时,便要向周围的一切复仇。可是,这种复仇,并没有任何实际上的效果。他并没有给周围人造成伤害,甚至没有对周围人的生活产生任何影响。他所谓的复仇,只是自我的一种精神慰藉,一种顾影自怜的哀叹罢了。现实的苦闷给他造成的精神创伤,在不断幻想着的复仇心态中得到了缓解。一句句空喊的复仇口号,只能证明主人公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得志及弱势地位,证明主人公的怯懦及可悲。因此,逃避心态便成为他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沉沦》里的少年,面对人生的苦闷,所想到的并非是抗争,而是逃避。在中国时,他从一所学校转到另一所学校,却始终不能如意。因此,他离开中国来到日本。预科卒业后,离开东京来到产美人的N市,和周围人的隔膜使得大自然成为他的“避难所”。在现实中,他不敢面对日本女子的眼波,只能在日记中释放自己对于爱情的热望。偷窥房东女儿洗澡之后,惊恐非常的他逃出旅馆搬进了梅园。在梅园中偶然偷听到别人的情事后,他坐上不知是开往哪里的电车逃离了梅园。这次逃离却使他有了一次宿娼的经历,由于无法自己所犯的罪恶,他最后投身于茫茫的大海之中。至此,这位少年的逃亡终于划上了句号。从中国到日本,从东京到N市,从旅馆到梅园,从梅园到妓院,从妓院到大海,面对自己的堕落,他从来不曾勇敢的直面过。遇到问题,犯了错误,立刻逃之夭夭。郁达夫小说中的很多男主人公好像总是很喜欢乘上不知到达何处的电车逃离目前的生活困境。这种典型的逃避心态,折射出主人公怯懦的内心世界,似乎“逃离”便可解决所有的问题,便可抹掉自己所犯的错误。这种自欺欺人的想法在《沉沦》主人公的身上表现得非常突出。讽刺的是,这种逃避反而把他推入了更加不堪的困境。每一次懦弱的躲避,都是他更加沉沦的开始。无法摆脱生存困境的现实,不仅让主人公的逃避心态更加焦灼,而且加深了他对周围人事的复仇心态。无论是逃避,还是复仇,都根源于主人公的自悼心态。作为弱质男子,他并不能够自食其力,没有足够的独立性。《沉沦》的主人公具有强烈的自虐心理,他乐于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常年受苦,在黑暗的生活里沮丧漂泊的失败者。在充满自怨自艾的哀叹中,他首先需要的是来自异性的爱怜和同情。对于自己过分的怜爱,以及懦弱早熟的性情,使他在现实生活中处处碰壁。他的感伤,既是弱国子民的感伤,也是个人的身心俱疲。他为自己构建了一个非常悲惨的个人生活幻像,并沉沦其中难以自拔。因此,《沉沦》的主人公便呈现出一种为郁达夫笔下人物所特有的感伤美和病态美。他的苦闷情怀,及由此而生的颓废和变态心理言行,是细致而真实的。
郁达夫的小说,以其带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心理剖白在文坛上独树一帜。在对《沉沦》主人公忧郁症的梳理之后,我们感受到交织在其内心世界的复仇心态、逃避心态及自悼心态三者之间所构成的张力。如何真正走入文本,成为“在场者”,是我们解读《沉沦》的关键,任何过度的臧否态度都是不可取的。
⑥ 《沉沦》中主人公的形象分析怎么写
《沉沦》的主人公是一个典型的“零余者”形象。
一方面,他有个性解放、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的要求与愿望;另一方面,他的性格之中又有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诸多弱点,染有一定程度的“时代病”,这使他终于由精神上的沉沦而走向生命的毁灭。
主要表现
这一人物形象的意义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现实对于富于正义感及合理愿望的主人公的“压迫”是其“忧郁症”产生的主要原因,这种“忧郁症”无疑包含着对社会黑暗的强烈不满。
第二,主人公个体的情感苦闷和不幸遭遇与对祖国贫弱的哀伤紧密交织,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第三,作品展现了主人公孤芳自赏、耽于忧郁、空有愤激、短于行动的性格弱点,对“五四”时期以及之后对知识分子都有一定的警策作用。
⑦ 郁达夫的《沉沦》的简介
郁达夫的小说具有明显的散文化特色,他注重写人、写情、写一己之体验,不追求复杂的故事情节。
其谋篇布局自然简洁,故事进行当中穿插一些景物描写或抒情议论,然而读来却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特别是人物的鲜明性格和强烈感情,自始至终贯穿全篇,把作品呵成一个整体。
二、以景写情,融情于景
《沉沦》以注重自然景物的描绘来渲染气氛,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以景写情,融情于景的抒情艺术。小说中通篇都是娓娓道来的抒情语调,很少使用实录的人物对话等等。
这篇小说主要提供了自我形象的精神悲剧,再现了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分裂的灵魂和苦闷的心灵,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反映了五四时代人性解放的艰难历程。
⑧ 分析郁达夫沉沦人物悲剧的原因
《沉沦》是郁达夫早期的代表作之一,写于作者在日本留学期间,收录在同名小说集《沉沦》里。小说讲述了一个中国留学生在日本的遭遇,通过“一个病的青年忧郁症的解剖”( 郁达夫《〈沉沦〉自序》),揭示主人公内心灵与肉、伦理与情感、本我(Id)与超我(Super-ego) 矛盾冲突。与郁达夫其他的小说作品一样,《沉沦》是一篇“注重内心纷争苦闷”的现代抒情小说(也叫“自我小说”),带有“自叙传”的色彩。因此,小说大胆而深刻的揭示任务复杂而丰富的心理活动。若要赏析这篇小说,就必须探究人物内心的矛盾心理以及造成这种心理的自身与社会原因。
《沉沦》的主人公“他”出生在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家庭,在“他”四处求学中接受的则是较为开放的进步思想。在中西文化交融的环境下长大的主人公既有中国文人某种气质,同时又有一些自由与叛逆的思想。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仍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环境下,他的自由思想被压抑。当他离开W学校“打算不再进别的学校去”,他选择了蛰居在小小的书斋里。他的内心里也因此而压抑,产生了“忧郁症的根苗”。此后的留学生涯他的忧郁症就更加严重起来。在异国他乡,饱受“性的苦闷”与“外族冷漠歧视”的“他”渴望真挚的爱情,并愿为此抛弃一切。然而这种渴望在现实中难以实现,他的内心逐渐失去理智的控制,他开始自渎,窥视浴女,甚至到妓院寻欢,只为了寻求自己感官上的一时愉悦与满足,最终深陷在邪恶的沼泽里不能自拔。那饮鸩止渴的行为显然让“他”更加苦闷,愉悦过后是更大的空虚,欲望越来越大,他开始寻求更大的刺激,而他的经济状况却穷困潦倒,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最终“他”只有投海自尽来结束这个恶性循环。
用现代心理学与文学批评的相关理论分析主人公的命运,就可以发现“他”的悲剧命运是无法避免的。
根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有关人格层次中无意识遵循追求欢乐原则的本我驱使着自我不断的寻求自身肉欲的满足,但在现实生活中屡遭打击,于是主人公产生了畸形变态的心理与行为。但“他”的内心理性良心的超我又尚未泯灭,在他每次陷于诱惑之中,超我又不时使“他”自愧自惭,谴责自己“下流”,在他内心的矛盾永远无法调和,致使他的生活在精神疲惫与焦虑的折磨中,最终因此而自杀。
从另一个角度看,主人公的悲剧的命运并不是完全因他个人的原因造成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
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论新解》中指出“有一句格言告诫我们,一仆不能同时服侍两个主人,然而可怜的自我却处境更坏,他服侍着三个严厉的主人……它的三个专制的主人是外部世界、超我与本我。”正如弗洛伊德所指出的,除了本我与超我的矛盾,外部世界也影响着主人公的命运的重要因素之一。面对处在危机与变革的中国社会,主人公以中国文人积极“入世”的态度,曾试图去改变。面对外族的冷漠歧视,“他”也想到“复仇”。但他终究没有采取实际行动。这是为什么呢?除了个性的懦弱,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祖国的劣弱,,让人几乎失去了救亡图存的信心,风雨飘摇的时局,让他的伤时忧国只能停留在内心,而日本人的冷漠歧视让他更产生了弱国子民自卑的心理,这些使他开始自戕自贱,最终将“他”推向了死亡的命运。
⑨ 《沉沦》的主人公为什么跳海
《沉沦》是郁达夫早期的代表作之一,写于作者在日本留学期间,收录在同名小说集《沉沦》里。小说讲述了一个中国留学生在日本的遭遇,通过“一个病的青年忧郁症的解剖”( 郁达夫《〈沉沦〉自序》),揭示主人公内心灵与肉、伦理与情感、本我(Id)与超我(Super-ego) 矛盾冲突。与郁达夫其他的小说作品一样,《沉沦》是一篇“注重内心纷争苦闷”的现代抒情小说(也叫“自我小说”),带有“自叙传”的色彩。因此,小说大胆而深刻的揭示任务复杂而丰富的心理活动。若要赏析这篇小说,就必须探究人物内心的矛盾心理以及造成这种心理的自身与社会原因。
《沉沦》的主人公“他”出生在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家庭,在“他”四处求学中接受的则是较为开放的进步思想。在中西文化交融的环境下长大的主人公既有中国文人某种气质,同时又有一些自由与叛逆的思想。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仍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环境下,他的自由思想被压抑。当他离开W学校“打算不再进别的学校去”,他选择了蛰居在小小的书斋里。他的内心里也因此而压抑,产生了“忧郁症的根苗”。此后的留学生涯他的忧郁症就更加严重起来。在异国他乡,饱受“性的苦闷”与“外族冷漠歧视”的“他”渴望真挚的爱情,并愿为此抛弃一切。然而这种渴望在现实中难以实现,他的内心逐渐失去理智的控制,他开始自渎,窥视浴女,甚至到妓院寻欢,只为了寻求自己感官上的一时愉悦与满足,最终深陷在邪恶的沼泽里不能自拔。那饮鸩止渴的行为显然让“他”更加苦闷,愉悦过后是更大的空虚,欲望越来越大,他开始寻求更大的刺激,而他的经济状况却穷困潦倒,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最终“他”只有投海自尽来结束这个恶性循环。
⑩ 郁达夫《沉沦》的心理内涵和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
自传体特点:有作者自己的影子
感伤的抒情:有严重忧郁症的零余者,灰色基调,感伤颓废之气
主人公多数是零余者:郁达夫将主人公放在中西文化的夹缝中,体会社会黑暗等等。
不能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子 觉得自己多余
小说散文化:独白式的抒情话语结构,注重内心感受。